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多家APP被指監聽用戶 隱私數據何時能有一把「安全鎖」

多家APP被指監聽用戶 隱私數據何時能有一把「安全鎖」

電影《竊聽風雲》中,吳彥祖通過一個小小的設備便能夠輕鬆竊聽對方的內容,並且監視其一舉一動。而在現實生活中,"竊聽風雲"也同樣存在,並且隨著網路發展速度的加快,對於人們隱私的"竊聽需求"也越來越多。

近兩年,智能終端設備以及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讓我們的生活以及某些習慣發生了改變。而在享受著這些便利的服務的同時,也讓我們變得更加"透明",由外而內的曝光,各種私密信息裸奔在大數據中。或許,你現在正在使用的手機APP,就在對你進行監控和竊聽,通過事先開放的各種許可權了解你的個人需求以及潛在需求來為你提供相應的服務。

在人工智慧時代,提前預知用戶需求並為之提供服務的行為是用戶所需要的,但是仔細想一下,這種提前預知的服務有點讓人脊背發涼,為何它能夠知道我不經意間說過的一句話,難道在一直監聽?

今日頭條、百度紛紛被指監聽用戶手機 利用麥克風許可權獲取用戶隱私

近段時間以來,關於隱私的話題再度成為熱點,有網友稱,"和朋友聊天討論西餐廳,今日頭條馬上給你推送西餐相關的廣告和資訊"。不僅如此,還有的用戶表示,自己元旦去摘草莓,第二天打開今日頭條,便發現關於草莓的相關文章以及推薦信息。

眾所周知,作為以機器演算法推薦為主的新聞客戶端,今日頭條會根據用戶的點擊閱讀習慣來進行文章推薦。但是,從網友的反映來看,自己並沒有在頭條搜索點擊過相關新聞,但是就因為自己在通話時提了一嘴,便被推薦相關新聞。網友稱,今日頭條利用了麥克風的許可權在對用戶進行監聽。

對此,今日頭條方面稱,用戶使用今日頭條(包括頭條旗下產品)進行視頻錄製時,需要用到手機麥克風。但除非用戶明確點擊授權,否則無論哪種手機機型,今日頭條都無法獲得麥克風許可權,無法收到用戶任何語音信號。同時,今日頭條表示,從技術角度看,目前聲音信息技術的處理,也遠達不到通過麥克風獲取個人隱私的水平。今日頭條也絕不會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手機用戶隱私。

無獨有偶,百度也因為類似的原因被江蘇省消保委起訴,被指"手機百度""百度瀏覽器"兩款手機APP存在違規獲取諸如"監聽電話、定位、讀取短彩信、讀取聯繫人、修改系統設置"等各種許可權,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

江蘇省消保委認為,作為搜索及瀏覽器類應用,"監聽電話"、"讀取短彩信"、"讀取聯繫人"等涉及消費者個人信息安全的相關許可權並非提供正常服務所必須,已超出合理的範圍。

對此,百度方面表示,百度APP不會、也沒有能力"監聽電話"。百度APP敏感許可權均需授權,但是用戶可自由關閉。

除了今日頭條和百度之外,淘寶、微信等也都被指監視用戶手機。其中,微信更是被吉利董事長李書福指出"馬化騰肯定天天在看我們的微信"。對此,微信回應稱,微信不留存任何用戶的聊天記錄,聊天內容只存儲在用戶的手機、電腦等終端設備上;微信也不會將用戶的任何聊天內容用於大數據分析。

APP到底能不能監聽用戶隱私

針對當前出現的APP監聽用戶隱私一事,業內相關人士以及專家也都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據新京報方面的報道,互聯網安全專家劉海(化名)表示,只要用戶給予了APP相關許可權,技術上是可以做到監聽電話等操作的,至於做不做就看APP方想不想了。

北京互聯網從業者趙謙(化名)稱,涉及監聽電話的是錄音許可權這一項。如果在打開電話許可權的基礎上再啟用錄音許可權,APP方從技術上是可以監聽電話的。同時,他表示,APP方通過錄音然後存儲錄音文件,再調文件上傳,同樣可以達到監聽用戶通話的效果。

不過,對於網友關於監聽電話的猜測,獵豹移動安全專家李鐵軍表示,很少有人真的這麼做,這種數據監聽,然後上傳的行為很容易被發現。這個過程需要APP有調用錄音的動作,APP代碼就能識別。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手機端的安全軟體就能發現,任何一個會程序逆向分析的人都能發現。

李鐵軍稱,"手機監聽技術,互聯網公司即使有這個能力,也不會用在個別網民身上。不值得啊,這監控成本得多高啊。"

對於APP監聽用戶一事,目前仍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那就是手機APP應用對於用戶許可權的獲取是越來越多了。

手機APP為何索要許可權越來越多?

智能手機經歷十來年的發展,功能是越來越豐富,集多種需求於一身。不過,不知你發現沒有,移動應用APP無論是在容量大小上還是在佔據運行空間上,也都增長很多。並且,對於手機後台許可權的需求上,也是"欲求不滿",無論是和產品有沒有關係,都儘可能多的獲取後台許可權。

對於很多人來說,在安裝APP的時候,並不會在意中間安裝過程對於許可權的獲取,直接一鍵安裝便使用,殊不知一些不良非法APP正在後台用著這些許可權來損害用戶的利益。或許,有人會說,安裝時候選擇不通過或者後台關閉許可權不就行了。但是,對於很多用戶來說,並不了解這其中的操作,也沒有想那麼多。而且,有的APP一旦你不給其開通某項許可權,便提示不能正常使用等。

對於APP來說,本身就不應該獲取不該有的許可權。但是,在冒著被指責的風險下,為何還有那麼多的APP還要這麼做呢?

一方面,這些APP就像是人一樣,都想著擁有的越多越好,即使現在用不到,也為以後做準備,方便調用某些功能。

另一方面,APP擁有的許可權越多越高,便能更準確地收集到用戶的信息以及各種操作使用習慣,可以方便APP未來根據用戶喜好來做個性化的服務。當然,也不排除有的APP收集完隱私信息之後,放到黑色產業鏈進行操作。

相關業內人士表示,大數據時代,沒人知道哪些數據會成為未來商業發展的重點,所以,擁有足夠多的數據才是重點。搜集的數據越多,營銷價值就越大。

監管不嚴、維權困難 個人隱私數據保護仍面臨諸多困難

隱私、信息數據,這一直是互聯網時代的安全漏洞。在公開透明的網路環境中,人們的隱私信息被曝光的越來越徹底,感覺自己就像是裸奔在各種各樣的大數據中一樣。

當然,要想進一步享受互聯網帶來的便利,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作出一些妥協,比如開放給APP軟體一些許可權等。但是,這是一把雙刃劍,如何去保證用戶信息不被濫用,仍然是當下的難題。

就針對APP獲得許可權過多問題來說,雖然法律上有相關的管理規定,但是落實到具體的懲罰上卻沒有一個清晰的措施,尚沒有對這一領域作出明確完善的規定管理制度,也就導致一些不法產品鑽了空子,從而牟取利益。

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保護個人隱私信息安全,不是一方的責任,需要用戶的信任、企業的自覺責任感以及外部完善的監管。不過,話又說回來,用戶的隱私數據安全應該是互聯網向前發展最基本的底線,假如連用戶的信息安全都保證不了,未來的互聯網又得多走多少彎路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智觀察 的精彩文章:

TAG:智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