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一款止瀉藥在日本引發的災難:舌頭長綠毛、上千人死亡,十多年間病因不明

一款止瀉藥在日本引發的災難:舌頭長綠毛、上千人死亡,十多年間病因不明

20世紀60年代,一種神秘疾病如同幽靈般在日本各地肆虐,患者舌頭長出綠毛,神經麻木,視覺喪失,甚至死亡。而這種疾病最難以置信的一點是,儘管上萬人感染、上千人死於該病,但在十幾年的時間內,人們不僅找不出病因,甚至無法判斷它是不是傳染病……這起駭人聽聞的斯矇事件,能給後人帶來哪些啟示?

撰文 | Jeanne Lenzer

編譯 | 楊雨

審校 | 吳非

1967年初,21歲的日本女孩山口惠子開始出現腹瀉的癥狀。她服用了一些止瀉藥,但她怎麼也沒有想到,更大的麻煩正接踵而來。幾周之後,她的腳趾麻木了。隨後,麻木和無力感一步步向上蔓延:先是雙腿,然後是臀部;與此同時,她的視力也開始衰退。到1968年底,山口徹底喪失了視力,腰部以下也癱瘓了。

山口惠子只是日本11000多個受這種怪病困擾的患者中的一員(該病在英國、瑞典、墨西哥、印度、澳大利亞和其他幾個國家也有過報道)。從1955年開始,這種病在日本各地陸續出現。1964年,東京大學的科學家正式將其命名為斯蒙病(Subacute myelo-optic neuropathy,SMON),即亞急性脊髓視神經病。據估計,截至70年代初疫情結束時,大約1000人死於斯蒙病。相比於冰冷的數字,斯矇事件最令人感到驚訝的一點是,在疾病出現後的15年內,人們甚至根本都不知道它的病因是什麼。

因斯蒙病癱瘓、失明的患者

十年時間,卻找不出上萬人患病的原因

20世紀60年代,為了尋找答案,日本科學家開始了漫長的研究。由於疫情的集中性,科學家最初認為,斯蒙病很可能是一種傳染病。1964年,久留米大學的一位病毒學家聲稱,他的團隊找出了斯蒙病的真兇。他們從斯蒙病患者的排泄物中分離出了一種可感染人體腸胃的埃可病毒(echo virus)。而對於神經系統的癥狀,研究人員則認為,埃可病毒可能和脊髓灰質炎病毒一樣,經血液穿越血腦屏障,從而入侵神經系統。這時,破解斯蒙病的曙光似乎已經出現。

然而,當其他科學家重複這項試驗時,卻始終無法複製最初的結果,埃可病毒假說也宣告破滅。好消息是,由於後續試驗,人們沒有在錯誤的道路上走太遠;但不幸的是,這一結果意味著尋找斯蒙病源頭的線索再次中斷。

隨後,陸續有科學家將懷疑對象對準了其他病毒,例如柯薩奇病毒和一種皰疹病毒。其中,皰疹病毒會影響人體神經系統,因此一經提出,便令很多人深信不疑。但所有這些假說,最終都被證實與病情無關。

如果不是病毒,那麼上萬人患病的真正原因又會是什麼?

水體污染?幾乎在斯蒙病出現的同時,一種由於汞污染水體而引發的疾病——水俁病在日本暴發。但當研究人員檢測了斯蒙病患者的飲用水,卻沒有發現致病的病原體或有毒物質。

殺蟲劑?上世紀60年代,一些毒性較強的殺蟲劑仍在頻繁使用,但當一項研究發現,暴露劑量最大的農民的斯蒙病發病率卻比其他人群更低時,該假說也被拋棄。總之,在斯蒙病出現10多年後,人們甚至無法分辨它是不是傳染病,更不用說找到病因了。

真正的線索,隱藏在綠色的舌頭上

直到1970年,一位藥理學家從患者的舌頭上找到了突破口。斯蒙病患者的舌頭長著綠色的毛。在此之前,已經有醫生已經注意到這一現象,但卻沒有引起重視。對患者同樣呈綠色的排泄物進行分析後,研究人員從中提取出氯碘羥喹的分解物,而氯碘羥喹是一種主治阿米巴痢疾的藥物,它還常常用於預防旅途中的腹瀉,並治療多種腹部不適。在日本,醫生給葯的劑量遠大於、用藥時間也遠長於其他國家的用藥習慣。

SMON患者的綠毛舌,在這張圖片中呈現出藍色。(圖片來源:proceedings of Japan Academy, Series B)

於是,調查斯蒙病的專家組提出假說:當患者因為腹瀉等疾病就醫,服用了大劑量的氯碘羥喹後,患上了斯蒙病。此外,除了腹瀉患者本身,一些病人家屬、醫生和護士也會服用氯碘羥喹,他們認為這種葯能保護他們不受病原體感染,但這卻在無意間引發了他們所擔心的疾病。也正因為如此,斯蒙病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看作一種傳染病。

儘管這在當時只是一個假說,但本著「疑者不用」的想法,在假說提出一個月後,日本就宣布禁止出售氯碘羥喹。幸運的是,斯蒙病的發病數量也隨即大幅下降。兩年後,這起史上最嚴重的藥物災難之一最終戛然而止。此後的調查及病理學研究進一步證實,氯碘羥喹就是導致斯蒙病的罪魁禍首。

SMON患者尿液中的色素被認為是抗腹瀉藥物氯碘羥喹經機體代謝分解的產物(來源:proceedings of Japan Academy, Series B)

氯碘羥喹的主要生產商卻聲稱,這種藥物是安全的,因為它不能經腸道吸收到血液中。然而,起訴該公司的法律文件顯示,該公司早已意識到該藥物的不良反應。早在1944年,氯碘羥喹的發明者表示,這種藥物的使用周期應該被嚴格控制並限制在10到14天內。1965年,一位瑞士獸醫發表文章稱使用了氯碘羥喹的狗癲癇發作而死後,該公司也僅僅發布警告稱該藥物不能用於動物。

斯矇事件落幕,但人們真的吸取教訓了嗎?

在斯矇事件中,人們認為能治療斯蒙病的方法,卻是它真正的病因。這一頗具諷刺意義的結局,無疑為醫療行業的從業者起到警示作用。然而,實際上卻少有醫生了解斯矇事件,類似的悲劇仍在不斷上演。2016年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在美國,包括處方葯和植入性醫療器械(從心臟支架到人造髖關節再到節育設備)引發的事故,已經成為一項不容忽視的死因。

從心臟病學到精神病學,再到癌症治療,幾乎每個專業都有這樣的例子。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名譽教授傑羅姆·霍夫曼認為這並不驚奇,因為藥物和醫療設備針對的是紊亂的身體系統,所以太容易造成過度調節,加重機體紊亂。

例如,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患者廣泛接受心臟節律藥物治療,以防止被稱為室性早搏(PVC)的異常心跳引發致命性室顫。這些藥物很好地減少了心跳的異常,醫生們也廣泛地開這些處方,認為他們在拯救生命。但在1989年,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資助的心律失常抑制試驗(簡稱CAST)表明,儘管藥物有效抑制了室性早搏,但卻讓患者更易出現致命性的心律失常。接受藥物治療的患者死亡率是對照組的3.6倍。

這些藥物可以修復室性早搏,但會殺死病人;正如笑話所說,手術很成功,但病人死了。又一次,這個問題十多年來一直沒有引起重視,因為醫生們認為,病人的突然死亡是由潛在的心臟問題引起的,而不是他們開的處方葯。

而在另一個藥物不良反應的案例中,研究人員驚訝地發現,一種用於治療青少年抑鬱症的藥物Prozac,卻提高了患者的自殺傾向——這本是藥物要預防發生的後果。

引發爭議的抗抑鬱藥物Prozac

斯矇事件導致的慘痛後果已無法改寫,但它能為現代醫學界帶來哪些啟示,更值得人們思考。

參考鏈接:

https://www.smithsonianmag.com/science-nature/when-cure-is-cause-180967666/

SUBACUTE MYELO-OPTICO-NEUROPATHY (S.M.O.N.) IN JAPAN

《環球科學》2018年1月刊正式上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科學 的精彩文章:

用基因工程把人變聰明,這種想法為什麼不靠譜?

TAG:環球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