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探秘:甲午海戰中,他是唯一向日軍掛白旗的清軍將領
【歷史劉老師原創,非授權嚴禁轉載】
甲午海戰,是中國近代史上,清朝海軍與日本海軍的第一次較量。
在這次較量中,清朝海軍將領之中,既出現了很多讓人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也出現了一些貪生怕死的怯戰之人。
濟遠艦管帶(相當於現在的艦長)方柏謙,就是後者之中的典型代表人物。
光緒二十年夏,朝鮮內部發生動亂,日本借口幫助朝鮮平定叛亂,出兵朝鮮,並且切斷了外部前往朝鮮的主要海上通道(日侵朝,絕海道)。
作為朝鮮宗主國的清政府,自然不會就此坐視不管。
於是,按照朝廷的安排,李鴻章派遣北洋海軍中的濟遠艦和廣乙艦前往朝鮮海域進行偵查,為下一步從海上運兵到朝鮮做好準備。
然而,當兩艘軍艦行駛到朝鮮牙山一帶的海域時,忽然遭到隱藏在附近的日軍艦隊的突然襲擊。
混戰中,廣乙艦不幸被日軍艦隊炮火多次擊中,受損嚴重,喪失了戰鬥力(鴻章令濟遠、廣乙兩船赴牙山,遇日艦先擊,廣乙受殊傷)。
在看到廣乙艦喪失了戰鬥力後,日軍艦隊便把全部火力都集中到了濟遠艦的身上。
很快,濟遠艦也身中數彈,隨艦將領沈壽昌、楊建章、黃承勛先後死在日軍的炮火之下(轟濟遠,都司沈壽昌,守備楊建章、黃承勛中炮死)。
勢單力薄、艦身受損的濟遠艦管帶方柏謙,見勢不妙,急忙下令撤退。
對此,佔據優勢的日軍艦隊,自然是不會放過濟遠艦的。
於是,在濟遠艦撤退的海面上,有一艘日軍軍艦始終都緊緊咬住濟遠艦不放(濟遠逃,日艦追之)。
為了向日軍表明自己已經沒有了作戰的意願,讓日軍軍艦放過自己,濟遠艦管帶方柏謙甚至在濟遠艦的旗杆上掛起了象徵投降的白旗(管帶方柏謙豎白幟)。
然而,方柏謙的這一舉動,很快就被證明是事與願違——當日方軍艦看到懸掛白旗的濟遠艦後,追擊的步伐變得更加匆忙了(追益亟)。
因為,在日方軍艦指揮官看來,一個沒有了戰鬥意志的軍艦,正是自己的好獵物。
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幸虧了濟遠艦上的幾個水手——他們面對日軍軍艦的緊跟不舍,決定拚命一搏。
於是,在方柏謙命令軍艦全速撤退的時候,他們利用軍艦上剩餘的炮彈,不斷瞄準追擊自己的日方軍艦。
或許是他們平日里的訓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只見從濟遠艦炮筒中發射出去的一發炮彈,直接命中了日軍軍艦的瞭望台(有水手發炮擊之,折日艦瞭樓)。
而軍艦上的瞭望台,恰恰就是軍艦上的指揮部。畢竟這裡視野最為清楚,便於指揮軍艦作戰。
就這樣,濟遠艦上的幾個水手的放手一搏,竟然幹掉了一艘日本軍艦的指揮部。
喪失了指揮能力的日本軍艦,自然也就放棄了追擊。
就此,濟遠艦的危險,順利得到了化解。
回去之後的濟遠艦管帶方柏謙,為了逃避自己怯戰的責任,自然是大肆宣揚自己的戰功——自己是如何指揮有方,擊毀了追擊自己的日方軍艦(柏謙虛張勝狀)。
在得知自己的艦隊遭到日軍偷襲後,海軍將領鄧世昌非常氣憤,當即便打算率領幾艘軍艦前去報仇雪恨。
然而,鄧世昌的想法,卻遭到了海軍提督丁汝昌的反對(世昌憤欲進兵,汝昌尼其行,不果)。
因為在丁汝昌看來,一旦我方艦隊和日軍艦隊發生摩擦,那將會是一場大戰。
而且,不管這場戰鬥進行的順利與否,勢必會引發雙方的外交戰。
進而,很可能會引發更大的戰爭。
這一點,丁汝昌和李鴻章的想法是一致的。
然而,就在丁汝昌阻止了鄧世昌的復仇計劃沒幾天,他就得到了一個緊急軍情——日軍艦隊在大連灣集結,意圖在金州登陸(已而日艦集大連灣,窺金州)。
日軍艦隊都已經到了自己家門口了,如果北洋艦隊再沒有任何行動的話,也實在是說不過去了。
於是,按照李鴻章的指令,北洋艦隊迅速向大連方向運動,最終在鴨綠江附近的大東溝集結(我國海軍乃大發,泊鴨綠江大東溝)。
此時,北洋艦隊共有作戰艦艇十艘,而日軍艦隊共有作戰艦艇十二艘(以鐵艦十當敵艦十有二)。
此時,雙發艦隊都已經做好了戰爭準備。
很快,在日軍軍艦發射第一發炮彈後,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也下令北洋艦隊予以還擊。
就這樣,震驚中外的甲午海戰爆發了。
參考史料:《清史稿·鄧世昌傳》
【歷史劉老師:只寫有根據的歷史!】
TAG:歷史劉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