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夜裡迷失:鄭和見了他,也要喊老師的航海家
【一帶一路上的歷史之謎37】
放眼海上絲路史,論名字,我就服倆人。
一個,是小野妹子。
前面說過此人,人家不是妹子,而是條漢子,日本漢子。隋朝時,作為日本使臣,出使中國。
那時候日本還在使用漢字,估計這位「妹子」的日本名字就是這四個漢字,只能這麼用了。
另一個,明顯就是個高明的譯名了,翻譯得有水平。
這個人叫「亦黑迷失」。害得我斷句錯了好幾次,一直以為這個人叫「亦黑」,迷失了什麼東西;後來才發現不對。
他是元朝人,維吾爾族。亦黑迷失,應該是音譯後的漢語。那這個翻譯就很有水平了——因為這位同志是個航海家,比鄭和還早,成就很大,問題也不少(經常在海上迷失),所以就在音譯時用了有含義的漢語,相當高明。
元朝的本性,用兩個字來概括,就是「擴張」二字。
在陸地上,蒙古人所向披靡,從亞洲到歐洲,從寒帶到亞熱帶,能占的地方几乎全佔了。
但他們依然不滿足,陸地佔全了,開始占海上。出海進攻,造船技術、航海技術,要達到一定的條件。元朝在這方面也是做了不少工作,航海業、造船業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明朝正是在元朝的基礎上,造出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鄭和寶船」。
所以你看中國歷史上這麼多朝代,史料有記載的,只有元朝攻打過日本本土。而日本侵略中國的事情,除了抗日戰爭,還有好幾次:明朝時的倭寇,八國聯軍侵華,以及在中國領土進行的日俄戰爭等等。
雖然元朝的擴張態勢十足,但大海畢竟不是草原,海上的擴張基本都失敗了。兩次攻打日本本土,都以失敗告終;攻打南方的爪哇,也失敗了。
攻打爪哇的這次,元朝派出了三個將領,其中之一,就是亦黑迷失。
爪哇,比日本遠多了。長距離發動海戰,最重要的,不是怎麼打仗,而是怎麼到達。
弄個沒經驗的官員,還沒開打呢,人先餵魚了。
所以,必須找一個有經驗的航海家。合適的人選,就是亦黑同志。
這位同志是個「老航海」了,而且,元朝的大老闆——忽必烈先生,對他很信任。因為亦黑迷失本身就是忽必烈的貼身侍衛。
搞這麼大的活動,當領導的,都喜歡安排自己的「心腹」。後來的鄭和也是,他本身就是明成祖朱棣身邊的宦官,深受信任。
長距離奔襲,中間又沒有多少鞏固的根據地,本身就犯了戰爭的大忌。但忽必烈還是氣不過,他打爪哇是有原因的。
當然,他也輕敵了。
因為生氣,就開打;盲目自信,過於輕敵;再加上長距離奔襲——只憑這三點,你也應該知道戰爭的結局了。
事情的起因,是發生在1280年的一件事。
這時候,元朝剛建立沒幾年,為了昭告世界,刷刷存在感,忽必烈派了很多使臣出國,目的就是告訴大家: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如今的中國,不再是宋,改成大元了!
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次年亦黑迷失第一次下西洋,主要使命就是這個。
1280年,元朝遣使前往爪哇,算是建立了外交關係。爪哇還算客氣,也回派了使節,表示通好。
沒想到,忽必烈先生卻很無厘頭地生氣了。真是閑的,使節交往,你叫什麼真啊?我懷疑他喝醉了。
忽必烈認為,爪哇這麼個小國,我大元雄霸天下,你爪哇國王應該親自來朝覲。
這樣的要求,自然被爪哇拒絕了。
消息傳到爪哇,國王也很生氣,而且還記仇了。9年之後的1289年,元朝使節再次來到爪哇——真是很不知趣,沒事亂出差。結果,被爪哇國王抓住,黥面(臉上刺字,一種侮辱性的刑罰)後,放了回來。
這哪裡是給使臣黥面,簡直就是打忽必烈的臉!忽先生大怒,決定出征爪哇。
他派了三個將軍,亦黑迷失主要負責航海;另兩個,主要負責軍事。士兵一共2萬人。
忽必烈想得太簡單了。彈丸之國,經不起輕微的蹂躪。把這場戰爭說得雲淡風輕、輕描淡寫,大概也是怕有人反對吧。
他說,你們到那兒後,馬上派人回來報告;你們留下,其他小國就會臣服,也可以讓他們前來朝貢……
仗還沒打,就先想著爪哇以外的小國臣服,可見忽必烈對爪哇是何等忽視,彷彿真如探囊取物一般。
1292年,南征準備工作就緒;真正開打,都第二年了。
亦黑迷失等人,先是派兵攻打爪哇的葛郎國。這個國家正在內戰,雙方的名字都七拐八拐不好認,我用代號代替吧:
甲起兵,殺了乙,乙的女婿丙,帶領士兵對抗甲。
甲很強大,這時候元兵恰好來了,丙就請求元兵幫助,一塊攻打甲。
元兵幫著丙打敗了甲。丙很高興,然後回過頭來攻打元兵,元兵失敗。
過程就是這麼個過程。你可以說丙是個白眼狼,翻臉不認人;可誰讓你是侵略者呢?利用侵略者解決對手,然後再反擊侵略者,貌似也說得過去。
怪只怪你元兵太天真了。
這是亦黑迷失第六次,也是最後一次下西洋。前面五次,都比較成功,也打過一些小仗,但總體上以宣諭各國、和平外交為使命。唯獨第六次,目的就是打仗,結果還輸了,波瀾壯闊的航海事業,未能善終。
亦黑迷失航海的路線、里程,和鄭和差不多,但歷代對他的研究較少,所以沒什麼名氣。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的航海,是鄭和航海的一次大演練;沒有他積累的寶貴資料和航海技術做基礎,鄭和的航海,是不可想像的。
有人乾脆說他是「鄭和的領路人」,倒也恰當。
TAG:忽必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