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仁者不憂,智者不惑:怎樣做一個能屈能伸的人?

仁者不憂,智者不惑:怎樣做一個能屈能伸的人?

在《孟子·梁惠王下》中有這樣一段對話引起了我的注意。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孟子對曰:「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勾踐事吳。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

齊宣王問孟子,和鄰國交往有什麼講究嗎?孟子說有的,只有仁德的人才能夠以大國的身份侍奉小國;只有智慧的人才能夠以小國的身份侍奉大國。並且舉了商湯、周文王、周太王以及越王勾踐的例子來論證。

我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在先秦夏商周時期就開始重視民族關係。在商朝、周朝開國立業的時候,商、周作為大國都曾對周圍作為「小國」的民族採取過聯姻、五服、朝貢、封賜、俗治等政策,如「文王事昆夷」中的「昆夷」就是西戎的一支,文王允許它以俗治俗,自己處理內部事務。以大國事小國,則以天命為樂,順應「天地生萬物」的好生之德,不欺負弱小,給大家一個和諧安穩的生存環境,從而「保天下」。

而當國勢弱小時,如越國在槜里一戰時被吳國傾國覆滅,越王勾踐作為一國之君去吳國為奴三年。三年後回去重新治理越國,越國經過戰亂、亡國,又在吳國的監視之下,比起吳國可謂小國無疑了,但是勾踐敬畏天命,服從天命。對外不與大國為敵,與吳國交好,對內以休養生息為主,任用賢臣,發展生產,「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不僅保全了自我,還成為了春秋時代的最後一位霸主。以小國事大國時懂得敬畏天命認清形勢,讓自己可以有一個好的發展環境,從而「保其國」。

這幾句話說的雖然是國家之間的關係,但是儒學的每個道理也都適用於生活中,我們在生活中,也有自己處在優勢、強勢地位的時候,這時處理周圍的弱勢的關係時,要有仁者的氣度和眼界。也會不可避免地有自己處在劣勢、弱小地位的時候,這時面對和處理周圍的強勢的關係時要有智者的智慧和心態。唯有在任何形勢下,都能保持一個不卑不亢的態度,保全個體作為人的尊嚴和擔當,方能做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提到的「樂天」、「畏天」中的「天」可以認為是自然規律或者趨勢,仁者和智者都會遵從規律和趨勢辦事,懂得敬畏天命、順應規律克制本能來讓自己更加完善長遠。

春秋時候齊景公派晏子去東阿當領導,結果在晏子治理東阿的第三年齊景公將其召回狠狠訓斥他治理的不好,晏子態度極好當即謝罪並且說會改變政策,第二年晏子上報稅收工作時業績很好,齊景公大喜祝賀他。晏子卻說:從前我治理東阿的時候,賄賂關死,池塘的魚都造福於窮人,百姓沒有挨餓,您反倒怪罪於我,後來我打開賄賂,加大賦稅,池塘的魚也進了權貴之家,但百姓有一半在挨餓的,您反倒來祝賀我。我能力有限治理不了東阿,請求退位。齊景公恍然大悟安慰晏子:從此東阿由你治理,寡人不再干涉了。晏子從此可以在東阿大行仁政了。

從晏子的故事可以看出,當他處於不利地位,官場上可能連自己都無法自保的時候,他選擇了暫時的順應潛規則隱忍不發,並且用智慧不封死自己的行仁政之路。等到他真正可以處於強者地位能夠把持局面時又能做到不違背本心,造福於民。

生活是一門智慧,以小事大時的隱忍和周全,需要足夠的智慧,以大事小時的胸懷和能力則需要足夠的仁德。前者保全自我,後者在造福天下的同時更加豐盈自我。只有這樣能屈能伸的人,才有足夠的實力屹立於這個世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秋戰國 的精彩文章:

TAG: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