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動物 > 飛翔在侏羅紀上空的「霸王龍」

飛翔在侏羅紀上空的「霸王龍」





今天介紹的是

雙型齒翼龍

,與霸王龍其實毫無關係,只是因為其外形有些近似,特別是頭部很像

霸王龍(想像圖),作者由此將二者聯繫到了一起。







雙型齒翼龍

又稱雙型齒龍,是翼龍目喙嘴翼龍類的一屬,生存於早侏羅紀的歐洲,約2億年前到1億8000萬年前。近年在北美洲也有發現化石,但生存年代晚了3000萬年。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目: 翼龍目 Pterosauria


科: 雙型齒翼龍科 Dimorphodontidae

屬: 雙型齒翼龍屬 Dimorphodon





理查德·歐文


Richard Owen




雙型齒翼龍是由理查德·歐文(Richard Owen)在1859年所命名。

屬名在古希臘文的意思是「兩種形式的牙齒」,指的是它頜部有兩種形式的牙齒,這種狀況在爬行動物里很少見。









雙型齒翼龍有大型頭顱骨,長22厘米,頭顱骨有大型洞孔,由纖細骨頭隔開,大幅減輕頭骨的重量。頭骨的結構類似拱橋的橋墩,在最輕的重量下達到最高的堅硬程度。






上頜前端有4到5顆長牙齒,之後則是數量不明的小牙齒。所有標本的上頜骨後段都已損毀。


下頜前端有5顆長牙齒,之後則是30到40多顆較小型牙齒,這些後段牙齒外型尖銳、側面平坦,形狀類似柳葉刀。





雙型齒翼龍的頭顱骨形狀、喙狀嘴類似現代的海鸚鵡。






根據估計,雙型齒翼龍的成年個體身長約為1米,翼展約1.45米。


雙型齒翼龍的身體仍有許多原始特徵,例如在比例上較短的雙翼。雙翼的第一指骨,略長於前臂尺骨。





頸部短而強壯、靈活,兩側可能連接者翼膜。脊椎有洞孔與氣腔,脊椎內部在生前可能具有氣室。






雙型齒翼龍的尾巴長,具有13節尾椎。前5或6節尾椎短,具可動性,後段尾椎較短,有非常長的骨突,因此尾巴後段較為堅挺,可能在飛行時有方向舵的功能。




研究人員推測,雙型齒翼龍的尾巴末端可能呈鑽石形狀,類似其近親喙嘴翼龍。但是,目前還沒有雙型齒翼龍的軟組織痕迹,無法證明這個推論。





過去有爭論


雙型齒翼龍是否為


兩足動物或四足動物?








  • 理查·歐文在命名雙型齒翼龍時,推測它們在地面行動時是采四足步態。他認為雙型齒翼龍的第五腳指、尾巴之間連接著翼膜,因此它們在地面行動時無法採取二足步態。



  • 哈利·絲萊(Harry Govier Seeley)提出不同意見,推測翼龍類是行動活躍的溫血動物,他根據骨盆、後肢的發展良好特徵,推論雙型齒翼龍在地面行動時,可以采二足或四足方式移動,而且行動敏捷。




  • 在1980年代,凱文·帕迪恩(Kevin Padian)重新提倡四足步態理論。根據近年發現的其他翼龍類足跡化石,顯示翼龍類在地面上移動時,是採取四足步態。但這些四足步態的足跡化石,第五腳指短,顯示它們是後期的進階型翼龍類。



  • 翼龍類學家大衛·安文(David Unwin)也提出雙型齒翼龍在地面上是四足動物。









雙型齒翼龍主要生存於海岸地區,可能有多重食物來源。威廉·巴克蘭推測它們可能是以昆蟲為食。之後理論大多傾向,根據大多數翼龍類的牙齒與頜部,顯示它們是魚食性動物。







但是最近的研究顯示,它們的頜部可以做出迅速的開闔動作,頜部肌肉適合作出捕抓與固定的動作,牙齒具有刺穿的功能。因此雙型齒翼龍有可能獵食昆蟲、或小型陸地脊椎動物。





破殼而出的雙型齒翼龍


想像圖





瑪麗·安寧




在1828年12月,著名化石收集者瑪麗·安寧在英格蘭南部多塞特郡的萊姆里傑斯發現了雙型齒翼龍的第一個化石。


古生物學家威廉·巴克蘭(William Buckland)獲得這個化石,並在1829年的倫敦地質學會會議公開這個化石。


經過多年研究後,在1835年的倫敦地質學會年度會議,公布了更完整的化石研究。如同19世紀的大部分翼龍類化石,這個化石也被歸類於翼手龍屬的一個種,長爪翼手龍(Pterodactylus macronyx)。種名是以古希臘文的「巨大」(makros)與「爪子」(onyx),意指雙翼的大型指爪。





編號NHMUK PV R 1034的圖稿




這個標本(編號NHMUK PV R 1034)是一個部分身體骨骼,缺乏頭顱骨,關節呈脫落狀態。同樣在1835年,威廉·巴克蘭把一塊頜部破碎化石,編入到長爪翼手龍。之後,許多不相關化石被歸類於翼手龍屬,目前多被建立為不同的獨立屬。





編號NHMUK PV R 41212


圖稿




在1858年,古動物學家理查·歐文宣布發現兩個新標本(編號NHMUK PV R 41212、NHMUK PV R 1035),都是部分身體骨骼、以及過去沒發現過的頭顱骨。理查·歐文發現,這些頭顱骨與翼手龍屬的頭顱骨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將長爪翼手龍建立為獨立屬,雙型齒翼龍(Dimorphodon)。但是,理查·歐文並沒有發表詳細研究,因此雙型齒翼龍仍是無資格名稱(Nomen nudum)。





編號NHMUK PV R 1035


圖稿




隔年,理查·歐文才發表正式研究,雙型齒翼龍才具有學術上的有效性。理查·歐文陸續發表數個相關研究後,在1874年指定編號

NHMUK PV R 1035

正模標本




模式種


長爪雙型齒翼龍


Dimorphodon macronyx


想像圖





溫氏雙型齒翼龍


Dimorphodon weintraubi


想像圖




在1998年,古生物學家詹姆斯·克拉克(James Clark)將一個發現於墨西哥塔毛利帕斯州的化石,建立為第二個種,

溫氏雙型齒翼龍

D. weintraubi),種名是以Robert Weintraub教授為名。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動物世界」


微信公眾號:iltawcom



郵  箱:iltaw_tg@sina.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動物世界 的精彩文章:

TAG:動物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