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想睡睡不著 為什麼有的人只睡3小時反而更精神

想睡睡不著 為什麼有的人只睡3小時反而更精神

去年剛發生不久的事例,廣東一名工作26年的老員工,因生病不適在上班時間「打盹五分鐘」,而被解除勞動合同!

大多數人每晚睡 7-8 個小時就很有衝勁,但也有人每晚只睡 3 個小時卻沒見的有什麼傷害,甚至比自己都更清醒。這是為什麼呢?

一條有意思的公式顯示:睡得多不意味著睡得好!

睡眠效率=睡眠時間/在床上(沙發上)躺著的時間;

上述公式結果如果大於85%,表示睡眠質量正常,如果能達到90%或以上,睡眠質量是超棒的。

這就能很好的解釋為什麼有的人一起床就有「蓄勢待發」的氣勢;有的人關了幾十次鬧鐘依然在床上掙扎。

為什麼就不能好好飽睡一頓呢?」有這個想法的友友們應該先了解自己屬於哪種失眠類型。

1. 短暫失眠(無大礙)

我們都曾經試過一兩天睡不好(結婚前一天,悲傷的一天),隨之而來的是一兩天的疲憊。

壓力過大、興奮過度、環境改變等諸多原因都可導致暫時性失眠。只要補補「回籠覺」,一般情況不會嚴重。

2. 短期失眠

數日至數周的失眠稱作短期性失眠。常見原因有:持續就學、工作及家庭生活的壓力,或是親朋好友突然離世等突發事件的打擊。此時需要做好壓力或失落感調適,盡量尋找心理醫生開導,調理好飲食情況可恢復到正常的睡眠狀態;更嚴重需要干預治療,通過短暫服用安眠藥幫助恢復睡眠。

3. 長期失眠

如果睡眠質量差,夜間醒來數次而且持續超過三周,可以考慮為長期性失眠。很多長期性失眠患者遭受失眠癥狀的折磨可達數月,甚至數年。這類患者需要接受專業治療。

人們一直認為睡眠是一種消極被動的過程。因此失眠患者可以順藤摸瓜,為了進入睡眠狀態,我們必須使大腦和身體放輕鬆,降低活躍與喚起狀態。

在大腦活躍的狀態下,我們是無法入眠,只有在自然的狀態下才能入眠。這其中也會有很多因素會干擾睡眠,例如噪音、燈光、身體的不適與疼痛的感覺,以及各種思緒等,為了良好睡眠,請盡量規避這些。

另外還有許多方法可以應對失眠:

1.刺激控制(用於心理生理失調患群)

什麼叫心理生理失調?

他們臨近睡眠時間感到睏倦時,一旦進入睡眠環境猶如有刺激反射立即變得警醒而無法入睡。應對措施:需要長時間「克己復禮」,即克制自己直到這種「清醒」的條件反射消失為止。

a.只有感到睡意打算睡覺時才爬上床。

b.如果發現自己卧床後10~20分鐘仍然不能入睡,就應起床離開卧室,等到有睡意時再回到床上。

c.床只用來睡覺和性行為,不要在床上看電視、閱讀、工作、聊電話或進行與睡眠無關的其它活動。

d.每天早晨用鬧鐘定時起床。

2.盡最大程度的放鬆

a.大口呼吸,全身肌肉繃緊後突然放鬆;

b.思維方面減少睡前反覆思慮,轉移注意力想像一些平靜的畫面,可以是波平如鏡的海洋,一望無際的草地…

3.有規律的睡眠

a.養成按時睡覺的習慣,選好時間入睡保證每天8小時的睡眠;

b.午睡時間不能太久,中午小睡20分鐘其實已經足夠;

4.其他注意事項:

a.避免睡前劇烈運動,但在傍晚的時候進行運動可有益於當晚睡眠;

b.睡前不喝含咖啡因的飲料,也不要借酒買醉助眠,這些只有害而無一利;

c.可藉助食物緩解失眠

牛奶:睡前一杯,有助於睡眠;

核桃:平時多吃可治神經衰弱、健忘、失眠等癥狀;

桂圓:養血安神,補心脾,對於失眠健忘有一定功效;

食醋:因勞累導致難以入眠的時候,可取一勺食醋兌溫開水服用。

如果晚上有良好睡眠,人真的會少生病,不少人抱怨「晚上睡不著早上睡不醒」,這其實看你平時的作息習慣規律而定,早睡真的比晚睡好嗎?答案:是的。被打亂作息的人更容易抓狂,也更衝動,當然不好入眠。

規律作息的好處:

1.睡眠是消除身體疲勞的主要方式,可消除疲勞,恢復體力。

2. 睡眠不足者,表現為煩躁、激動或精神萎靡,注意力渙散,記憶力減退等,準時入眠能有效保護大腦,恢復精力,提高腦力。

3. 睡眠能增強機體產生抗體的能力,增強免疫力,康復機體,睡眠同時,睡眠還可以使各組織器官自我康復加快。

4. 促進生長發育,睡眠與兒童生長發育密切相關,嬰幼兒在出生後相當長的時間內,大腦繼續發育,這個過程離不開睡眠。所以應保證兒童充足的睡眠,以保證其生長發育。

5.近年來,許多調查研究資料均表明,健康長壽的老年人均有一個良好而正常的睡眠。延緩衰老,促進長壽。

6.睡眠對於保護人的心理健康與維護人的正常心理活動是很重要的。因為短時間的睡眠不佳,就會出現注意力渙散,而長時間者則可造成不合理的思考等異常情況。

7.在睡眠過程中皮膚毛細血管循環增多,其分泌和清除過程加強,加快了皮膚的再生,所以睡眠有益於皮膚美容。

停止睡前的諸多慾望,夢裡頭真的什麼都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揭密 的精彩文章:

TAG:健康揭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