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朝如何驅逐蒙古,光復華夏?幕後英雄紅巾軍,雄才偉略朱元璋!

明朝如何驅逐蒙古,光復華夏?幕後英雄紅巾軍,雄才偉略朱元璋!

元朝的滅亡,紅巾軍及韓宋政權的歷史作用被大大低估了,應該說由於《明史》包括脫胎於《明史》的《明事》都採取了有意抹殺紅巾軍影響的立場,導致大部分人都認為元朝的滅亡是大明一家之功,這是完全不對的。

紅巾軍起義尤其是韓宋政權在劉福通的帶領下直接活動在中原腹心,乃至攻下大宋舊都汴梁,極大地打擊了元朝中央政府的威信和北方的軍事體系。尤其是至正十七年(1357年)紅巾軍的三路北伐,東路軍打到離大都不到一百里,中路軍更是打出塞外一把火燒了上都,了解點元朝歷史的應該都明白上都在元朝的特殊政治地位(類似於宋朝的洛陽,大批貴族的聚居之地,元朝內部一大半政治陰謀都是在上都醞釀的),

這麼一搞,一是大大打擊了元朝的核心統治階層,二是基本上等於向天下宣告大元藥丸了,最後紅巾軍打爛整個遼東後,在高麗因為麻痹大意陰溝翻船,總的來說,太TMNB了。

紅巾軍起義大大加劇了元末以來元朝中央政府內部的爭權奪利和北方各實力派的軍閥割據,基本陷入了這麼一個惡性循環:紅巾軍胖揍元軍——中央政府只好放出軍閥——紅巾軍被擊敗——中央和地方實力派政治內訌——紅巾軍再度復甦——朝廷再次向軍閥妥協——紅巾軍被擊敗——各實力派繼續惡鬥——紅巾軍又又又復甦...

另外非常重要的一點是,由於韓宋政權直接建立在中原腹心,不僅吸引了絕大部分元朝政府的注意力,而且事實上斷絕了中央和南方各省的直接聯繫,元庭不得不在南方靠代理人(還往往是漢人,陳友定、方國珍等)進行綏靖統治,這為漢人在南方勢力的發展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等到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最大的地方實力派察罕消滅了紅巾軍最後的根基山東時,朱元璋已經控制了江南地區,陳友諒則正式在上游稱帝,明玉珍控制了四川,整個南方除陳友定的福建以及鄰近的廣東還算忠誠外,已經不復為元所有。

最後紅巾軍在徹底消亡前拖著察罕一起上路(察罕被紅巾軍降將刺死),朱元璋聽到這個消息後高興地說:「天下無人矣!」元朝版曹操還沒來得及把控大權就去見了長生天,繼承人王保保沒能完全繼承他義父的政治和軍事資源,結果就是元朝中央再次進入喜聞樂見的內鬥環節。

而元庭浪費的這幾年,正是南方漢人勢力力量整合最關鍵的時期,至正二十一年到二十三年,朱吳(明)和陳漢年年大戰,等到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王保保最大的政治對手孛羅帖木兒完蛋,他得以掌握大權的時候,朱元璋已經消滅了陳友諒控制了大部分南方地區,徵召李思齊等另外幾個軍閥的軍隊一方面是打算借刀殺人排斥異己,另一方面恐怕他自己也覺得單憑嫡系的力量確實搞不定大明。

明太祖朱元璋本人的戰略規劃確實非常高明,北伐達到了戰略上的出其不意和戰術上的穩健相結合。按很多史料的記載,北伐似乎完全是徐達、常遇春、劉基、朱升一力進言,而朱元璋本人似乎猶豫不決。但將1367年明軍的動向梳理一遍後,發覺事實恐怕未必如此,本年明軍主力一方面繼續圍困張士誠據守的蘇州,另一方面快速南下,順次掃平了據守浙江的方國珍,到本年十月二十一日,此時離消滅張士誠還不到兩個月,明太祖就發動了聲勢浩大的北伐,可以說出兵的安排是極為緊湊和迅速的。

這個舉動是完全出乎元庭和王保保預料的,在他們想來,朱元璋在和張士誠連場大戰後,怎麼著也得修養生息個一年多再出兵吧,更何況你朱元璋南方還有陳友定,四川還有明升,怎麼也該先把這兩個貨解決了,哪有後方不靖就先北伐的道理。

而具體到北伐的實施上,同樣是反常理的,我覺得北伐之前常遇春提出直取大都的意見並不能說是被否決而是做了進一步的完善和整合,朱元璋最後定下的方略是「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雲中、九原以及關隴可席捲而下」。

大明開平王:常遇春

不開上帝視角的話,這個規劃其實是違背歷史上各個南朝的北伐戰略的,歷來南朝北伐都是先平定四川,力爭多路出擊,再取山東,以黃河為屏障斷絕河北的援兵,進而取關攏或者雲中為基地,逐步拔除北方敵人的地緣優勢,最後消滅盤踞河北的敵人。而明軍反其道而行之,放棄從荊襄、四川分路出兵的打算,重兵依託大運河從淮東進入山東,轉向河南控制潼關後,置山西和關中於不顧,直接撲向河北,可最後居然成為了唯一成功的一次北伐。

這種看似無謀的戰略背後,其實是對局勢和政治的冷靜分析以及對稍縱即逝的時機的掌控,歷來北伐成功必須要達成兩個條件,一是南方自己要團結,二是北方要陷入一定的混亂狀態。到1367年,南方最為重要的江南地區已經全部被朱元璋控制,第一個條件已經基本完成,北方混亂的局勢尚在持續但很可能將要明朗起來,王保保在政斗中開始出於下風,元順帝正逐步恢復對朝局的控制,北伐的時機可能稍縱即逝。

另一方面,明玉珍去世後,四川的明升主少國疑不足為患,陳友定在福建自守有餘進取不足,因此主力可以無後顧之憂地發動北伐。而在進軍路線上,關攏的李思齊,山西的王保保,大都的元順帝相互猜忌尤其後兩者間矛盾頗深,直撲河北攻取大都既滿足了民族大義的需求,使元朝各路軍閥喪失名義上的統屬後進一步各自為戰,又充分利用了元朝統治層內部的勾心鬥角。而最大的底氣其實正如李夢陽所言,是明軍多年積累後高超的戰鬥力。

北伐的進展果然如朱元璋所料,四川明升無所作為,南下的少數偏師就搞定了福建陳友定,北伐進一步加劇了元庭內部的混亂,元順帝甚至覺得這是個幹掉王保保的好機會,以戰事不利為借口下旨剝奪了他的軍權並實際上將王保保的部隊視作叛軍要求周邊的軍隊予以消滅,直到驚覺明軍的第一目標是自己才慌忙下旨勤王,當然王保保的反應也是不出預料的在山西按兵不動,而李思齊本著「兄弟你先上」的心思在潼關附近圍觀了一年。直到元順帝逃歸上都,三方才匆忙聯合起來,而這個時候大勢已去了。

大明太祖朱元璋,北伐九次,五次大型北伐,四次小型出征,西征元朝在雲南舊部一次,統共吊打蒙元九次,北部最遠到過貝爾湖,西部最遠到哈密衛,東部收復整個遼東,光復了唐末亂世以來,漢人丟失數百年的全部國土。偉哉!

至於讓大明根本性解決北元問題的鍵盤俠,請先讓蒙古高原的水系倒流了再來談這個問題,元朝的政治架構再不合理也比匈奴這種國家強多了,即使如此,整個蒙古地區都因為明元戰爭的打擊徹底退化成部落游牧聯合體,終明清一代蒙古高原再未出過地區性強權,葛爾丹的準噶爾汗國更偏向中亞政權。

誠然,明朝在處理北元問題上,確實自己有缺陷,主要是始終沒能在草原上,像漢代扶持南匈奴一樣扶持起合適的代理人,也就是結親、當岳父。明初的軍事打擊基本做到了能達到的極限,事實上就是土木堡以後,成化時代明軍依然對塞外發動過治安清掃。

後期明朝的武備頹廢和中葉以後整個國家氛圍的鬆弛有關以及一連串軍政系統的敗壞有關,卻絕不是明太祖沒有斬草除根的過失。

寫文不易,若您喜歡,請輕輕一點下方欄,支持原創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狐言論史 的精彩文章:

揭秘:為何中國不拍回鶻歷史,而日本卻拍了《敦煌》?

TAG:狐言論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