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加快海綿城市全面應用 改善城市綜合生態環境

加快海綿城市全面應用 改善城市綜合生態環境

我市新一輪總規中提出,堅持建管並舉,集成應用新技術新理念,創新城市綜合管理體制,建設山清水秀、出行綠色、密度適宜、宜居宜業的新型城區,其中就包括加快海綿城市等新技術新理念的全面應用。同時提出實施海綿城市建設分區管控策略,綜合採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加大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比重,降低城市內澇風險,改善城市綜合生態環境。到2035年80%以上的城市建成區實現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確保「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

我市建設部門積極推動海綿城市建設,確定了重點建設項目,實施示範工程,逐步修復水生態、改善水環境、涵養水資源、提高水安全、復興水文化。

新建項目

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已成為常態

據記者了解,我市推進海綿城市系統建設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為引領,以工作機制和建設模式創新為突破,以「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為原則,以環城生態帶海綿綜合體工程、水系保護和修復工程、海綿型小區建設工程、海綿型綠地工程和海綿型道路與廣場工程五大工程為抓手,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按照工作目標,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20年,建成區25%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到2035年,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市域範圍內新建項目,全部按照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實施;已建成項目結合城市更新等改造項目,因地制宜地實施。

在具體實施中,成都天府新區、各區(市)縣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域在新建項目中,要求堅持以目標為導向,全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制訂海綿城市規劃建設指標體系;將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目標要求、技術方法系統納入新區建設的具體規劃和工程實踐中,全面推進海綿型建築與小區、道路與廣場、公園綠地、水系保護與修復、地下管網和調蓄設施等工程建設,確保雨水徑流特徵在新區開發建設前後大體一致,基本達到海綿城市建設標準和要求。

在舊城改造中,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以解決城市內澇、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體治理為重點突破口,因地制宜採取微地形處理、屋頂綠化、透水鋪裝等措施,推進區域整體治理,消除城市易淹區,提高舊城區內的排澇治澇能力。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要把海綿城市建設作為重要標準,大力推進。

多類重點項目

將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我市已明確了多類海綿城市重點實施項目,其中包括海綿城市示範區建設工程、水系保護和修復工程等。

海綿城市示範區建設工程旨在成都高新區中和片區,按照「老區以問題為導向」的要求,摸清現狀,找准問題,落實項目,打包運作,運用政府購買服務、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等融資模式,在政府組織、社會參與、項目建設、運營管理等方面探索創新,形成一批可推廣、可複製的示範片區和項目,以點帶面、推進全市海綿城市建設。

水系保護和修復工程旨在通過實施河流綜合整治、湖泊濕地建設、水系連通工程建設、濱水城市景觀改造提升、黑臭水體治理等,恢復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連通,構建城市良性水循環系統。加強河道系統整治,因勢利導改造渠化河道,重塑健康自然的彎曲河岸線,恢復自然深潭淺灘和泛洪漫灘,實施生態修復,營造多樣性生物生存環境。

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工程要求加強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既要注重城鎮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就地吸納雨水能力,又要加強城鎮排水管網、排澇泵站等灰色基礎設施建設。要求全面推進城鎮排水防澇設施達標建設,加快實施城鎮易淹易澇片區排水防澇設施改造,加強排水管網養護,提高城鎮內澇防治水平。嚴格實施雨污分流,控制初期雨水污染,排入自然水體的雨水須經過岸線凈化。加快建設和改造沿岸截流干管,控制滲漏和污染。結合雨水利用、排水防澇等要求,科學布局建設旁側湖、滯水塘、調蓄池、蓄水池等雨水調蓄設施,有條件的可建設地下蓄水儲水設施,增加對雨洪徑流的滯蓄和承泄能力。

此外,還有環城生態區海綿綜合體工程。通過建設小型水庫、農田濕地、森林涵養保護區等,強化環城生態區及周邊區域對雨水的下滲和調蓄作用,有效控制地面徑流,將133.11平方公里環城生態區打造為兼顧「生態、民生、產業、耕保」的海綿綜合體。

鼓勵建設

海綿型小區及公共服務設施工程

在成華區和美社區公園,公園裡的小徑及運動場地均採用透水材料,以體現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在位於通惠門附近的西郊河改造示範工程樣板段,在沿河的步行道,工作人員拿來一壺水,傾倒其上,只見幾秒鐘水就完全滲透到地下。這些項目,正是按照海綿城市建設要求,把城市綠地和城市雨水管渠系統整體銜接、統籌實施的。按照要求,我市新建公園綠地要結合周邊水系、道路、市政設施等,開展豎向排水設計和雨水管網設計,採取平面布局、地形控制、土壤改良等多種方式,儘可能為周邊區域提供雨水滯留、緩釋空間,提高周邊區域內澇防治的能力;有條件的既有綠地要根據海綿城市建設要求逐步進行改造。「目前,全市新建公園在有條件實施海綿城市舉措的都進行了實施。」市建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記者了解到,我市還鼓勵海綿型小區建設工程,新建小區和建築都按照海綿城市建設要求進行建設。同時,鼓勵有條件的既有建築進行海綿城市改造。

此外,鼓勵建設海綿型道路與廣場工程。更新市政建設觀念,改變雨水快排、直排的傳統做法,變快速匯水為分散就地吸水,增強城市道路和廣場對雨水的消納功能。在新建城市道路和廣場建設中合理應用新工藝和新措施,增加道路綠地、樹池、人行道、非機動車道、停車場和機動車道的透水性,做好雨水收集、調蓄、凈化等環節處理,最大程度減緩雨水徑流。有條件的既有道路和廣場要結合海綿城市建設要求逐步改造。倡導建設海綿型公共服務設施工程。新建學校、醫院、體育場館、交通場站和商業綜合體等大型公共建築項目,要率先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修建綠色屋頂,配套屋面和地面雨水的集蓄回用設施,最大程度減緩雨水徑流。已建成的學校、體育場等公共場所應逐步改造,完善雨水收集利用設施。

【點位點擊】

桂溪生態公園

園區總透水率達95.6%

位於高新區的桂溪生態公園是全面按照「海綿城市」理念建設而成,也是成都市「海綿城市」示範工程。公園總面積1400畝,位於繞城高速外側,天府大道從中央穿園而過。「這座高品質的城市公園,旨在打造集海綿城市、多元水景、多樣景觀、市民交流活動和應急避難為一體的綜合性綠色平台。」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園區內完善的雨水收集與回用系統很好地實踐了海綿城市的理念。園內85.3%為綠地,雨水通過綠地自然滲透,另14.7%的硬質鋪裝部分中有70%為透水材料,園區總透水率達95.6%。園內收集的所有雨水將進入再循環利用系統,最終通過噴灌和澆灌的方式反補到園區的景觀用水當中。

「『海綿城市』寓意城市像海綿一樣,有降雨時,能吸收、存蓄、滲透、凈化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乾旱缺水時,有條件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並加以利用,從而讓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自然,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據該負責人介紹,高新區委託專業設計院多次現場調研、現狀分析,完成區內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8年,我們將繼續結合環城生態區建設、宜居水岸建設和道路大修改造工程、公共空間環境提升項目、公園綠地景觀工程等,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新川創新科技園

完善「海綿城市」建設

「新川創新科技園從一開始定位就不是建一個單一型產業園區,而是要締造一個產業、生態、人文高度融合的『交融之城』。」新川創新科技園相關負責人介紹,為達到這一目標,該科技園一直都在「綠」「藍」這兩個點上下功夫。「今年以來,新川創新科技園內道路綠化、河道綠帶景觀、綠色廊道全面鋪開;新川中心中央公園西區、濕地公園等已基本建成。在園區建築上,我們也實行綠色建築設計,如海綿城市理念。已開建的兩所小學也在根據綠色建築的標準進行提升。」該負責人說。

同時,新川創新科技園則著重在水系生態系統上做文章。「我們在新川之心西區公園約9公頃的鏡湖下,構建了一套完整的水下生物自凈化系統。」據介紹,新川創新科技園完善了「海綿城市」建設,以最大限度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據介紹,2018年,新川創新科技園24個公建項目將全面鋪開,聯點成網,形成完整生態系統。同時通過「藍」「綠」結合(水網系統與綠地系統),將海綿城市等建設理念更多地實施到園區中,使其成為「巨型公園」,打造生態示範科技園。

中和濕地

突出自然積存自然滲透和自然凈化

「濕地是典型的海綿城市工程。中和濕地佔地約3000畝。我們在設計的時候就注重構建完善的海綿系統、生態系統,發揮其生態功能,同時讓它兼備科普、文化、休閑功能。」成都高投建設公司景觀工程師陳剛說,中和濕地定位為「雀鳥棲息的生態濕地、輕橈碧波的感官公園」,建設完成後的綠地率將達到90%,通過水系完善、植被覆蓋,吸引並留住鳥類、蝶類、魚類等動物,完善生物多樣性,構建起綠色生態圈。

「中和濕地特別突出海綿城市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要求的體現。」據介紹,中和濕地設計出一片凈化濕地區,構建中水回用系統,作為「天然凈水器」,保障中和濕地水源清潔。洗瓦堰是中和濕地的主要水源,凈化濕地區設計位於濕地內洗瓦堰上游。陳剛說,該區域設計為日處理中水能力4萬噸,出水達到地表水Ⅵ類水質。洗瓦堰的水源通過提升泵進入功能濕地,再通過多層垂直潛流,按照自然規律水垂直向下流均勻分布到濕地。經過專用的複合填料層中預埋的消化菌和反消化菌等微生物,土壤膠體本身也具有吸附性能,能夠截留和吸附進水中的懸浮顆粒,起到物理過濾和吸附作用。

與此同時,濕地上面配植蘆竹、蘆葦、香蒲、浮萍草等水生植物,發達的根系在向下生長過程中輸送著養分。水在向下流時,經過物理、化學、生物的共同反應,降解有機物及微生物,就能除去水中的污染,通過水生植物群落提高水體的自凈能力。水流流經床體後,被鋪設在出水端底部的集水管收集而排出,大約24小時就能完全凈化,凈化後的水體用於項目內體驗濕地及碧湖草坪區的景觀用水。「這樣是按照海綿城市自然凈化的要求設計的。」

在提供生態功能性的同時,凈化濕地區的景觀功能並不輸於其他區域。根據凈水功能需要,灌溉渠將該區域劃分為水田等形狀,呈塊狀分布,加之蘆葦等水生植物的種植,形成了天然的田園風光。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客戶端 記者 袁弘 編輯 楊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錦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2018亞足聯U23錦標賽明日開打!

TAG:錦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