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見惑
文化
01-11
見惑
本文摘錄自 《金剛經說什麼》
我們都曉得佛學分成大乘小乘,嚴格地講,小乘裡頭又分兩個;一個是小乘,另一個比小乘高一點,普通我們叫它中乘。小乘又叫聲聞,比聲聞高一點叫獨覺,也叫緣覺。
像阿難、須菩提等,在佛的弟子里只能算是聲聞,再高一點就是獨覺佛,獨覺佛又叫做辟支佛,辟支是梵音。
獨覺就算生在沒有佛沒有文化,甚至沒有佛教的世界,他自己也能開悟;雖不算大徹大悟,可是還是做一個了不起的超現實的聖人,這個屬於獨覺,也叫做緣覺,仍屬於小乘。
所謂小乘,目的是先求自了,先求跳出世界,避免入世。小乘又分四果羅漢,果是果位。初果羅漢叫須陀洹,二果羅漢叫斯陀含,這都是梵文譯音。三果羅漢叫阿那含。四果羅漢叫阿羅漢。羅漢不一定是出家人,無論在家出家,修行到一定的程度,都可以成羅漢。不過佛在世的時候,證得羅漢果的,出家人比較多。
如何能夠修到四果呢?必須能夠斷掉了見惑、思惑。
「見惑」有五個,是思想上,學問上,觀念上的問題;就是身見、邊見、見取見、邪見、戒禁取見。許多宗教家、哲學家、大學問家,都脫不了見惑的範圍;或者落在身見,或者落在邊見,思想學問愈高的人,這個五見愈厲害。邪見、戒禁取見,多數是屬於宗教信仰方面的,認為非這樣不可,初一十五非拜拜不可,否則就犯戒了。有些教一定要吃什麼東西才行,這些都屬於戒禁取見。見取見是說自己的心得修養,譬如有人打坐修行有了境界,或者見光了,認為這個光才是道,你沒有得到光就沒有道,這就落在見取見上,都是思想觀念的問題。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