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窗偶閑靜,無事憶菖蒲
在查看菖蒲的圖片時,有一種細葉菖蒲很像家鄉地面長的一種小草,當地稱之為「菖穀草」者。這種小草有濃烈氣味,根為節狀肉質,下次返鄉當驗證一番。想是「谷」、「蒲」之音誤。若然,則似有「國有顏回而不知"之憾了.
友人新近購得一清代紫砂馬槽盆,長及一掌,四面邊沿鈐印著回紋,一側刻繪折枝梅花,倒也雅緻可人。友初擬用來栽種水仙,我說,此盆小巧,不若種一盆菖蒲來得適宜。只是本地花卉市場儘是些發財樹,富貴竹之類的俗物,哪裡見得到這種清素小草的蹤影?「早知不入時人眼,多買胭脂畫牡丹」,花農倒是識時務呢。其實我也早想蒔養一盆菖蒲,曾托江淅的朋友代購,皆因快遞不予寄送而未能如願。
菖蒲是文房清供之上上品,書案能擺上一盎菖蒲的,我想主人定是一位清雅之士。它與蘭、菊、水仙並稱花草四雅,其他三種倒是輕易能見得到,唯菖蒲似乎在畫譜中要出現得多些了。清季民國的畫家,作清供圖時菖蒲是最常見的題材。記得有個叫井南居士周作鎔的,就擅於畫花卉、果品、茗甌、蒲盎之屬,皆修潔可愛。清代金冬心先生也是一個愛蒲之人,曾以「九節菖蒲館」為齋名。所繪菖蒲,筆調古拙,墨沉意濃,迥異流俗。嘉興的吳藕汀先生,也有植蒲之好,作有大量《蒲石長春》的畫幅,筆簡意繁,盡顯文人情懷。曾見冬心先生一便面,以漆書錄其乞橙里主人茅山菖蒲之詩:「句曲第三白雲澗,澗底香蒲不輕見。仙郎作供讀仙書,綠骨如飛丹九轉。弘年何處見瓊英,卑視靈茅與杜衡。去年豈但洗煩惱,令我道眼增雙明。」又鄭板橋題畫詩有云:"玉碗金盆徒自貴,只栽蒲草不栽蘭"。而李白、杜甫、江淹、陸遊、蘇軾、蘇轍等都有吟詠菖蒲之作。此物入畫入詩,便覺清氣襲人,由不得人不生歡喜心!
菖蒲的種類很多,明李時珍調查研究,有錢蒲、泥菖蒲、水菖蒲、瘦根石菖蒲和粗根石菖蒲五種。也有分六種者:金錢、牛頂、虎鬚、劍脊、香苗、台蒲。作為案頭清供者,還是以葉片矮小細密為好。《本草》中記載:「石菖蒲一寸九節者良。」宋人王敬美云:「菖蒲以九節為寶,以虎鬚為美,江西種為貴。」此即冬心先生以之名館的九節菖蒲。我家鄉溪邊也生有石菖蒲,葉大且長,雖也可觀,但總嫌儒雅之氣不逮。
菖蒲很早就為人們所喜愛,其栽培歷史十分久遠。《詩經》有「彼澤之坡,有蒲與荷」的詩句,在《禮記·月令篇》中亦有「冬至後,菖始生。菖,百草之先生者也,於是始耕」的記載。《神仙傳》中有載漢武帝劉徹游嵩山, 遇九嶷山仙人點撥,服食菖蒲以期延年益壽長生不老的故事。據本草藥書,其益智寬胸,去濕解毒,可以使人耳聰目明。東坡有詩"萬壽菖蒲酒,千金琥珀杯",唐宋以前,民間五月端午就有飲菖蒲酒以禳毒驅邪之舊俗。菖蒲又是文人書齋中祭奉至聖先師孔子不可或缺之聖物。
我雖與菖蒲緣薄至今,但準備工作還是做得很充分。早就知道菖蒲難種,它的脾氣秉性得先摸摸清楚。明文震亨《長物志》中說:「若菖蒲九節,神仙所珍,見石則細,見土則粗,極難培養。吳人洗根澆水,竹翦修凈,謂朝取葉間垂露,可以潤眼,意極珍之。余謂此宜以石子鋪一小庭,遍種其上,雨過青翠,自然生香。」明王象晉著《群芳譜》記載養菖蒲的口訣是:春遲出,夏不惜,秋水深,冬藏密。又云:「添水不換水:添水使其潤澤,換水傷其元氣。見天不見日:見天挹雨露,見日恐粗黃。宜剪不宜分:頻剪則短細,頻分則粗稀。浸根不浸葉:浸根則滋生,浸葉則潰爛。」另記「乃若石菖蒲之為物,不假日色,不資寸土,不計春秋,愈久則愈密,愈瘠則愈細,可以適情,可以養性,書齋左右一有此君,便覺清趣瀟洒。」震澤張聽蕉培植菖蒲甚有經驗,著有《論菖蒲十則》。再當回「文抄公」,摘錄如下:
「菖蒲性好陰,若烈日烘曝,葉反不青。最好花陰空隙處安置,略見日光,而受風露滋浸,自然佳勝。剪在春夏之交,剪時須凈,不留杪上分毫,手段要猛,用竹剪將杪梢剪盡,悶足則茁芽方細。得水而養,水宜陳陳相因,盆內宿水,慎勿倒換,枯則添水,河中活水為上,池水次之。菖蒲有山林氣,無富貴氣。有潔凈形,無骯髒形,清氣出風塵以外,靈機在水石之間,此為靜品,此為壽品,玩者珍惜。」
文震亨認為菖蒲不要盆中種植,"殊為無謂"。後來者似乎並沒接受他的觀點,大都還是以盆盎供種,其中用白瓷盆及紫砂盆者最為素雅,與蒲相得益彰。菖蒲亦開花,金冬心的題畫詩中有云:「五年十年種法誇,白石清泉自一家。莫訝菖蒲花罕見,不是知己不開花。」傳說人見菖蒲花當貴。據《梁書》載:太祖皇后張氏「嘗於室內忽見庭前菖蒲生花,光彩照灼,非世所有,後驚異之,謂侍者曰:『汝見否?』,皆雲未見。後曰『嘗聞見菖蒲花當貴』,因取食之,生高祖。」其實,我倒不在意菖蒲開不開花,細葉紛披,湛然淺碧,也就「試拈九節風前嗅,已覺登仙不用扶。」了。
END
和丫丫一起玩花草出品版權所有 可以轉發 謝絕轉載
TAG:微型盆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