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小腸出血——血管介入診斷與治療

小腸出血——血管介入診斷與治療

小腸主要由腸系膜上動脈供血,腸系膜上動脈也是引起小腸出血的主要血管,血管介入是診斷並同時治療小腸出血的有效手段。

血管介入的最佳適應證

1. 急性小腸大出血:動脈源性大出血,出血量>1000ml/24h,或出血危及生命,內科治療無效,可行搶救性血管介入治療。

2. 小腸腫瘤性疾病:反覆發作小腸出血,懷疑佔位性病變。

3. 異位靜脈曲張出血:肝硬化門脈高壓,區域性門脈高壓,門靜脈海綿樣變。

血管介入鑒別小腸出血的方法

1. 直接徵象:腸腔內有造影劑聚集或顯影。

2. 間接徵象:局部血管紆曲、紊亂、走形異常。

然而,由於前期治療的影響,如血管活性藥物運用、出血量減小、出血間隙期,以及操作不仔細等原因,會影響對直接及間接徵象的觀察。

提高血管造影陽性率的措施

1. 手術時機選擇:盡量選在出血活動期進行造影。

2. 減少偽影:術前注射丁基東莨菪鹼,避免胃腸道蠕動形成偽影造成誤診。

3. 重複造影:當造影無陽性發現時,保留導管,待出血活動時重複造影,提高造影陽性率。

4. 藥物動脈造影:在保持患者生命體征平穩的條件下,用藥物擴張血管誘發出血而提高造影陽性率。

5. 超選擇插管至可疑血管:超選擇插管造影增加局部造影劑流量及濃度,從而使一些小的病變及一些血供不豐富的病變能夠顯影,必要時可對腸系膜上動脈一級分支逐一超選插管造影,可提高陽性率。

介入止血方法

1. 動脈灌注藥物止血:導管灌注垂體後葉素0.2U/min,置管維持12-24h。

2. 栓塞治療:彈簧圈、明膠海綿,聚乙烯醇微粒(PVA)。

3. 栓塞劑的選擇原則:血管畸形的出血選擇PVA,對於其他的原因或著腫瘤引發的出血選擇用明膠海綿,對於假性動脈瘤破裂所致的出血則建議用彈簧圈進行栓塞治療。

4. 盲栓:臨床高度懷疑消化道某處出血,如胃或十二指腸(而造影又未發現造影劑外溢,可考慮盲栓,前提是栓塞部位側枝循環豐富,內鏡(鈦夾標示)與血管介入結合會增加止血成功率。(慎重!有壞死可能,小腸側枝循環少)

併發症

1. 腸壞死:發生率約10%-25%,腸道動脈血管側枝較少,易造成腸壞死。若患者出現持續性腹痛,進行性加重,要考慮該併發症。

2. 栓塞術後綜合征:如疼痛、發熱等,經對症治療大多逐步緩解。

預防

1. 合理選擇栓塞材料:微彈簧圈定位準確,可超選擇栓塞供血動脈主幹且不會栓塞毛細血管床,適用於小腸出血。

2. 微導管技術應用:栓塞後併發症發生率大大降低。

3. 栓塞劑準確定位:定位於末級弓狀動脈或直動脈。

栓塞治療後即使發生腸梗死等併發症需進行手術,其病變切除的範圍並不因此而增大,而且,由於爭取了一定的時間改善全身狀態,手術的死亡率得到降低。

總結

1. 對小腸出血性疾病應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合理應用各種檢查手段,提高診斷和治療水平是關鍵。

2. 血管造影對小腸出血可作定位、定性診斷,活動性出血時(出血量>0.5ml/min)陽性率高,並可行栓塞治療。

3. 血管造影對小腸出血的陽性率總體偏低(27% -77%)。

4. 血管造影對畸形小腸大出血診斷有較大價值,特別是動脈源性大出血。

5. 血管介入栓塞治療具有止血迅速、術後反應小及併發症少的優點,是臨床搶救小腸大出血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

6. 血管介入不能替代手術、內鏡及內科治療。

轉自: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消化內科

關注消化,攜手未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消化界 的精彩文章:

TAG:消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