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讀書人為何都想考取功名,看他們擁有的權利你就知道

古代讀書人為何都想考取功名,看他們擁有的權利你就知道

科舉考試製度形成於隋朝,到宋朝基本發展成熟,歷朝歷代雖然在考試時間、考試間隔時間上有一定差別,但其本質上的層級關係沒變,也都是朝廷選拔人才的主要途徑,所謂科舉考試的層級關係,指的是層層晉級,先是童生、秀才,然後就是考舉人、考進士,有點像如今的小學升初中再考高中,然後考大學、考研。

古代讀書人為何都想考取功名,看他們擁有的權利你就知道

在晉級方面雖然可以類比,但古代科舉考試和我們如今的讀書考試本質上大不相同,我們現在讀書的目的大都是為了學習知識、學習技能,古代讀書參加科舉考試的目的卻只有一個,那就是考取功名,正所謂「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學而優則仕」等等,這些都直觀反映了古代讀書人的心態。

古代讀書人的這種心態可以理解,畢竟生活在封建社會中,尤其是家中貧寒的學子,科舉考試是他們實現人生轉變的唯一機會,很多人一輩子都只考取了一個秀才的功名,但他們不放棄,在這條道路上一直走到黑,哪怕已經白髮蒼蒼,還在不懈地追求功名,清代吳敬梓所著《儒林外史》中就有相關描寫,「范進中舉」代表了一大批人的悲哀。

古代讀書人為何都想考取功名,看他們擁有的權利你就知道

也許有人會問,那麼多人參加科舉考試,最終能考中進士的少之又少,為什麼古代讀書人還趨之若鶩,這就是筆者今天要說的主題。這裡要說明一下,古代科舉考試,考中舉人就有資格做官,但並不是一定能做官,考中進士就自動擁有了朝廷官員的身份,不過我們常說的「功名」不僅僅是舉人和進士身份,考上秀才也算有了功名,只不過是最低的功名。

以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為例,看看需要經歷哪些過程。古代讀書人最基層的身份是童生,成為童生才叫讀書人,古代童生也需要參加考試,而且是兩級,縣試和府試;成為童生之後才有資格參加院試,院試通過了就成為了秀才;秀才可以參加在省城舉行的鄉試,鄉試通過了就叫「舉人」。

古代讀書人為何都想考取功名,看他們擁有的權利你就知道

我們經常能夠聽到的「進京趕考」,說的就是舉人,只有舉人才有資格到京城參加會試,會試通過的被稱為「貢士」(也叫「中式進士」),接下來他們要接受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殿試之後放榜,分為三甲:一甲3人,即當科的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三甲分別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考取功名後,他們擁有哪些權利?最低一級的功名是秀才,除了享有免除自己的徭役賦稅之外,見了地方官也不用像普通老百姓一樣下跪,只要對地方官拱手作揖即可,也可自稱學生,稱地方官為老師。秀才還可以穿盤領長衫、頭戴「方巾」、腳蹬長靴,犯罪也不能直接對其用刑,必須上報州府批准。

古代讀書人為何都想考取功名,看他們擁有的權利你就知道

舉人那就更不得了,地位遠高於秀才,個別優秀的可以直接當官,沒有當官的也受人尊敬,成為一方名流,見到地方官不僅不用下跪,地方官還得給其賜座,與一縣之縣太爺平起平坐,一家人的賦稅都可以被免除,除此之外,舉人進京參加考試的費用也都有地方官府承擔。

至於進士,那就已經是雙腳踏入了官場,不僅不用交稅,還可以享受朝廷的俸祿,他們一般都會被委派到各地主政,幸運的還可以留在京城做一個京官,正所謂「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考中進士之後便體現的淋漓盡致。

古代讀書人為何都想考取功名,看他們擁有的權利你就知道

宋代出現了「榜下捉婿」,就是一方豪紳在殿試放榜之時,會一直侯在榜下,將看中的上榜者直接帶回家做女婿,一副你爭我搶的景象,也有許多狀元被皇帝當場賜婚的案例。「榜下捉婿」這一壯觀場景雖然發生在宋朝,但明清時期也還存在,只不過沒有那麼誇張,大多都是悄悄操作。

從古代科舉考試後的身份變化可以看出,功名成為眾多學子矢志不渝的追求,再正常不過,甚至可以說,他們一輩子除了這麼一個追求,再無其他理想,尤其是古代讀書人還有一股子自以為是的清高,自讀書之日起就奔著功名去,只要沒有天災人禍,或者是碰壁碰的鼻青臉腫,他們是絕不會放棄這條道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天天看 的精彩文章:

朱元璋傳世畫像有很多,大都極其醜陋,原來是別有用心

TAG:歷史天天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