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四庫全書》只有三部,還有一部流入此國,但幾次索要都置之不理

《四庫全書》只有三部,還有一部流入此國,但幾次索要都置之不理

《四庫全書》是中國一部繼《永樂大典》之後的巨著,《永樂大典》到今所存,已不足百分之三了,但《四庫全書》卻還有三部是齊全的。

關於《四庫全書》的評議,是好是壞,不想在這裡討論。因為乾隆編這部書時,確實有「焚書」的嫌疑,而且所收的書也有問題,有很多好書都不收,時時「以人廢言」,不收其著作,這是它的不良之處,至於好處當然也不少。不過兩相比較一下,則壞影響仍然多過好影響。

筆者把這部大書的過去與現在,及貯藏它的七閣(在北方的叫北四閣)的一般情形介紹給讀者。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四庫館正式成立,隨後就展開了編輯《四庫全書》的工作。它的組織設正總裁官十六人,副總裁官十人,總閱官十五人,總纂官三人,總校官一人,還有其他繕書處分校官一百七十九人等,合共三百六十八人。

乾隆帝下令各省進書,連同內府所藏的一併交四庫館編輯,然後抄成一部書。那時候的印刷條件還不是十分完備,所以《四庫全書》完全是抄本,到1935年才有商務印書館印刷的《四庫全書珍本初集》問世,我們現在所能見到的,多數就是影印本。

《四庫全書》的分類,是以經、史、子、集為別的,所以叫做四庫。它所著錄的書,凡三千四百七十部,共七萬九干一十八卷;存目之書(即四庫不收的)凡六千八百一十九部,九萬四千零三十四卷,比著錄的書更多。《四庫全書》共繕七份,部數、卷數、冊數、頁數,各不相同,以北京文津閣(今藏北京圖書館)那一部來說,則為三萬六千三百冊。

這部書浩如煙海,編輯需時,乾隆皇帝生怕自己短命,看不到它完成,所以在四庫館組成之日,又下令編一部《四庫全書薈要》,以期速成。他御制詩中小注有說到《四庫全書》和《四庫薈要》二書,共六萬多冊,只花十年功夫就寫完了。

現在《四庫全書》還存有三部,但《四庫全書薈要》只存一部而已(另一部在庚子一投,外國軍隊占紫禁城時失去),這一部珍貴的孤本,也隨文淵閣的《四庫全書》去了台灣了。《四庫全書》第一份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完成,這一部就藏在大內的文淵圖。後來陸續寫成三份,存放圓明園的文源閣,瀋陽的文溯圖,熱河的文津閣。

這四閣的書只許「皇家」閱讀,一般人是無此眼福的。大概是乾隆過意不去,不知怎的心血來潮,居然下令再繕寫三份,分藏揚州大觀堂的文匯圖,鎮江金山寺的文宗閣,杭州聖因寺內的文瀾閣。

圓明園的文源閣,已被英法聯軍一把火燒個乾淨了,熱河文津閣的《四庫全書》已移交北京圖書館,文淵閣的《四庫全書》現在台灣,金山寺文宗閣與揚州文匯閣毀於外兵之手,瀋陽文溯圖《四庫全書》,於九一八事變(1931年)後被日本寇兵劫去。文瀾閣在太平天國戰役中大有損壞,失書也不少,但後來丁申、丁丙兄弟補抄所失,幾乎恢復了原來面目。現在其所藏《四庫全書》存浙江省立圖書館。

到今日,七閣中,止存下北京故宮的文淵,熱河避暑山莊的文津、瀋陽故宮的文溯、北四閣只存三閣;南方的三閣,只存杭州的文瀾。文溯閣《四庫全書》最早於民國三年(1914)運京,存在保和殿。熱河文津閣的則於民國四年(1915)由內務府運歸北京,藏在古物保存所,於是北京一時就有三部《四庫全書》了。

到民國十四年(1925),奉天教育界人士擬辦圖書館,由楊宇霆電教育總長章士釗索還,經過閣議後,於八月五日點交奉天省教育會會長馮子安查收,運回瀋陽。六年後,竟落在日寇手裡。

日本投降後,我國向它索取,日本置之不理,現在想起來真是可惜!四庫七閣的建築,圓明園的文源,金山的文宗,揚州的文匯已經毀了,只有其他四閣巋然尚存,而且近年已修繼一新,這是令人十分欣慰的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國民黨此部門,不受任何政令的約束,而且還有一條鐵律:生進死出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