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通過這個模式,東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3307億元

通過這個模式,東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3307億元

產業第一線

從個性化定製的襯衫衣服,到上百萬元的工業生產流程……這體現了「互聯網+製造」已經深入到工業各個角落,東莞向智能製造高地挺進的步伐也在加快。1月10日,中共東莞市委第十四屆五次全會召開,會上透露,東莞將深化智能製造強市建設,培育「互聯網+製造業」新模式,全力打造智能製造全生態鏈,加快傳統製造業自動化、智能化升級。

在東莞智能製造強市挺進過程中,越來越多的東莞企業在近年來意識到智能製造全生態鏈對自身轉型升級、加速智能化的促進作用,通過「互聯網+製造業」的新模式加速發展。數據顯示,2017年東莞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307億元,增長10.6%,在珠三角九市排第二。

1

企業不斷加大智能化升級需求

黃江是廣東利揚晶元測試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利揚晶元」)的董事長,今年他計劃在工廠里安裝上集成系統,屆時即使黃江在國外出差,拿著iPad等移動設備也可以實時觀測到工廠機器人的生產狀況,不僅對其運轉的狀態了如指掌,還可以對其進行管控,制定生產方案。當這個「智能化工廠」從紙上變成了現實,利揚晶元的機器故障損耗可以降低15%,直接提升設備的利用價值,縮短投資回報周期。

這是服務商華商智造為利揚晶元診斷的智能化改造方案,也是利揚晶元向智能製造升級挺進的路徑之一。華商智造總裁助理蔣磊告訴記者:「整體信息化水平不高、自動化程度低、專業操作性人才缺乏是目前東莞中小企業智能製造的弊病,不少企業連基本常用軟體都沒有導入,還停留手工操作階段,不具備智能製造升級基礎。因此通過互聯網、大數據等手段快速提升企業智能化水平較為迫切。」

值得關注的是,華商智造已經為一批東莞市倍增計劃試點企業提供診斷服務。華商智造去年入選東莞「智能製造」專家資源池後,已經為86家製造型企業診斷。根據華商智造的統計,目前其在東莞服務的產業分布於各大智造領域,普遍來說莞企對精密化、信息化的一體化服務需求很大,而智能化、自動化的一體化方案需求也在加速提升。其中有不少企業希望通過導入互聯網、大數據等手段,提升企業信息化、智能化的水平。

太陽神就是其中對智能化建設需求迫切的企業之一。太陽神在2017年增資擴廠,計劃把新廠房打造成一個「智能化工廠」,委託華商智造為其進行診斷、規劃。「我們根據太陽神的需求制定了一個五年的智能工廠規劃,廠房的基建、設備的引入、信息系統的搭建和聯通等一整套的智能工廠升級方案都由華商智造提供。當智能工廠落成後,智能覆蓋率有望達到80%,效率可以提升60%。」蔣磊說,「諸如太陽神這樣有迫切的智能化需求的企業還有很多,最近很多企業找上門來尋求診斷和智能化改造。」

自動化、智能化是工業4.0的重要內容,也是工業技改的重點方向。隨著產業結構的轉型,以智能化改造的製造業的新舊動能轉換成為東莞產業轉型的加速器,東莞很多製造型企業對轉型升級的需求更迫切。

官方數據顯示,2017年1—11月,先進位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分別同比提高0.7個和0.9個百分點,經濟動能轉換明顯加快。

2

向智能製造轉型 激活新「生命線」

一台剛剛從生產線誕生的OPPO手機隨著傳輸帶來到了機器人檢測環節,設備上的攝影頭一照,在一旁的屏幕上就清晰可見手機上千個零部件,連手機殼上只有頭髮絲大小的誤差都能被檢測到,一旦發現連續不合格品就會發出響聲、報警。這是每通測控生產的「智能手機檢測設備」。

每通測控董事長熊逸民說,以前電子產品是使用人工檢測的,這套設備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檢測模式。與人工檢測相比,機器檢測減少了人力成本,勞動力從原來的40人減少至如今的2人。值得關注的是,得益於大數據的應用,這套設備還能深度學習,可追溯產品的來源、生產情況,還可以收集檢測到的手機數據,進行數據的梳理和分析,不斷地積累經驗,掌握到更多的預案,為製造型企業日後的生產做決策參考。

記者了解到,每通測控是專門從事生產精密模具、五金產品的製造型企業,隨著智能製造的深化,以及大數據經濟的發展,企業逐漸向智能製造服務商轉型,成為華為、OPPO、藍思科技等知名電子信息生產商的設備測控解決方案提供商。藉此轉型,企業在今年的營業收入的增長率達到40.27%。

在打造智能製造全產業鏈條中,向智能服務商轉型已經成為眾多製造型企業的可選擇的路徑之一。製造型企業勁勝智能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去年,勁勝智能通過成立智能製造系統解決方案服務企業——中創智能,聚焦智能製造系統集成和自動化集成,藉此全面進軍智能製造領域。就在2017年4月,中創智能獲得首單智能製造服務業務的訂單,為湘油泵提供智能製造信息化改造服務,金額為960萬元。這被業內稱作為勁勝智能轉型智能製造服務業務的開端。

中創智能總經理黃河說,打造智能製造全生態鏈離不開各方資源的對接和整合,更重要的是離不開大數據的應用。比如,在智能工廠里,大數據可以檢測出刀具的壽命和疲勞期,數據的應用可以提升設備的使用效率。當數據收集到刀具進入了疲憊期,操作人員就可以按照大數據做出預案提前更換刀具,提升設備的功率。

值得關注的是,中創智能通過大數據的應用,還能讓設備具備學習功能,學習生產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今後就可對生產製造過程出現的問題進行判斷,做出新的生產方案。此外,系統還能輔助刀具的庫存,根據大數據的信息採購刀具,選擇出最優性價比的刀具。「這就是智能製造真正的意義所在。」

向智能製造轉型,既能激活傳統產業的新「生命線」,也是推動高端製造業集聚的重要抓手。正是看準這一機遇,東莞近年來積極向工業4.0看齊,通過釋放政策紅利,鼓勵企業向「東莞智造」轉型。比如,在今年1月8日公布的《東莞市經濟和信息化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及智能製造、綠色製造、服務型製造專題項目實施細則,指出認定為智能製造示範項目的,單個項目最高資助1000萬元。

3

「聯姻」科技助推「東莞智造」發展

信息技術的應用打破了空間的限制,這個科技創新的先發優勢,給了「互聯網+製造業」更多的空間,加快東莞打造智能製造全生態鏈的步伐,加速向「東莞智造」挺進。

倪明堂是廣東省智能機器人研究院(以下簡稱「廣智院」)的副院長,他經常深入到全國的生產車間里,尋找與優質的製造型企業的合作。廣智院成立兩年多以來,先後為勁勝智能、金立、步步高、華為等機器人及智能製造應用的行業龍頭企業服務,服務企業近200家,為智能製造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

「廣智院是按照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的公共科技創新平台。」倪明堂說,以高精高效智能工業機器人、工業大數據為重點研究方向。其中廣智院通過工業大數據的應用,發力「互聯網+製造業」新模式的建設,聯合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為其打通技術和市場的壁壘,延長其產品線,幫助其開拓市場。

在第三屆「廣東智博會」中,廣智院對外發布了基於工業大數據的「廣智雲」,通過構建與物理設備唯一對應的數字化對象,實時了解設備的運行狀態,並賦予設備新的感知、學習與自我優化的能力。可見,「廣智雲」是深化「互聯網+製造業」的產物。

「大數據將成為打造智能製造全生態鏈的通道。通過『廣智雲』,企業、政府、科研機構三方共贏,企業可以獲取工業大數據進行升級改造,科研機構可以了解企業生產需求,將觸角深入市場,政府也可實時了解企業智能製造的情況,制定貼合地氣的政策和機制。」廣智院院長張國軍說。

在東莞,像廣智院這樣的聚焦於智能製造的創新平台很多,比如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園區已經聚集245家諸如李群自動化、優超精密等機器人企業,其中高企40家,規上工業企業15家。

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創建人之一、香港科技大學的教授李澤湘說:「我們有數據,有行業應用,是發展和推廣人工智慧落地方面最大的優勢。」

研發機構在東莞紮根,引發了全市的技術流動,助推東莞打造智能製造全生態鏈。在去年7月發布的《東莞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簡稱「規劃」)顯示,全力支持建設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和廣東省智能機器人研究院,將松山湖高新區打造成為東莞工業機器人智能裝備產業的核心區。

在堅定發展智能裝備高地的基礎上,《規劃》提出將以莞城大數據產業中心項目為核心,開展南城、東城與長安的「智慧城市」示範工程,打造為新興產業企業及政府政務提供大型計算和海量數據存儲服務的產業集群。這為東莞打造智能製造生態鏈,向智能製造強市邁進增添新的動能。

【記者】葉永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plus 的精彩文章:

廣東首條中低速磁浮軌道清遠開工

TAG:南方pl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