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累代崛起——楚國興亡錄

累代崛起——楚國興亡錄

曾侯乙編鐘

周楚之爭

楚人最早活動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後來逐漸南遷,至荊山附近的丘陵平原結合部,即桐柏山(河南新鄭)一帶。成王時期,封熊繹於楚,建都丹陽(今湖北秭歸東南)。熊繹姓羋,前兩年熱門電視劇《羋月傳》,羋月就是其後人。早在周人興起之時,羋姓部落酋長率族投靠周文王,參加了滅商的戰爭,然後受封,臣屬於周。

中原一般指洛陽周邊,有時指今河南,也泛指中國。以此構成一個「天圓地方」的世界:以帝王所居的王城為中心,呈「回」字形向四周伸延,王城外是華夏或諸夏,再外則是夷狄;王城之外500里為一服,五服為荒服,九服最遠為蕃服,越遠越聽不到帝王的聲音,也就越不文明。四方有所不同,王城之北的人為「狄」,從犬;西方為「羌」,從羊;南方為「蠻」,從蟲;東方人好些,稱「夷」,從弓,不過持弓之人與持筆之人一比,又粗野了。楚國與中原緊鄰,也長期被視為「南蠻」。諸侯分五等,即公、侯、伯、子、男,楚被封子男,屬第四、五等。當時,「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待遇有很大差別。

楚人深感委屈。如今武漢人還有句口頭禪——「不服周」,指的就是周天子。有史料顯示,早在周滅商前後,楚人已形成國家雛形,他們就將首領與周武王並稱為「王」,而不是周室分封諸侯國的「公」「伯」「侯」。熊誠、莫夫在《楚國興亡記》中說:此舉「只是不懂中原禮儀之故,還是一開始就和周朝分庭抗禮、不服周管束的反抗行徑?這是至今留給歷史學家的一個不解謎團」。筆者認為還是不服的可能性更大些,因為此後對抗多於合作。楚王一生氣,公開說:「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周王則在漢水以東以北和江、淮間分封一批姬姓為主的諸侯,稱「漢陽諸姬」,扼制楚國向北發展。這些諸侯國像一道屏障保衛周王,隨時配合周王朝打擊楚。周昭王經常親率軍隊征戰四方,需要諸侯國出錢出力。楚國經濟發達,控制了當時最重要的戰略物資——銅,卻不願向天子納貢,經常偷漏稅。周昭王只好出兵,好比老子對兒子大打出手,至少周人是如此「理直氣壯」。

周軍沿漢水東岸南下,「漢陽諸姬」積極配合。所以戰爭初期很順利,接連攻佔楚國在漢北的幾個據點,俘獲大量楚兵,繳獲大量物資。楚軍見「中央軍」來勢兇猛,便主動撤到大山裡去。昭王見他們被嚇跑,喜出望外,奪了大量銅材,撤回主力,留下小部分駐守,實指望永久佔有。不料楚軍反撲,很快奪回礦山。

昭王不肯罷休,第二次南征。這次也順利,又打得楚兵潰不成軍,再次佔領銅山。班師途中,在唐國召開慶功大會,論功行賞。回到北方後,又在寒國(今山東濰坊)分享戰利品,並讓當地用這批銅材鑄造了一批青銅禮器,記載這次戰功及賞賜,即「安州六器」的銘文。

不久再一次反覆,昭王只得第三次南征。這次仍然幸運,不僅輕易佔領銅山,還獲兩件稀世之寶:一是上百斤的自然銅塊,二是七八十斤重的孔雀石。昭王大喜,將這兩塊巨礦裝在自己車上,生怕被人劫了。不料超重太多,過河時浮橋突然垮塌,昭王掉水裡淹死。傳說昭王死後,一則怕動搖軍心,二則怕楚軍追擊,秘不發喪,只說昭公落水受涼生病,回到鎬京才宣布。

這場與民爭利的戰爭失敗了,正統史家僅用「南征而不返」幾個字一筆帶過,對戰爭本身不肯多說,至今水霧濛濛。無可否認的史實是,昭王之後的周天子再沒敢親征江南,周王朝失去了對銅山的控制,國力日衰,此戰成為其由盛而衰的轉折點。楚國則從此日益強大,逐步將「漢陽諸姬」或吞併或臣服,拓展進入中原的通道。春秋初期,楚國已發展到西北與秦接壤,北面與韓、鄭、宋等相連,東與越相鄰,南與百越相鄰,西與巴為界,國都鄢郢。

吳起變法

楚莊王時期,楚與齊、晉、秦、吳並列為春秋五霸。

中國自古地域遼闊,南北差異很大。楚部落與周部落本是兩個不同的民族,他們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化。周王聽不懂楚人的話,譏諷他們是「南蠻鴃舌之人」。直到北宋初期,趙氏皇帝還抱怨聽不懂南方人說話,北方大臣公然主張南方人不宜當宰相。但楚人早早接受了中原的文字,這是非凡的好事。

楚文化本身也燦爛輝煌,後來漢朝的服飾、舞蹈、音樂、文學、哲學等等都直接繼承自楚國。楚人雖然被中原視為「蠻夷」,但往往又被蠻夷視為「華夏」。

當然,楚國也是人治,遇上明君國富兵強,遇上昏君則內外交困。公元前400年左右,楚國落到舉步維艱的地步。從內政來說,存在「大臣太重,封君太眾」的問題,出現「上逼主而下虐民」的局面,君王難當,民眾也受欺壓。從外部來說,特別是在與吳國相爭中,窮兵黷武,大傷元氣。稍有恢復,內政又亂,忠良顛倒,迫使足智多謀的大臣伍子胥出逃。吳國派伍子胥率軍攻打楚國,攻佔了都城,楚陷於滅國之地。幸好越王勾踐趁機攻打吳國,秦國也出兵幫助,楚國才得以光復。越滅吳後,勢盛一時,但與楚通好,秦以友好相處,使楚國重又復強。

不久,各國的改革相繼成功,你死我活的競爭更劇烈,內憂外患又嚴重威脅到楚國。這時,吳起來到楚國。吳起曾在魏國推行改革,政績卓著。他的軍事才能出眾,著有《吳起兵法》48章,在秦漢之前與《孫子兵法》《孫臏兵法》齊名。楚悼王排除種種阻撓,予以重用,先任他為宛(今河南南陽)太守,一年後升為尹,主持變法。

關於這次變法,日本講談社《中國的歷史》中寫道:「現存的史料中只有些簡單的記載,具體的內容尚不清楚。目前能知道的就是吳起也主張紀律嚴明,並廢除了爵位的世襲制。」這就是說,吳起在楚國變法的內容與商鞅在秦國的變法差不多,吳起個人也就難免商鞅式的下場。那些被廢爵位的貴族,對吳起產生刻骨仇恨。公元前381年,發生了驚心動魄的一幕:楚悼王忽然病逝,那些貴族勢力立即發難,封鎖消息,設下埋伏,趁吳起拜行入殮大禮時,亂箭齊發。吳起機智地伏在楚悼王屍體上,反變法的貴族仍然用亂箭飛射,難免射到楚悼王的遺體。那些人射殺吳起不解恨,又將他的屍體拉出去車裂。

太子熊臧獲悉,不打草驚蛇,順利即位為楚肅王。然後,揚言給除吳起的功臣行賞。那些人興高采烈,紛紛出來爭功。葬禮結束後,肅王立刻調動軍隊,按圖索驥,將「功勞簿」上的貴族逐個逮捕。那些人像孔子當年墮三都一樣在封地起兵抵抗,王師逐一擊破。依照楚國律法「麗兵於王屍者,罪同謀逆,誅滅三族」,盡誅那70餘家封君貴族及其三代。這次變法雖然總共才一年多時間,但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楚國迅速恢復強勢,為其後的宣王、威王開創「宣威盛世」打下了良好基礎。

文章來源:《學習時報》2018年1月8日第7版

本期編輯:翟月熒

關注學習時報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頁面

通訊錄→公眾號→右上角「+」→搜索「studytimes」

文章頁面

文章分享

二維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學習時報 的精彩文章:

貪慾讓人智商變低

TAG:學習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