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傳承和弘揚,太虛大師的人文精神

傳承和弘揚,太虛大師的人文精神

太虛法師法相

1月8日是太虛大師誕辰紀念日。作為大師故里,我們深切緬懷這位一生短暫而業績輝煌的家鄉文化名人與傑出先賢。大師不僅是著名的大德高僧和佛界領袖,更是一座影響廣泛而深遠的文化寶庫和人文豐碑。我們今天紀念、宣傳和研究大師,重在挖掘蘊含於大師身上的文化內涵,努力讓大師的人文精神得以傳承和弘揚。

太虛大師敢於擔當

大師人生每個階段,所做大事幾乎均能敢作敢為,敢於擔當社會責任。其中,最為突出的便是太虛抗戰。面對日寇入侵,大師心繫民族,為民請命,以一介僧人之軀,擔救國救民之責,當奮力抗日之士,奔走各地,振臂高呼,敢作敢為,可敬可佩。據初步統計,大師全程參與抗戰十四年,發布抗日電文十多件,抗戰演說近百場,抗戰文稿超二十篇,組織各類抗日救護隊伍不下十支,設立避難所和救治機構超十處,親自率團出訪東南亞六國宣示日寇暴行和呼籲世界和平,募資捐款支前更是無數。為此,馮玉祥將軍為大師題「抗日救國」一詞,國民政府授予大師抗戰勝利勳章一枚。

太虛故里

太虛大師勇於變革

大師早年嚮往革命,閱讀革命刊物,宣傳革命思想,試圖參與政治變革。據褚問鵑回憶文章,太虛在嘉興一帶和龔寶銓等革命黨人過往甚密,曾到過馬厙小鎮(現為王江涇鎮馬厙村)參加過革命黨人活動。大師還南下廣州,與革命黨人秘密集會,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以《吊黃花崗》一詩表達自己對民主革命的擁護和對死難志士的敬佩與哀悼。辛亥革命後,大師崇尚變革的思想和勇氣越發強烈,決心將革命精神融入佛改救世之中。比如,民國元年,為改革佛教,大師「大鬧金山寺」;晉謁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大師提出改革佛教計劃;2013年,大師舉起中國近代佛教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教理革命」、「教製革命」、「教產革命」三面大旗,從思想、制度和經濟等方面對中國佛教進行近代化改造,被譽為中國佛教史上馬丁?路德式的改革人物。綜觀這位「革命和尚」一生,不囿古制,不滿現狀,與時俱進,變革創新,在佛教近代化、中國化和世俗化道路上留下的業績可圈可點。

太虛大師直面人生

大師走上佛改救世道路後,一改以往僧人只顧靜坐寺院吃齋念佛修來世之傳統,關注人的現實人生。透過著書立,大師極力主張革除舊佛教中那些愚弄世人的鬼神迷信和厭棄世事的消極主義,倡導人們一切以眾生為本,以人的現世為本,利生濟世,造福民眾,建立世界和平、百姓安居樂業的祥和社會。大師將自己首創的這套命名為「人生佛教」的理論,無疑彰顯其直面現實、關愛人生之人文光輝。難能可貴的是,大師還為此身體力行,抗戰救難的奮勇行蹤,正是這種人文思想的有力註解。

太虛大師嚴守規矩

大師變革創新思想異常強烈,但規矩意識卻堅如磐石,該守的規矩堅決守住,不破底線,不越雷池半步。作為佛界領袖,在上海玉佛寺創建佛教性政治組織「覺群社」時,大師堅決做到「問政不幹治」。尤其是大師遊走四方數十年,交往名流數百人,先後任職數十項,仍然堅守僧戒不動搖,錢財酒色不妄圖。作為著名社會活動家的僧人,大師能守住底線幾十年,那是需要多麼大的定力呵。據子弟回憶,大師甚至「幾乎沒有用手摸過錢」,連弟子們是怎麼花的也不顧問。豐子愷《憶太虛大師》記有大師不沾酒的灰諧情景:離開重慶前夕,豐氏邀七八好友敘晤,敬酒時,太虛端起杯子吸了一口,連忙吐出,微笑著說「原來是酒,我以為是茶」,搞得滿席大笑。

太虛大師(照片)

太虛大師勤學好思

大師少時勤奮好學,青年時代便獲「學問僧」美名,成名後仍終身修學,好學不已。既博覽群書,學識廣大,又苦讀經典,深思精研,以至於著書立說時,遊刃有餘,碩果累累。無論是那些尖銳鋒利的時論雜文、涉略廣泛的文叢聯語和傳世至今的千首詩歌,還是諸子學術論文、西學新潮雜談和厚重深邃的佛學大作,無一不是大師勤學好思之累積所致。特別是《太虛大師全集》里的那洋洋七百餘萬字以及其中的人間佛教理論闡述,非勤學好思而不能成。

太虛大師重教育才

大師深知教育的意義和人才的重要,長期致力於辦學興教,培育人才,先後創辦或主持武昌佛學院、閩南佛學院等近十所佛學院,被譽為中國「佛學院之父」!甚至通過綜合教育教學改革,一手奠定了中國20世紀佛教高等教育的基本模式。同時,大師親赴各地以開班講學、設壇講經、開場演說、編報辦刊等方式,弘揚佛法,教化民眾,拓展社會化佛學教育事業。此外,大師依靠寺廟庵院和社會信眾之力量,開辦過多所中小學校,吸納民眾子弟讀書開智。透過這些足跡,映射出的是大師重視教化、培訓人才的良苦用心和深遠謀略呵。

太虛大師慈善仁厚

大師一生,心懷慈悲,德廣仁厚,廣交善友;生活儉樸,隨遇而安;淡泊名利,從不計較;雖享盛名,但與人相處,如沐春風,和藹可親,絕無半點大和尚架子。著名居士周宣德在《我與太虛法師的一段因緣》中,回憶太虛「對我所提的問題也不嫌其淺薄,多方開示。到了午齋時間,又拉我一同用齋,使我大受感動。齋後我又向他提出若干問題,當時還有二三政府要員在座,而大師獨對我特別垂注」,「尤其他那溫煦的言談,親切的笑容,誠懇的態度,莊嚴的法相,有著一股不可抗拒的潛力」。連大文豪魯迅先生在廈門見過大師後,也點贊「太虛和易近人,思想通泰」。尤其是大師一生關心民苦,濟貧扶困,樂於助人。抗戰期間募捐救濟流亡難胞一事,更是不遺餘力,絕無冷漠。豐子愷特地撰文證明其為「正信、慈悲、而又勇猛精進的、真正的和尚」。

太虛大師桑梓情深

儘管出家人四海雲遊,無謂家鄉觀念,大師更是當年罕見的具有全球視野的佛教領袖,但仍難忘原籍,鄉梓情深。諸例為證:1927年回滬途中,停留長安,打聽生於桐鄉洲泉的同母異父之三位胞弟胞妹;1928年回到祖籍地崇德過年,造訪福嚴寺,寫下《崇德訪古華禪兄詠福嚴寺四景》;1928年「呈內政部整理宗教文」落款具名時,仍署本人「籍浙江崇德」;1933年,崇德縣長毛皋坤為紀念孫中山光復民國而建中山公園,園內設呂晚村紀念亭,太虛撰書一聯:春秋大義嚴夷夏;理氣微言瓚宋明。生前多次參訪嘉興,寫下與嘉興有關的詩詞有16首;1943年前後,在陪都重慶與漫畫大師豐子愷多次相見,稱豐子愷為自己的「小老鄉」,竟然還用崇德方言與豐氏交談甚歡;抗戰勝利後駐錫上海期間,欣然為里人長輩呂母陸太夫人遺像題寫「賢母之型」。

太虛法師在福嚴寺

中佛協會長學誠大和尚在2017年太虛大師圓寂七十年紀念大會上高度評價太虛大師是「我國近現代佛教改革的倡導者」、「人間佛教思想的首倡者」、「世界佛教運動的推動者」、「世界新文化構建的探索者」,「他的思想與影響歷久彌新、永不磨滅。其悲願之殷切、思想之深刻、著述之宏富、涉獵之廣博、經歷之豐富、入世之深入廣泛、影響之重大深遠,在中國乃至世界近現代佛教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作者簡介】呂志江,桐鄉市太虛大師研究會秘書長。

文章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聚桂文會 的精彩文章:

TAG:聚桂文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