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 90 年代是東京流行文化最好的時光?
1990 年代,被譽為日本東京流行文化發展最快速的黃金十年,但事實上,成就這黃金十年背後的殘酷現實,其實正是日本泡沫經濟的爆裂。日本泡沫經濟起因始於二戰結束後,日本經濟開始倍速成長,根據《The New York Times》資料顯示,在 1960 到 1990 的三十年間,日本國民所得一共增加了整整三倍。在當時就任日本商社高階管理職的白領階級,家中通常都有三、四部進口車代步,身上更是隨時帶著 100 萬日元以上的現鈔,至於每周末的海外旅行也只不過是再稀鬆平常不過的小事。
座落於東京港區的傳奇夜店 JULIANA"S TOKYO
然而失衡的過熱發展,苦果也隨即接踵而至,1989 年 12 月 29 日日經平均股價來到史上最高點 38,957.44 點後隨即應聲崩盤,直至 1992 年不到四年的時間,日經指數已一路下探到 14,000 點左右徘徊,相當於回到 1985 年的經濟水平。伴隨日經崩盤的骨牌效應連動拖累,一瞬間全日本包含包含土地、房屋與金融投資市場瞬間急凍,許多上市上櫃公司的赤字都高達百億日圓以上。自此,日本進入「失落十年」的大蕭條時期,一直到 2000 年代中期後才逐漸復甦。
90 年代所有的東京流行文化幾乎全數來自原宿與澀谷,也奠定兩地至今不動如山的流行發信基地地位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蕭條的年代往往造就民眾對於娛樂產業的迫切渴求,所以當「日本是全球第一強國」的泡沫破滅,銀行利率一舉從 6 到 8 個百分點下降至負利率之後,日本人開始放棄從「賺錢」這件事上得到滿足感,進而開始從各項娛樂需求中尋求慰藉與滿足感。因此 90 年代的日本包含音樂、影視與街頭文化便順勢蓬勃發展,也就此奠定東京直至今日,在亞洲甚至是全球流行上的不敗地位。HYPEBEAST 將藉由本次專題帶領讀者重返令人回味再三的東京 90 年代,告訴你為什麼這 10 年是東京流行最好的時光。
音樂 / Music
樂團、歌姬與小室家族百家爭鳴的戰國年代
傳奇樂團 Mr.Children 截至今年在日本的 CD 總銷售張數已堂堂突破 7,000 萬張
在進入音樂範疇之前,首先我們先針對「J-POP」這個名詞作解釋,「J-POP」一詞起源於東京音樂廣播電台 J-WAVE,顧名思義指的便是日本流行音樂(Japanese Pop),在 90 年代韓國流行音樂尚未抬頭之際,曲風多元的 J-POP 在亞洲呈現獨走狀態,無論是特殊的營銷策略(同張專輯常常分為初回盤、通常盤、海外限定盤增加銷量),或是琳瑯滿目的專輯周邊商品,都讓 90 年代的日本音樂市場呈現一片榮景,並同時為往後的日本唱片產業打下良好體質。根據日本唱片協會資料顯示,直至 2017 年為至日本持續穩坐全球最大的實體唱片市場寶座,同時年產值超過 30 億美元以上。
1999 年發售的宇多田光首張專輯《First Love》在全球賣出 1,100 萬張,是全亞洲銷量最高的專輯
客觀從數字判斷,90 年代日本 Oricon 公信榜記錄幾乎年年都有新紀錄誕生,其中回顧日本音樂史上最暢銷專輯的十張專輯,便有六張來自 90 年代(冠軍為宇多田光的出道專輯《First Love》,總銷量為 765 萬張),同時 1998 年更因為 B"z、南方之星、松任谷由實三組音樂單位接棒推出精選輯(上述三組音樂單位所推出的精選作品皆創下 300 萬張以上的驚人銷售數字),讓 1998 年的唱片市場銷售額史無前例首度突破 6,000 億日圓大關。
「90 年代互聯網尚不發達,沒有太多的社交網路平台分散注意力,也讓聽眾能夠更聚焦歌曲本身的精彩度。」
知名樂評與專欄作家,目前任職台灣地區最大音樂線上平台 的 dato 認為,90 年代之所以能夠成為 J-POP 的黃金期,主要原因有二。第一,90 年代互聯網尚不發達,沒有太多的社交網路平台分散注意力,也讓聽眾能夠更聚焦樂曲本身的精彩度。第二、同年代的影視產業發達,歌曲藉由電視電影等媒介推播發酵,比起現代更容易積累成為共同回憶造就一首首不朽經典。
累積銷售突破 300 萬張的《SWEET 19 BLUES》,是安室奈美惠歌手生涯銷量最高的代表作
「就我個人而言,我喜歡的日本歌手與團體包含安室奈美惠(1995)、globe(1995)、DREAMS COME TRUE(1988)、Mr. Children(1989)與 Spitz(1987),都是在 80 年代末期至 90 年代初期出道的,難能可貴的是即便過了 20 幾個年頭,上述提到的這些藝人與團體仍舊持續在現今的日本樂壇呼風喚雨,由此可見的他們實力與號召力絕對不容小覷。」不過正如同 dato 所言,目前活躍於日本樂壇的大物歌手多半來自於 90 年代,但這同時也代表一個警訊,那就是顯示目前日本新生代中,能夠獨當一面的歌手或團體為數並不多,近年來較具代表性的可能僅有外語能力極佳、能夠與國際無縫接軌的 SEKAI NO OWARI 及 ONE OK ROCK 撐場。而如此青黃不接的窘境,勢必導致日本音樂發展進入下一個「冰河期」,而解凍的時間是何時,似乎就如同宇多田光代表曲《First Love》歌詞所言:「一直到會唱新歌為止。」
影視娛樂 / Entertainment
日劇、綜藝、電影,環環相扣的影視食物鏈
撥出時間長達七年的《ASAYAN》,是日本 90 年代不可抹滅的共同記憶之一
過去在討論 90 年代日本影視文化的相關專題中,多半會聚焦於日劇特別是木村拓哉所主演的系列作品所帶起的各類型社會現象,但其實日本綜藝節目也同樣在 90 年代開始蓬勃發展,並帶給往後亞洲特別是中國大陸及港澳台地區一個示範模板。如 1995 年開播的《ASAYAN》,正是亞洲地區選秀節目的鼻祖,從此節目出道的歌手與團體不勝枚舉(包含鈴木亞美、CHEMISTRY 以及早安少女組),也正式開啟「素人也能成為明星」的全民造星時代。
在日本掀起無數社會現象的《新世紀福音戰士》,被譽為是日本最偉大的動畫作品之一
「基本上當時日本綜藝節目就是風向球,只要日本做了什麼,華語節目也都會跟著做。」
目前任職銀座蔦屋書店 PR,並同時經營個人日本流行文化觀察粉絲專頁「Lulu EYE Tokyo」的鄭秉祿(Lulu Cheng)表示:「日本 90 年代的節目創意與視覺深深影響大陸及港澳台地區的娛樂產業走向,基本上當時日本綜藝節目就是風向球,只要日本做了什麼,華語節目也都會跟著做。其中,我覺得日本娛樂產業最值得借鏡的是在文化上的串聯性,以《ASAYAN》為例,其實這個節目的運鏡、音樂、特別是文字演出手法都致敬了人氣動畫作品《新世紀福音戰士》,而《ASAYAN》的成功,自然也讓這個風格成為了 90 年代影視產業的主流。」
《Pacific Rim》編劇 Travic Beacham 本人也是《新世紀福音戰士》的粉絲
《新世紀福音戰士》這部作品之所以能夠成功,在於故事大量引入宗教、哲學與意識流的想法與概念,讓日本動畫於此跳脫「僅限兒童與青少年」觀賞的框架,正式進入全新里程碑。此外,這部作品也同步帶領許多流行語的產生像是「暴走」、「AT 力場」等,甚至連《Pacific Rim》編劇 Travic Beacham 受訪時都曾表示,《Pacific Rim》的呈現手法有很大部份受到《新世紀福音戰士》影響,由此可見《新世紀福音戰士》的厲害之處。
街頭文化 / Street Fashion
日潮文化的追本溯源,一線潮牌於 90 年代啟動的誕生秘話
由這條巷子往裡面走進,便是一線街牌林立的「里原宿」
直至今日,若要深究 90 年代東京街頭文化的形塑過程,往往不免俗地要從日潮發信基地「里原宿」開始出發。
曾任職東京最大公關集團 PR01. 營業部經理的大橋裕太表示:「90 年代中期街頭文化開始抬頭,在此之前的價值觀開始面臨挑戰,許多街頭品牌開始推出對於當初是學生的我們,幾乎等同天價一般的單品,我記得人氣品牌的入門單品像 T-shirt 這類的也都要 10,000 日圓左右,但我們還是會努力存錢只為了要變得更酷(笑)。」同時,大橋裕太也跟我們分享了自己為何會決定在畢業後,毅然決然決定加入時尚產業的起心動念。「很多人都會問進入時尚產業是不是有以誰為標竿?但其實我沒有特別憧憬的人,但在開始工作前我告訴自己,我要讓自己變成自己所憧憬且欽佩的存在。」 大橋裕太堅定地說。
1996 年 7 月創刊的《warp》,於去年迎向成立 20 周年
同時,由於 90 年代的街頭不再是單一流行風格的一言堂,而是開始強調「十人十色」(每個人各有不同)的多樣性,因此包含使用正裝搭配球鞋、Outdoor 混搭街頭服飾的「Mix & Match」風格開始慢慢成為主流,也讓年輕世代對於不同流行文化出現殷切的渴求。因此,在 90 年代中期,日本東京開始進入了潮流文化志的創刊時代,包含 1995 年創刊的《Cool Trans》、《SMART》以及 1996 年創刊的《Ollie》、《Warp》,都讓支持不同街頭文化風格的日本年輕世代有了更多的選擇,也幫助 90 年代的東京街頭呈現出更多不同的可能性。
堪稱日本 90 年代街拍聖經的《FRUiTS》已於去年正式停刊
除上述雜誌外,90 年代還有一本改變日本街頭文化甚鉅的刊物,那就是以東京街頭文化與街拍為主,由青木正一所創立的街拍志《FRUiTS》(1996 年創刊、 2017 年停刊)。
「在 90 年代,《FRUiTS》是讓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因為在這此之前,東京的潮流刊物並未聚焦於街拍部份,而是普遍放在時尚大片之上,但其實街拍是能夠最真實反映現階段這個城市流行什麼?什麼是值得被關注的?」
曾隸屬日本知名造型師熊谷隆志旗下,獨立後曾赴台灣發展多年的日籍攝影師關龍太表示:「在 90 年代,《FRUiTS》是讓人非常印象深刻的。因為在這此之前,東京的潮流刊物並未聚焦於街拍部份,而是普遍放在時尚大片之上,但其實街拍是能夠最真實反映現階段這個城市流行什麼?什麼是值得被關注的?」關龍太同時補充:「所有在 90 年代發行的潮流文化雜誌,無論是廣告或是編輯單元,都非常具有『攻擊性』,視覺效果很酷也讓人印象深刻,就算是過了 20 個年頭的現在往回看也絲毫不覺得落伍,只能說 90 年代確實是個非常厲害的年代。」
90 年代十個現象級造型關鍵詞解釋
關於這些時代的流行名詞,讀者們一共知道幾個呢?
渋カジ(澀谷休閑)
「渋カジ」是結合「澀谷」與「Casual」的複合字,從 80 年代大流行的「アメカジ」(American Casual)進化而來。單品主要以帽夾、格紋襯衫與丹寧褲等基本款為主,並同時搭配有型的配件與飾品,其中兼具美式硬派風格與日式做工的 CALEE, 正是「渋カジ」風格的代表品牌。
アムラー(AMURA)
1996 年以《Don"t wanna cry》一曲成為日本史上最年輕音樂大賞得主的安室奈美惠一舉爆紅,連帶她的招牌搭配「迷你裙+厚底靴」也如同病毒般迅速蔓延,而這群拷貝她穿著風格的女生在當時一律被稱作為「アムラー」(AMURA,意指模仿安室的人)。
ボビ男(Bobby 男)
90 年代當紅的美國 R&B 歌手 Bobby Brown,在當時由於日本電視節目《ダンス甲子園》中的舞者皆留著與他相同的髮型而引發仿效炫風,所以只要留著與 Bobby Brown 相同髮型的男孩便有會被冠上「ボビ男」(Bobby 男)的稱號。
フレンチカジュアル(French Casual)
90 年代中期,東京時尚人士開始對於法國巴黎的時裝與生活風格產生美好憧憬,因此包含 A.P.C.、agnes b. 等正宗巴黎品牌開始大量引進日本,並帶動包含領巾、皮製品與貝雷帽等法式單品的流行。
フェミ男(美型男)
從 David Bowie 開始自歐美樂壇吹起的中性風潮,也在 90 年代吹向日本,讓原本保守的日本男性開始嘗試著用中性服飾,而這類支持者由於談吐與舉止較一般男性來得陰柔,因此被稱為「フェミ男」(Female 男)。此這類型「フェミ男」的代表便屬以《同一屋簷下》一劇走紅的石田壹成與《半澤直樹》男主角堺雅人。
サイバー系(Cyber 系)
由哥德式風格延伸而出的 Cybergoth 系,是以科幻電影或小說內的服裝風格為主幹,通常以暗黑與霓虹色係為服飾的主基調,女性部份會加入部份可愛的蘿莉塔元素。
ニュービンテージ(New Vintage)
風行於 90 年代後半的 New Vintage 風格,最早是從洛杉磯 Vintage 名店「Lo-Fi」所帶起的復古浪潮,重點單品為 60 到 70 年代的 Vintage 丹寧襯衫、色褲與牛仔帽為主,代表人物海外部份非《Buffalo 66 》男主角 Vincent Gallo 莫屬,東京方面則有人氣選物店「Contemporary Fix」的店主吉井雄一做代表。
アウトドア MIX(Outdoor Mix)
90 年代同時也是戶外運動在日本起飛的黃金時期,許多自由工作者開始捨棄一本正經的正裝打扮,而改以選用機能佳、舒適度高的戶外品牌服飾做為日常穿搭,並同時將腳下悶熱的皮鞋換為透氣的球鞋代步,其中最受歡迎的兩個品牌分別是 Nike 與 Converse。
ガングロ(黑辣妹)
90 年代後期,日本高中女生開始流行將皮膚晒黑或塗黑,並染上鮮艷的發色搭配浮誇妝容,而「ガングロ」一詞在日文中意指「臉很黑」,同時因為這群女孩閑暇時多半聚集於澀谷 109 百貨一帶,因此在台灣地區也有「109 辣妹」的稱呼。
里原系
90 年代所有人氣街牌包含 A BATHING APE、NEIGHBORHOOD、GOODENOUGH、UNDECOVER 全部都選址於澀谷區神宮前 4 丁目插旗,也讓這個區域大量聚集了許多喜歡潮流文化的男孩,理所當然地他們被稱之為「里原系」。
IMAGE CREDITAVEX, CALEE, EMI, FRUITS, JULIANA"S TOKYO, STUSSY, TOY"S FACTORY, WARP, WARNER BROS.,
※foot the coacher x PORTER 2017 秋冬聯名軍事袋款現已上架
TAG:HYPEBEA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