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曾經加九錫(含被提議)?
原標題:哪些人曾經加九錫(含被提議)?
九錫是中國漢朝、晉朝等朝代皇帝給臣子的九種最高賞賜。「錫」同「賜」。九錫包括一錫車馬,再錫衣服,三錫虎賁(三百人的護衛軍),四錫樂器,五錫納陛(台階),六錫朱戶(朱漆大門),七錫弓矢,八錫斧鉞,九錫秬鬯(音炬倡,黑黍所釀的香酒)。這些物件通常是天子才能使用,賞賜形式上的意義遠大於使用價值。
又《後漢書》章懷注九錫一曰車馬,二曰衣服,三曰樂器,四曰朱戶,五曰納陛,六曰虎賁,七曰斧鉞,八曰弓矢,九曰秬鬯,順序稍有不同。
納陛:古代帝王賜給有殊勛的諸侯或大臣的「九錫」之一。鑿殿基為登升的陛級,納之於檐下,不使尊者露而升,故名。《韓詩外傳》卷八:「諸侯之有德,天子錫之,一錫車馬……五錫納陛。」《漢書·王莽傳上》:「朱戶、納陛。」 顏師古 注引 孟康 曰:「納,內也,謂鑿殿基際為陛,不使露也。」一說,納陛為致於殿兩階之間,便於上殿。見《文選·潘勗〈冊魏公九錫文〉》「是用錫君納陛以登」 李周翰 注。後代亦以為對大臣的優遇。《宋史·呂端傳》:「又以 端 軀體洪大,宮庭階戺稍峻,特令梓人為納陛。」此為木製者。【才疏學淺,搬運自百度百科】
以下內容由軟體從主流史料檢索關鍵字得到,歡迎補正:
西周:
周文公旦(曹操認為周公是受九錫的第一人,「夫受九錫,廣開土宇,周公其人也。」(《辭九錫令》,《魏志·武帝紀》注引《魏書》)
西漢:
王莽
東漢:
曹操、張津、士燮
(《晉書》卷一十五<地理志>下:建安八年,張津為刺史,土燮交趾太守,共表立為州,乃拜津為交州牧。(建安)十五年,移居番禺,詔以邊州使持節,郡給鼓吹,以重城鎮,加以九錫六佾之舞。《藝文類聚·卷六·州部·交州》引苗恭《交廣記》:「建安二年,南陽張津為刺史。交阯太守土燮表言:『伏見十二州皆稱曰州,而交獨為交阯刺史,何天恩不平乎?若普天之下,可為十二州者,獨不可為十三州?』詔報聽許,拜津交州牧,加以九錫,彤弓彤矢,禮樂征伐,威震南夏,與中州方伯齊同,自津始也。」
之前看朱子彥《九錫制度與漢魏禪代--兼論九錫在三國時期的特殊功能.pdf-全文閱讀》等文,一直以為被加九錫的是士燮,現在看來又好像應該是張津。但建安十五年是210年,張津還在嗎?還是兩個都加了?
《大越史記全書·外紀卷之三》:津好鬼神事,常著絳帕頭巾,鼓琴燒香,讀道書,雲可以助化。為其將區景所殺。《資治通鑒·卷六十六》:津好鬼神事,常著絳帕頭,鼓琴、燒香,讀道書,雲可以助化,為其將區景所殺。劉表遣零陵賴恭代津為刺史。《水經注·泿水》引王范《交廣春秋》:巨有都督區景,勇略與巨同,士為用,騭惡之,陰使人請巨,巨往告景,勿詣騭。騭請不已,景又往,乃於廳事前中庭俱斬,以首徇眾,即此也。《三國志·士燮傳》:建安十五年,孫權遣步騭為交州刺史。騭到,燮率兄弟奉承節度。而吳巨懷異心,騭斬之。
鑒於劉表208年就去世了,張津應該更早去世才對,建安十五年的九錫加不到他頭上,竊以為應該還是士燮受了。
另,本人在此雖然提到了朱某的文章,但並不贊同朱某的劉備諸葛亮寧可犧牲荊州也要坑死關羽的觀點。)
曹魏:
孫權、司馬懿(辭)、司馬昭(多次辭後接受)
蜀漢:
李嚴建議諸葛亮受九錫,諸葛亮拒絕。
東吳:
公孫淵(拒絕,殺使者)
西晉:
司馬倫、司馬冏、司馬穎(兩次辭)、司馬越、陳敏(自己加的)
東晉:
桓玄、劉裕
桓溫索求九錫,未果。
前趙:
張茂、石勒
後趙:
張駿(拒絕,扣留使者)、石虎、石遵
前秦:
乞伏乾歸
後秦:
譙縱
南朝宋:
蕭道成
南朝齊:
蕭衍
南朝梁:
侯景、陳霸先
北魏:
馮熙(追)、劉昶(追)、胡國珍(追)、元澄(追)、爾朱榮(暗示索要,追)
東魏:
高歡(辭,追)、高澄(追)、高洋
北周:
楊堅
隋朝:
李淵、王世充
唐朝:
錢鏐、朱全忠(多次辭,是否最終接受待考)
楊吳:
徐知誥(辭,是否最終接受待考)
南宋:
前後有人謀求為權臣秦檜、韓侂胄加九錫。
明朝:
有人謀求為大宦官魏忠賢加九錫,且相關誥命皆擬九錫文。
TAG:群雄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