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滴翠茶似鐵
觀音滴翠茶似鐵
作者:李 舫
年輕時喜綠茶。透明玻璃杯中,放幾片雨前龍井,透出青山綠水意境,輕輕啜一口,春天的氣息便流淌在唇齒間。後來鍾情祁紅。冬日午後,臨窗握卷,屋外薄薄的陽光照在白雪皚皚之上,室內一隻紅泥小火爐,一壺祁紅冒著淡淡的水汽,滿室茶香伴著書香,時光荏苒,此生何求?再後來,迷戀過普洱的質樸與醇厚,粗糲的葉片透出歲月的滄桑,黑紅色的茶湯散發著時間的陳香。
及茶齡日長,品盡千山茗香後,漸漸喜好上烏龍,烏龍之中,又獨愛鐵觀音。綠茶胃寒,冬日或年長者不宜飲,紅茶及熟普性燥,多飲虛火上升。而鐵觀音實茶中君子,溫潤雅緻、甘醇中庸,有陳年黑茶的厚重,又兼綠茶的清香,不偏不倚、不急不燥,文武相濟。
曾與擅茶道者飲鐵觀音。置老雞翅木盤於烏木茶案之上,以竹質茶則從茶盒中取茶,呈於茶荷。葉芽厚實、均勻,形捲曲,青蒂綠腹,狀如蜻蜓。投入紫砂壺中,細聽有金屬聲。爐上有山泉水,沸若蟹珠,傾湯入壺,能聽見茶葉舒展身體的嗞嗞響動。一泡沖暖茶具,芬芳四散。二泡入聞香杯,飲者雙手護杯,於鼻端輕轉,香氣濃郁,凝聚不散,直感七竅得開。三泡始入茶海,分注白瓷杯中。入口滑爽、滋潤,芳香入腹,天地間靈氣盡停駐唇齒間。
去歲冬,應邀入閩,訪鐵觀音故里--安溪。安溪位於東南名山戴雲山東南麓。戴雲山山勢雄奇,眾峰擁翠、林深谷幽、層岩疊嶂,終年雲霧繚繞。山中清溪緩流,晉江發源於此。行於安溪茶山之頂,見輕雲薄霧與冬日暖陽共存。有茶人宏聲鳴唱,頃刻間,雲霧化為雨露,陽光照射下,片片嫩葉綠得滴翠。戴雲山於安溪境內各峰平均海拔達700米至1200米,正是茶樹最佳生長帶,東南方向海風帶來了濕潤的空氣,充足的日照以及獨特的鐵質土壤,因此成就了東南千年茶鄉之盛名。
中華為茶葉原鄉,上古神話中就有神農嘗百草茶解百毒的傳說。有史記載,西漢蜀人吳理真將野生茶樹轉為人工種植。其時,巴蜀文豪司馬相如、楊雄的文辭中多有關於茶的記錄,但僅從現存史料看,西漢時期,以茶為飲,僅在巴蜀一地流行。至東漢末年,茶葉方傳至中原,三國時漸次東吳。晉時士林尚清談,飲茶之風大盛。及至五胡亂華,晉室東渡,世家南遷,茶飲之道普及民間,南方才有了大規模的茶樹栽種。有史料可考,正是西晉末年戰亂,閩地有了第一批中原移民。南北朝時,福建建州(今武夷山一帶)引入茶樹種植、茶葉焙制技術,乃至唐代,建州因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已與劍南道的雅州(今雅安、眉山一帶)齊名,成為當時的貢茶產地。相傳唐代流行的茗戰(鬥茶)就始於建州。
如果說以武夷山為代表的閩北茶源於唐,以安溪為代表的閩南茶則興於宋。安溪種茶制茶歷史,同樣上溯唐代。安史之亂時期,第二次大規模中原移民入閩,帶來了先進的農耕技術和種子,也帶來了茶葉種植和制茶工藝。其時,佛道盛行,僧道修行,均過午不食,無論打坐參禪,還是靜修證道,均喜以茶止渴破睡,寺廟均需種茶制茶,茶葉種植和制茶多在寺廟。宋初官府推行榷茶制,福建等地施行「民營官榷」,寺廟種茶制茶方向民間普及。宋代貿易業進入歷史鼎盛期,尤其泉州一帶,泉州為當時世界第一大港,海外貿易發達,安溪茶葉出泉州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行銷至世界各地,安溪茶業得到空前發展,因此有了千年的興盛。
南宋大儒朱熹終生未離開福建,長居武夷山中,也許這和他一生愛茶相關。他曾作《詠茶》詩一首,以記錄隱居生活:
武夷高處是蓬萊,採取靈芽手自栽。
地辟芳菲鎮長在,谷寒蜂蝶未全來。
紅裳似欲留人醉,錦幛何妨為客開。
啜罷醒心何處所,遠山重疊翠成堆。
朱熹還常以茶喻人,以茶道入學理。他借品茶喻求學之道,通過飲茶闡明「理而後和」的大道理。他說:「物之甘者,吃過而酸,苦者吃過即甘。茶本苦物,吃過即甘。問:『此理何如?』曰:『也是一個道理,如始於憂勤,終於逸樂,理而後和。』蓋理本天下至嚴,行之各得其分,則至和。」他認為學習過程中要狠下功夫,苦而後甘,始能樂在其中。朱子所謂「理而後和」,「理」乃是自然界嚴實的規律,是社會人際關係嚴格的禮儀。禮是和的前提,有禮才能有和,循理是一種苦修,而只有「行之各得其分」,才能領悟到「至和」的甘甜。這是朱子對茶之「禮」的思想升華。茶之重禮,大大地提高了茶人生活的文化素質。茶使人清醒、社會和諧,所以中國茶道中吸收了「禮」的精神。歷代儒家都以茶這種親和力作為協調人際關係的手段,達到互敬、互愛、互助的目的,從而創造出尊卑有序上下和諧的社會環境來。讓這一代大儒熱愛一生的茶,就是當時武夷山出產的名揚後世的建茶,即一直為宋代宮廷貢茶的建甌北苑所產龍鳳團茶。這種半發酵茶,沖和相宜,不偏不倚,朱熹將其茶理提升到哲學的高度,認為其符合「中庸之德」。
安溪烏龍茶
安溪所制烏龍茶脫胎於北宋龍鳳團茶,不僅是北苑建茶工藝的繼承者,更是建茶的「中正平和」精神內核的傳承者。鐵觀音作為安溪烏龍茶中的極品,更是把這「中庸之德」發揮到了極致。
在安溪,鐵觀音的由來一直有兩個傳說。一個是清代仕人王士讓,通過大學士方苞進獻給乾隆皇帝。乾隆品後,大悅,觀該茶芽形如觀音葉壯似鐵,故御賜茶名為「鐵觀音」。另一個傳說是一個虔誠信仰觀音菩薩的茶農魏蔭得觀音託夢,在觀音侖打石坑覓得茶樹異種,移栽家中鐵鼎,因此繁衍而成。
我更願意相信第一個傳說是古人的一種「商業策劃」。而第二個傳說,則有「誠信以待萬物」的君子之風。
本文刊於2018年1月11日《吉林日報·東北風》周刊。
TAG: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