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子散射——探索微觀世界的奧妙

中子散射——探索微觀世界的奧妙

微觀世界有多精彩?我們先來欣賞幾幅圖片:

蒼蠅的眼睛

花叢中的蝴蝶卵

分裂的癌細胞

埃博拉病毒

在沒有產生科學之前,人類用肉眼去觀察和理解世界。同樣都是由「碳」元素構成的物質,金剛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質卻有很大的差別,原因是什麼?

閃閃發亮的鑽石

閃閃發亮的金剛石是世界上最硬的材料之一,其碳元素按正四面體結構排列,如果換一種排列方式,便組成了我們日常使用的鉛筆芯的材料——石墨。由此看來,物質的結構決定了物質的性質。

如何觀察物質的微觀結構?中子散射是一種強有力的探測手段。中子和光一樣,具有波粒二象性,既有波的性質,可以反射、折射、衍射、吸收。也具有粒子的性質,可以彈射、散射等。中子由於不帶電,能比其他探測方式更為輕鬆地穿透物質。中子束打到被研究的樣品身上,大多數會不受任何阻礙穿過樣品,但有些中子會與研究對象的原子核發生相互作用,其運動方向也會發生改變,向四周「散射」開來。我們分析中子散射的軌跡、中子和物質發生作用時能量和動量的變化,就可以反推物質的結構。

中子對物質(甚至是很厚金屬容器)有很強的穿透性

為什麼木頭是硬的?為什麼橡膠富有彈性?科學家們在不停地探索組成物質的結構,這需要一系列的研究手段來幫助我們。我們藉助光學顯微鏡可以看到一微米以上尺度的物質結構,例如細胞、花粉。而要看到更小、甚至原位的內部結構,可以藉助於中子散射手段。

中子和X射線一樣,具有穿透性。我們在機場安檢,把包放在傳送帶上,包里的物品會顯示在工作人員的電腦屏幕上。這是最簡單的X射線成像。但X射線的穿透深度是有限的,例如它無法穿透大多數的金屬,所以安檢人員會要求乘客把筆記本電腦、雨傘等物品單獨取出來,他們要用肉眼來分辨這些物品。然而這個問題對中子來說輕而易舉,中子甚至可以穿透很厚的密封鉛罐,「看見」裡面的東西。就像《西遊記》里孫悟空和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的猜東西比試一樣。

中子可以穿透10厘米厚鉛罐

中子散射還可以協助考古人員對文物進行無損研究,例如我們想知道我國南北朝時期的佛像,其製造工藝是如何?我們顯然無法把文物大卸八塊進行分析。科學家用中子成像技術,可以看到佛像的中間有一根木製「主梁」。原來,中子對輕的元素,也就是原子係數小的元素非常敏感,中間的棍子是木頭做的,也就是碳氫化合物,中子可以輕易地「看到」它。科學家也終於明白,這尊佛像的製造工藝和蓋房子很像,先在中間立一根木樑,在木樑周圍纏上「支撐架」,最終用黏土製成了佛像。

中子散射可以對文物進行「無損」研究

中子散射的裝置非常龐大,可以觀察樣品的原位機構。例如98年的德國高鐵事故之後,科學家陷入了對事故原因分析的爭議當中,是車輪、軸承還是鐵軌出了故障?用其他手段例如電子顯微鏡,需要用激光刀把車輪切成小於1微米的薄片,幾乎沒有可操作性;而用中子散射裝置,可以把整個車輪放在探測器中間,最終發現是由於車輪的老化導致事故的發生。

利用中子散射研究火車車輪

在英國散裂中子源,科學家把整個飛機機翼吊裝到儀器的測量部位,直接觀察在什麼加工工藝下,機翼的各個部分結構才能得到最優化的性能。

同樣,在在生物醫藥領域,中子散射可以幫助我們看清蛋白質的內部結構。和X射線只能看結晶狀態下蛋白質結構不同,中子散射裝置可以觀察蛋白質在人體內複雜液體環境下的結構。中子散射也是唯一的可以無損檢測碳纖維、螺旋槳葉片等先進材料內部結構的研究手段。在能源材料領域,氫動力汽車無疑比以汽油為燃料的汽車更加節能環保。如何實現氫氣的穩定儲存?我們希望把氫氣變成密度更高的固體。最簡單的辦法是給氫氣加壓,但有容易引發爆炸的危險。有其他辦法么?現代科學家用一種金屬-有機框架(MOF)材料,可以把氫氣吸進去,要用的時候就把氫氣釋放出來。中子散射可以幫助科學家研究,氫氣在金屬的什麼位置,什麼情況下氫氣可以更好地釋放。

把輸油管道放到散裂中子源裝置進行研究

產生中子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看起來威力很大的「核反應堆」,利用鈾235通過核裂變反應產生中子,但這種方式對於安全性是很大的威脅,於是科學家設計了第二種產生中子的裝置——散裂中子源。其原理是把質子加速到一定的能量,把質子束當成「子彈」,去轟擊原子係數很高的重金屬靶,金屬靶的原子核被撞擊出質子和中子,科學家便通過特殊的裝置「收集」中子,開展各種實驗。散裂中子源的好處在於,加速質子使用的是高壓電場,只要切斷電源,質子就會立即停止轟擊金屬靶,不會有任何放射性污染且可控,因此是最安全的產生中子的方式。

中國散裂中子源加速器裝置

中子散射用處如此之大,因此世界上發達國家都在建設散裂中子源。目前國際上已經建成的有英國散裂中子源、美國散裂中子源和日本散裂中子源。中國散裂中子源於2011年在廣東東莞建設,今年將竣工並對外開放。

(本文根據高能所研究員程賀在東莞大朗一中的科普講座內容整理,整理人:張瑋)

來源: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之聲 的精彩文章: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