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哈密原來擁有這麼多古絲綢之路、古回王遺址、建築!

哈密原來擁有這麼多古絲綢之路、古回王遺址、建築!

焉不拉克古墓群 是新疆境內最重要的一處早期鐵器時代遺存 。距今2500—3000多年,焉不拉克古墓群範圍較大,總面積8000多平方米。墓葬排列密集,出土文物中陶器較多,常見有單耳豆、腹耳壺、雙耳罐等,彩陶紋飾多S紋,豎線紋,雲雷紋,雙鉤紋這些與甘肅地區辛店文化和四壩文化的同類器型和彩陶紋飾有著較大程度的一致。

蓋斯墓 位於新疆哈密市西郊的蓋斯墓又稱「聖人墓」、「綠拱北」。相傳,唐貞觀年間,應唐太宗李世民邀請,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派弟子蓋斯、烏外斯,萬嘎斯三人來中國傳教。萬嘎斯病逝廣州,蓋斯和烏外斯到達長安,受到唐太宗的歡迎。回國途中,烏外斯病逝於河西之回回堡,蓋斯則於唐貞觀九年(公元635年)歿於星星峽,被草草掩埋。後來,哈密回王派人在星星峽為其修建一座拱北陵墓。

大河唐城 大河唐城位於巴里坤大河鄉東頭渠村東部,距縣城26公里,海撥1644米,地勢平坦,一馬平川,土地肥沃,水源豐富,著名的「大河」就發源於東邊的地下泉水,極宜農耕,是哈密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處唐代古城遺址,所以叫大河唐城或河古城。

艾斯克霞爾古城堡 這是近代(清)維修過的防禦性設施,主要有兩個城堡,上置晾望孔。但從10幾米外的很多古墓葬及乾屍來看又和五堡相同,在礫石地面上撒滿了大量陶片,陶質有粗細砂紅陶,彩陶紋飾有橫、豎及三角紋等,1998、1999年有人多次盜墓,乾屍被棄之地面。這裡環境極乾熱,古河床中滴水不見,古城堡據推測自青銅時代至漢唐明清都在使用,這一切迄今為止仍是個謎,有待專家學者和考古愛好者去研究

絲路烽燧 新疆的烽燧遍布天山南北,它們與絲綢之路中道與北道走向一致,護衛絲路暢通。目前哈密地區尚保留各時代的烽燧共51座,是新疆保存烽燧最多和最好的地區。尤數巴里坤縣保存的烽燧數量最多,共有29座,哈密市和伊吾縣分別有19座和3座。哈密地區最早的烽燧建於唐代,現境內尚遺存唐烽燧4座,這就是哈密二堡的拉克蘇木烽燧、柳樹泉的下馬不拉克烽燧、巴里昆三塘湖烽燧、伊吾前山闊吐爾肖納烽燧。距今有1200多年

天山廟 因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在天山頂部修建關帝廟而得名。天山公路由此分道,急轉直下,南去是南山口,北去是口門子。這裡海撥2700多米,雲巔鳥道,自古以來是東部天山南陽北陰的必經之路。建廟以前這裡稱「黑紺嶺」。

哈密回王府 坐落於哈密市回城鄉,是在原蒙古府的基礎上於清康熙四十五( 1706年)重建。民國19年(1930年)6月,沙木胡索特病故。次年,農民暴動,駐哈密省軍進佔回城,為尋找財寶,將這座有二百年歷史的回王府「付之一炬,夷為平地」,連有數百年歷史的「貯藏經典之庫」也隨大火化為灰燼。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在《馬仲英逃亡記》一書中記載了回王府被焚後的情景。

哈密回王陵 維吾爾族稱之為「阿勒同勒克」(意為黃金之地)。史料記載,該寺修建於一世回王額貝都拉時期(即康熙年間)。四世回王玉素甫時(1740年-1760年間)和六世回王額爾德錫時(1740年-1813年間)曾兩次擴建。同治六年(1867年)七世回王白錫爾死後,清廷追封他為碩親王,並撥專款修建大拱背(即回王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八月的月光 的精彩文章:

來伊犁,不只有薰衣草,春夏每月都有不同的花海等你來觀賞!

TAG:八月的月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