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時間的狂喜 ARTFORUM展評

時間的狂喜 ARTFORUM展評

時間的狂喜

何香凝美術館 | HE XIANGNING ART MUSEUM

深圳市南山區華僑城

2017.10.28–2018.03.31

「時間的狂喜」展覽現場,2017.

相比起馬歇爾·麥克盧漢著名的「媒介作為人感知延伸」的論述,展覽「時間的狂喜:重塑認知的媒介」顯然意在更進一步地將新媒體的創作嵌入一個與現實更加切膚、形影不離的時空維度,展覽中數個沉浸式的空間板塊和經典的數字審美也相應地透過個體記憶、想像與情感的投射,製造著這樣一個嵌聯著現實又仍舊時空不明的屏幕/空間場域,例如基於個人空間記憶(旅行照片)所搭建的質感光滑、結構簡單的三維空間集合(張文心,《內存腐蝕》,2017),利用VR和建模技術對北京城市和居住空間的再現(周岩,《010》,2017),透過個人投射將模擬遊戲中的主角轉換為一個無目的的虛擬空間浪蕩者,漂浮於虛擬空間的風景之中(林科,《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在看夕陽》,2017),結合社會事件和遊戲空間所生成的真實/虛擬暴力(陳軸,《模仿生活》,2016)。反向觀之,另外一批作品則透過運演算法或仿生程序注視並注釋著現實,構成現實-運算空間相互關係中的另一向力,這其中包括電子femme fatal與人的情感對話(aaajiao,《我憎恨人但我愛你》,2017),以及谷歌Deep Dream演算法凝視下的面部肖像(郭城,《靜物面具系列》,2017)。最後,穿插在這些互看關係中的還有數個對商品拜物、情感經濟和圖像文化進行注釋的創作,以諷刺小品和文本、錄像粘貼的形式為戀物傾向和網路文化中的主體視角提供註腳,像是劉野夫三段連接歷史事件又不失詼諧的偽商品廣告(《廣告:提案1,2,3》,2017)和鄭源對數字圖像文化的摘取及拼貼,以及對屏幕前主體視角的剖析(《圖像研究系列》,2013-2017)。

郭城,《靜物面具系列》,2017,3D列印(全彩砂岩),23x26x20cm.

無論是否是策展人的意圖所在,進入這個的展覽的感受有些許像是步入遊樂園裡的鬼屋,即便其中不乏似曾相識的細節與布景,你卻始終知道它與現實的間隙,遊歷一番出來,外邊的現實倒顯得更加銳利了。新媒體創作時常陷入的困境是對技術或技術審美的過分關注,進而鮮能兼顧以技術為鏡觀察並辨識現象及現實的工作,雖然策展人富源在展覽文章的開篇與收尾都持續論及城市的污染與規劃、文化的在場與缺席,然而策展文章中所強調的「政治化的時間」及其「狂喜」似乎難能穿透觀者。於筆者而言,這其中最飽含情緒且具有提示意義的,是陳軸作品中俯卧在沙灘邊擺著刷手機姿勢的虛擬人物——掌間空無一物,卻又不停刷著、衝浪著。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在對展覽的審查下部分作品必定被切割掉不少重要的洞察,卻也意外地為展覽增添了一層不可言說的現實維度。

陳軸,《模仿生活》,2016,彩色有聲,時長82分.

文/瞿暢

? ARTFORUM.COM.CN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RTFORUM中文網 的精彩文章:

藝術家項目:起亞·雷貝加

TAG:ARTFORUM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