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2017票房背後新期待
近兩年,「增速放緩」「寒冬」「低迷」成為中國電影市場新標籤。先是2016年中國電影年度總票房500億元的目標落空,令業界一度陷入悲觀;接著,「年度總票房能否突破500億元」又成為2017年的新年猜想。在票房增速放緩帶來的產業發展速度放慢的背景下,當數字不再是行業追逐的唯一焦點,業內關於創作、傳播、受眾、藝術本質等痛點的討論逐漸引起關注,並不斷被放大。2017年末尾,在業界欣慰於票房總目標終於實現的同時,中國電影人也看到了這一行業的新方向、新希望,看到了電影市場在2018年的更多可能性。
青年導演在成長 市場空間待挖掘
根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2017年12月31日發布的數據,2017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559.11億元,同比增長13.45%。經歷了2016年國內電影票房走勢從一路狂飆到迅速回落,2017年的中國電影市場終於交出一份令人滿意的成績單。
回望2017年,國產電影票房收穫301.04億元,占票房總額的53.84%;國產電影海外票房和銷售收入42.53億元,同比增長11.19%;票房過億元影片92部,其中國產電影51部;全年共有13部國產影片票房超過5億元,6部國產影片票房超過10億元;城市院線觀影人次16.2億,同比增長18.08%。
電影《戰狼2》帶來的56.83億元票房和1.6億觀影人次,成為2017年中國電影市場繞不開的話題。這一成績不但創造了多項市場紀錄,也提振了中國電影人的信心。儘管業界認為,《戰狼2》這一現象級影片的成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得益於與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相契合。但不可否認的是,影片中的人物塑造、故事呈現得到了廣大觀眾的接受和認可,影片的營銷和宣傳撬動了被業界視為觀影主力軍的「90後」以外的觀影群體。正如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所評價的——《戰狼2》的意義是讓人們對中國電影的工業規模和市場規模有了全新認識,對整個電影市場的消費能力產生巨大想像。
除了《戰狼2》之外,「輕體量」喜劇電影《羞羞的鐵拳》以22.07億元的票房成績位居國產影片票房榜亞軍,這也為2017年國產電影增添了一抹亮色。縱觀2017年的喜劇電影市場,多數影片表現不如人意,而這部由開心麻花出品的第三部影片,卻能夠憑藉紮實的劇本、純熟的演技在喜劇類型片的戰場上立穩腳跟,這也證明了電影市場並非只認大明星、大導演、大製作,「內容為王」依舊是市場鐵律。
實際上,無論是執導《戰狼2》的吳京,還是《羞羞的鐵拳》的導演宋陽、張遲昱,都屬於青年導演。記者梳理髮現,在名列2017年度票房前20的7部國產片中,有5部是青年導演的作品,可以說,青年導演已成為中國電影創作主力軍。
中小成本影片引發關注,類型片創作更加多樣化
2016年,藝術影片《百鳥朝鳳》的出品方下跪求排片的事件曾令業界對文藝片的市場生存境遇唏噓不已,文藝片叫好不叫座的現象在電影市場已是屢見不鮮。2017年的新變化令人欣喜,在主流商業片之外,一批現實題材的中小成本影片因為口碑上佳持續引發關注,有些還取得了票房豐收,業界一直呼籲的「市場包容度」和「創作百花齊放」的理念,在2017年的中國電影市場上初露崢嶸。
進口影片「黑馬」——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泰國電影《天才槍手》分別以12.9億元、2.7億元的票房成績證明了口碑之作的強勁競爭力,在好萊塢高科技與重工業製作的大片「圍剿」下,這兩部主創知名度不算高的影片能夠突圍,也從一個角度說明了中國觀眾不再滿足於「爆米花電影」帶來的單純視覺體驗,而是願意嘗試更多類型的優質影片。
2017年的電影市場有一些追求藝術品質和現實意義的影片正在回應觀眾的需求。由張楊執導的《岡仁波齊》是一部以藏族同胞朝聖為題材的小眾文藝片,該片憑藉優良品質與口碑助推,最終取得了近億元票房,有力宣告了優質文藝片同樣可以在國內電影市場謀得一席之地;表現倖存「慰安婦」生活現狀的紀錄片《二十二》,製作成本200萬元,宣發成本100萬元,但憑著真誠的創作態度和嚴謹的創作手法,上映後很快贏得良好口碑,從首日排片1.5%一路逆襲,最終累計票房達到1.7億元,成為國內首部票房過億元的紀錄電影。此外,如《七十七天》《嘉年華》《至愛梵高》等文藝片,同樣獲得了廣泛關注與較高評價。
遍地開花,這是業界對2017年中國電影市場創作態勢的評價。實際上,不僅是藝術片、紀錄片令人眼前一亮,青春片、懸疑片的市場表現也反映出觀影群體日趨分化和明顯的偏好差異。值得一提的是,懸疑片在2017年成為市場新貴,《嫌疑人X的獻身》《心理罪之城市之光》《記憶大師》等國產懸疑片均對懸疑類型片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拓寬。
儘管有評論認為目前國產電影對類型片的掌握不夠嫻熟,青春片、懸疑片以及體育電影等類型影片很難撬動以動作片和喜劇片為主的電影市場,但是,對類型影片的嘗試是需要且必要的。當市場越來越多地考慮觀眾的審美需求,進而注重影片類型創作的多樣化時,說明中國電影產業正在回歸內容為王的市場定律。
法規推動 規範發展是正途
近幾年,伴隨著電影產業的發展,各利益方為了提高影片的曝光率和排片量進而拉升票房,幽靈場、偷票房、虛報票房的情況時有發生。2017年3月1日,我國文化產業領域首部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以下簡稱「促進法」)正式實施,不僅在電影創作和保護、藝人行為規範等方面立了規矩,還加大了對票房的監管和處罰。
正是以此為契機,各級電影主管部門及文化執法機構針對電影市場中出現的瞞報票房等不公平競爭行為,啟動了系列整治。日前,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針對違法行為,行政部門將會繼續加強市場監管,並明確2018年為「電影市場規範加強年」。
促進法的實施令市場競爭逐漸步入有序和理性階段。2017年,電商服務費首次計入票房統計,以每張票3元至5元的服務費計算,全年電商服務費累計超過33億元。調查數據顯示,高達八成的觀眾選擇網路售票平台購買電影票,在線票務平台之間的激烈競爭由此可見一斑。如果用一個詞概括2017年的在線票務平台,那應是「合併」——貓眼和微影時代的合併,令曾經的「三國殺」(貓眼、微影時代、淘票票)競爭格局變為雙雄爭霸。業界預測,未來貓眼和淘票票之間的競爭不會止步於市場份額的爭奪,而將深入電影上下游的製作和宣發層面。
誠然,2017年中國電影市場迎來了期盼已久的票房增長,按照業界對中國電影市場體量的估算,票房「天花板」還很遙遠,這也意味著仍有巨大的市場空間有待挖掘。在保持票房穩步增長之外,精品和高質更為常態化、題材和類型更為多樣化、渠道和平台更為專業化、競爭和生長更為規範化,依然是中國電影人在新的一年裡的使命與追求。
TAG:西部傳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