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打破國際壟斷,「地平線」成功研發「中國芯」

打破國際壟斷,「地平線」成功研發「中國芯」

「現在,朝那地平線出發!」就如電影《加勒比海盜》里的台詞一樣,從2015年創始之初,余凱就帶領他的團隊,向著人工智慧「中國芯」的「地平線」勇往直前。

2017年尾,兩款「中國芯」的發布,在人工智慧晶元界引起了轟動。長久以來,中國的「智能大腦」都難以突破自主研發的瓶頸,晶元市場主要還是由英特爾、英偉達和AMD等國際巨頭所壟斷,地平線公司創始人余凱對此一直「耿耿於懷」。

什麼是人工智慧晶元?

簡單來說,它就像人的大腦,具有深度學習能力。舉個例子,如果在汽車上安裝了人工智慧晶元,它能迅速識別障礙物,與以往將數據傳輸至後台分析、再反饋至前端的做法相比,在保證準確性的同時,大大降低了處理延遲,對於汽車等一大批應用場景來說,這在實時性方面有了質的飛躍。

在汽車?創新港,記者採訪了地平線項目經理盧游。他說,通用晶元在人工智慧的應用中,最大的問題是晶元架構並不完全適用於深度學習演算法所需的運算,因此晶元資源使用效率低,演算法運行速度慢。而地平線要做的,就是讓晶元架構與核心演算法高度耦合起來,也就是說,演算法根據晶元的特性進行調整,晶元根據演算法的架構進行優化。

地平線團隊里,負責演算法的「黃大師」,曾在2004年讀大學本科的時候,就將人臉檢測演算法突破性實現在晶元中,現在大多數的數碼相機都用到了這一技術。但「將演算法融入晶元設計中,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一方面,你需要對當前的演算法有非常深入的理解並對未來的演算法趨勢有很好的判斷;另一方面,你還需要了解晶元設計。」

據說,為了保證晶元研發的進度,「黃大師」把自己鎖在小會議室里,寫了兩個星期的代碼,並在門口掛了張牌子:「封閉開發中,請勿打擾。」兩個星期之後,他順利提交出最終版本的演算法架構,走出小會議室時,黑眼圈深重,但眼睛裡卻冒著光。

「征程」和「旭日」

經過兩年多的研發,如今地平線公司面世的兩款「中國芯」名為「征程」和「旭日」。「征程」面向智能駕駛,能夠同時對行人、機動車、非機動車、車道線、交通標誌牌、紅綠燈等多類目標進行精準的實時監測與識別,同時滿足車載嚴苛的環境要求,以及不同環境下的視覺感知需求。

「旭日」則面向智能攝像頭,能夠在本地進行大規模人臉抓拍與識別、視頻結構化處理等,可廣泛用於商業、安防等多個實際應用場景。

「旭日」初升,踏上「征程」,只是地平線確立「小目標」。地平線的目標是,到2020年,地平線BPU賦能上億物聯網智能感知終端,到2025年,三千萬輛汽車內置地平線自動駕駛BPU。

嘉定報記者/顧嫻慧

編輯/糖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嘉定報社 的精彩文章:

TAG:嘉定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