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世恩:盧氏淵源再探——「英雄不論出處」,姓盧就是一家人
盧姓先祖商朝聚居於西土一帶,以虎為圖騰的一個部落族群,最早的代表人物是盧白漅。秦博士盧敖與山東長清盧邑若有牽連,似在齊國吞併了盧方國後逃出來的盧邑上層人物,用的就是自己的本來的姓。夏、商、周的時候,人們有姓也有氏,但只有貴族才有氏,氏是貴族獨有的標誌。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沒有氏。「姓」的最早起源與原始民族的圖騰崇拜有關,圖騰的名稱久而久之,就演變成同一氏族全體成員共有的標記——姓。姓的形成除與圖騰關係密切,還與女性分不開(母系氏族的烙印),所以「姓」是「女」和「生」組成。在古代氏族發展過程中,又衍生出「氏」這個稱號。至秦朝舊貴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結束,舊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盡。西漢時期,姓和氏的區別已經微乎其微,到司馬遷作《史記》時,乾脆把姓氏混為一談。「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本記》於秦始皇則曰姓趙氏,於漢高祖則曰姓劉氏。是也。」盧姓也是歷史悠久古姓。盧字繁體寫作盧,以虎為圖騰,在標誌族稱時,以虎為徽識,下面皿字底,王夫之《說文廣義》云:盧,飯器也「蓋缽盂之類」,至於中間的田字,亦與炎帝子孫有關,因炎帝是初以牧後以耕。《左傳》稱「烈山氏之子柱為稷」。
秦未統一六國之前盧敖就得到秦國的賞識進為博士。後見秦始皇剛愎拒諫,專橫失道,遂避難隱遁,居於故山(今諸城市區東南13公里處)。秦始皇大怒,下令搜捕,終因未得而作罷。盧敖其祖上可追溯到高係時期,所以范陽族譜記載:「第五代:盧敖,任秦五經博士。其子孫一部分到河北范陽,一部分到開封、洛陽。第六代:盧生,秦代文博士,求仙藥不獲,被秦始皇焚書坑儒。」也有盧敖即盧生之說,躲過了焚書坑儒,從此隱居。盧敖古道熱腸,急人所難,有惠於民,不虧為燕趙之傑,「燕人盧敖,秦為博士。秦亡後,他逃出咸陽。奔豫西熊耳山,擇一石洞棲身。時劉項之爭,瘟疫流行,他頗懂醫術,採藥醫好百姓之病。後客死熊耳山,百姓傳說他升仙。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在此地設盧氏縣,因盧敖得名。*讀史方輿紀要*載:漢因盧敖得仙,始置盧氏縣」。
(恕我冒昧)高係時代的盧敖的高祖,不等於就是高係。高祖再往上更不等於是姜子牙,或可能追溯到盧白漅呢,盧敖乃盧邑「方士」屬於上層人物,盧邑被齊國吞併後逃出盧邑,用的就是自己本來的姓,和盧敖一起從盧邑逃往「外國」的人都姓盧。
到現在再研究盧姓來源出處有多少多少,盧姓出自於十多個來源也好六七個來源也罷,我認為意義不大。上千年多次的人口聚散遷徙,顛沛流離丟失了多少?破四舊等運動焚毀了多少?家譜保存完整的寥寥無幾,有的還是後來編撰的,部分內容難免存在出入。清朝的滿族人改盧姓的,因為歷史短能夠清楚外,其他如皇帝賜姓,改姓的等,浩瀚的歷史長河淹沒了很多事實,無一例外的都融合於盧姓大家族中,哪個人能說清楚自己是哪個來源的盧姓?甚至分不清彼此。「天下盧姓一家親」。知道自己的盧姓與姜姓同是「四岳」之胄足矣。
依宋代歐陽修之修譜原則原:「歐陽修式:「譜圖之法,斷之可見之世,即為高祖,下至五世玄孫而別自為世。此法,記錄人的世系及旁支分支以表格圖式進行表述。 每五世一圖,第二圖五世至九世,第三圖九世至十三世,以下類推,至現存者為止」。
蘇洵的族譜原則:「一方面強調從縱的方面,推崇合各支譜為一編的大宗譜,推崇大宗之法。總的是以五世為圖,五世之外,親盡服窮,圖表不載,以宗法為則,詳近而略遠」。他們倆的原則基本一致,現在應該要更寬泛些。
必須知道什麼是「祖宗十八代」:本身向上--父、祖、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遠祖、鼻祖。本身向下--子、孫、曾孫、玄孫、來孫、晜kun孫、仍孫、雲孫、耳孫。算幾世嗣孫應從A算起到自己為止,包含自己;算幾世祖的時候是指自己的長輩不能把自己算進去。
關於五服的不同理解:同一個祖宗的後人血緣最近稱本族;同一個祖宗後人的八代以內血緣略遠尚是同族;祖宗的兄弟八代以後的後人之間為同宗,以上統稱為同宗共祖。和「一爺之孫不出五服,以下一代一服,共計八代再以後算出五服」是一個意思。還有一種說法「五代算一服,共二十五代出五服」。傳二十五代以內的後人互相之間依然是同脈宗親,二十五代以後雖親情關係漸行漸遠,血緣關係卻維繫千秋。出使西域的張騫等,很多歷史人物的後人紛紛露面,劉備、關羽、張飛65代孫2017年5月在中央電視台「百家姓」節目中持家譜現身,說明只要有譜可查永遠親情不斷。
一姓一族的繁衍、遷徙,如樹大分枝,種子飛播,極為紛繁複雜,本來就沒有與世共存而制度化的譜牒,後代子孫必然說不清楚歷代祖先的世系和事迹。倘若硬要去寫,就免不了出現漏洞。故此歐、蘇主張只寫高祖以下五代,玄孫另起一世,再寫五代。即便是這樣,要寫清楚,也不容易精當。如果輕率從事,就更不足徵信。
修譜「忘記」老祖宗,不敢正視寒微出身,以祖宗為權貴而誇耀,攀附(權貴)的行為不可取。「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是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古往今來,家庭的升降浮沉乃平常事,祖宗是否貴顯貧賤,雖然對眼前子孫有影響,卻不可能預定幾代以後人的命運。譜不能不修,亦不可妄作。自立功勛,自我奮起,家譜世系能明則明,不知則闕,以真實為尚。黃庭堅說過「宗子之禮廢,同姓之子孫數世之後,遂為路人,切嘗深悲之。」
除了專門研究姓氏歷史的人以外,能把上述問題理解透徹就了不起了,本人通過十多年的走訪發現有好多人弄不清楚,甚至自己的祖宗名諱都不知道,是很遺憾悲哀的事。先把自己直系的祖宗落實了,再向上追溯為好,追溯到哪算哪,追溯到誰算誰。有的人從自己家族開始,再由近及遠逐步向前追溯的,對盧氏起源等問題不受史記《唐書》禁錮,博覽群書,歷久經年,奔波勞碌,多方考證的做法值得推崇。
同是為盧姓就是血緣和緣分,應當視為一家人,我雖然不贊同「係」公是盧姓的開山鼻祖,但是也不否認或許有一支盧姓是傒公的後人的一部分,因為齊國貴族下台後紛紛傍靠改為盧姓了,到大興一帶發展,並且後來融入了涿州范陽盧氏大家族。在其家裡怎麼講不足為怪,面對全國盧氏大家族廣大宗親就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啦。齊國霸佔了盧邑盧姓人陸續逃出來的不僅僅一個人,盧氏人口那麼多本來就不是一個人所傳,而是來源於一個姓氏群體。就範陽而言盧敖,盧綰,盧卿,盧師罷,盧植的後人,史書無記載盧姓人不等於沒有後人吧,加上後來齊桓公的後人改盧姓,其他姓改盧姓的都統稱為范陽盧氏。後人都去傍靠名人,無名氣你的祖先查不到是另一回事,放棄不要就不可理喻了。
有人反映:有的地方宗親們追溯不到盧植就不家修了,有人編修好了還不讓發行。「是者從之,遺者補之,訛者更之,疑者存之,不知者缺之」是修譜原則。以有據可查的先祖是不是一個人也行,探討一下是不是一個地方遷徙出來的也中,遇到有困難的盧姓宗親,無論是不是近脈還是遠支都盡量幫助一下,是我老祖宗一輩一輩傳下來的規矩。老祖宗的忠言恰恰吻合了現在提倡的天下盧姓一家親,我贊成「英雄不論出處」姓盧就是一家人。
—— 2018年元月8日
作者簡介
本平台為開放性盧氏文化中心,凡是有關盧姓的任何新聞、圖片、文章、成果、家族信息都可來文投稿,不拘於任何內容、形式、學術觀點。
並請註明原創(作者)或來源
TAG:北京盧氏宗親聯誼組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