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十個人曾改變中國,震驚世界…2017年,他們永遠地離開了

這十個人曾改變中國,震驚世界…2017年,他們永遠地離開了

站在2017的末尾回望這一年,

我們收穫了無數驚艷的成績:

大國重器、中國智造、中國工程……

而成果背後默默付出的每個個體,卻鮮為人知。令人遺憾的是,他們中的一些人,在這個2017,永遠離開了我們。重溫2017,走近10位一生盡瘁的國之脊樑,先生已去,風範永存!

1

一個聽到《我愛你,中國》就會熱淚盈眶的海歸赤子,一個讓美航母艦隊後退100海里的人

黃大年(1958-2017)

2017年1月8日,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國家「千人計劃」專家黃大年因病在長春逝世,享年58歲。

黃大年,1958年8月28日出生,廣西南寧市人。1996年,他以排名第一的成績獲得英國利茲大學地球物理學博士學位。2008年,中國開始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簡稱「千人計劃」),他用最短的時間辭職、賣掉房子和診所、辦好了回國手續。歸國後任教於吉林大學。

作為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國家深探專項裝備研發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863航空探測裝備主題項目首席科學家,黃大年負責協調和組織管理我國跨部門和跨學科優勢技術資源和團隊,充分挖掘我國在超高精密機械和電子技術、納米和微電機技術、高溫和低溫超導原理技術、冷原子干涉原理技術、光纖技術和慣性技術等領域取得的最新進展成果並形成了技術能力,首次推動我國快速移動平台探測技術裝備研發,攻關技術瓶頸,突破國外技術封鎖,做出突出貢獻。

2

一生「戀愛」兩次 一世鍾情稀土

蘇鏘(1931- 2017)

2017年2月17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著名無機化學家蘇鏘因病於在廣州逝世,享年86歲。

蘇鏘,1931年6月出生於廣東廣州,1948年-1952年先後就讀於中山大學、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的化學工程系。1952年-1999年在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從事稀土研究工作,其中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9年轉入中山大學化學系工作。

蘇鏘是中國稀土研究的開拓者之一,先後在國內外刊物發表論文45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稀土化學》、院士科普書系科普讀物《稀土元素——您身邊的大家族》等,授權美國和中國發明專利數十項,曾獲全國科學大會獎(集體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等重要獎項,2010年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授予「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

3

最後一位「中國航天四老」:一世紀傳奇事 一甲子航天情

任新民(1915-2017)

2017年2月12日,著名導彈和火箭技術專家,「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任新民在北京逝世,享年102歲。

任新民1915年12月5日出生於安徽省寧國市,1940年畢業於重慶軍政部兵工學校大學部。1945年獲美國密執安大學研究院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1975年被任命為第七工業部副部長,專門負責運載火箭、衛星的研製、發射工作。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1985年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IAA)院士。

任新民是中國航天事業五十年最高榮譽獎獲得者,從事導彈與航天型號研製工作,在液體發動機和型號總體技術上貢獻卓著。曾作為運載火箭的技術負責人領導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曾擔任試驗衛星通信、實用衛星通信、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發射外國衛星等六項大型航天工程的總設計師,主持研製和發射工作。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2項、求是基金傑出科學家獎、中國載人航天工作突出貢獻者功勛獎章、「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等。

4

「數學機械化之父」,出題給西方做的數學家

吳文俊(1919-2017)

2017年5月7日,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文俊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8歲。

吳文俊1919年5月12日出生於上海。1940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949年獲得法國國家博士學位。新中國成立後,吳文俊於1951年回國,先後在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任職。

吳文俊對數學的主要領域——拓撲學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引進的示性類和示嵌類被稱為「吳示性類」和「吳示嵌類」,他導出的示性類之間的關係式被稱為「吳公式」。他的工作是1950年代前後拓撲學的重大突破之一,成為影響深遠的經典性成果。1970年代後期,他開創了嶄新的數學機械化領域,提出了用計算機證明幾何定理的「吳方法」,被認為是自動推理領域的先驅性工作。他是我國最具國際影響的數學家之一,他的工作對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研究影響深遠。

吳文俊曾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首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首屆求是傑出科學家獎、國際自動推理最高獎Herbrand自動推理傑出成就獎等。

5

站講台最久的化學老師,愛國是心靈深處的「化學反應」

申泮文(1916-2017)

2017年7月4日,著名教育家、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申泮文,因病於天津逝世,享年101歲。

申泮文,1916年9月生,廣東省從化縣人,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當代無機化學學科奠基人之一。1940年,申泮文畢業於前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他長期從事氫化學、金屬氫化物化學和氫能源化學研究工作,在南開大學創建了新能源材料化學研究所和應用化學研究所。擁有國家專利多項,持有國家知識產權2項(鎳氫電池和釹鐵硼永磁合金製造新工藝)。鎳氫電池知識產權已獻給國家,在天津投產,有三條生產線,產量佔世界產量的20%。

作為無機化學家和化學教育家,他執教無機化學基礎課逾40年,編寫和翻譯化學專著多種。他長期從事無機合成和金屬氫化物化學研究,為創建南開大學新能源材料化學研究所、南開大學化學系應用化學研究所奠定了基礎。

6

中國金屬物理「一代宗師」,真正的「鋼鐵俠」

柯俊(1917-2017)

2017年8月8日,國際著名材料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學教授柯俊在京逝世,享年101歲。

「鋼鐵科學與技術的集大成者」、「中國電子顯微鏡事業的先驅者」、「中國冶金史研究的開拓者」、「我國金屬物理專業的奠基人」、「新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行者」,這些都是柯俊的頭銜。國際同行稱他為貝茵體先生(Mr.Bain),因為他首次發現貝茵體切變機制,是貝茵體切變理論的創始人。

柯俊博士畢業後,取得伯明翰大學的終身教職。新中國成立後,他毅然決定回到祖國。他向挽留他的外國朋友說:「我來自東方,那裡有成千上萬的人民在飢餓線上掙扎,一噸鋼在那裡的作用,遠遠超過一噸鋼在英美的作用。

柯俊長期從事金屬材料基礎理論和發展的研究,創始貝茵體相變的切變理論,發展了馬氏體相變動力學;開拓冶金材料發展史的新領域,促進定量考古冶金學的發展。他領導並親自參加中國考古冶金史的研究,闡明中國生鐵技術的發明和發展對中國和世界文明的作用取得突破性進展。

7

「天眼之父」,二十載鑄就大國重器

南仁東(1945-2017)

2017年9月15日,FAST射電望遠鏡工程總工程師兼首席科學家、中科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南仁東因病去世,享年72歲。

南仁東1945年出生在吉林省遼源市,196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於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獲碩士、博士學位。1984年始,南仁東使用國際甚長基線網對活動星系核進行系統觀測研究,達到國際最高動態範圍水平。

1994年始,為了給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選址,南仁東帶著300多幅衛星遙感圖,跋涉在中國西南的大山裡,先後對比了1000多個窪地,時間長達12年。

2006年,南仁東任國際天文學會射電專業委員會委員主席。

2007年7月,FAST工程作為「十一五」重大科學裝置正式被國家批准立項。南仁東作為項目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負責編訂FAST科學目標,全面指導FAST工程建設,並主持攻克了索疲勞、動光纜等一系列技術難題。

2016年9月,「中國天眼」落成啟用前,南仁東已罹患肺癌,患病後依然帶病堅持工作,親眼見證了自己耗費22年心血的大科學工程落成。

8

嘔心黃土盼河清,一生惟願碧水流

朱顯謨(1915-2017)

2017年10月11日,著名土壤學與水土保持專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朱顯謨因病在西安逝世,享年102歲。

朱顯謨1915年12月4日生於上海崇明,1940年大學畢業後,考入江西省地質調查所,後轉入重慶北碚中央地質調查所土壤研究室工作。1949年全國解放後,朱顯謨在中國科學院土壤研究所任職。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朱顯謨到東北三省考察,對改良土壤提出了重要的建議。

朱顯謨深入長江流域、新疆托木爾峰、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進行了土壤考察和研究,又先後參加了水利部黃委會組織的水土保持勘探隊、中國科學院組織的黃河中游水土保持勘探隊,帶領青年科技工作者踏勘了黃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各種類型區。多年來朱顯謨以治理黃土高原為科研主攻目標,曾廣泛地實地調查,不斷探索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水土保持、改良土壤的研究。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8年轉為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

朱顯謨是我國黃土區土壤及土壤侵蝕學科的開創者和奠基者。半個多世紀以來,他默默奉獻在廣袤的黃土高原,並為其嘔心瀝血。曾先後獲得5項國家及省部級成果獎,並獲得首屆中科院竺可楨野外工作獎、陝西省勞動模範、全國水土保持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編著有《塿土》《陝西土地資源及其合理利用》《中國黃土高原土地資源》《黃土高原土壤與農業》4部專著。

9

她用自己身體試驗了我國第一支乙肝疫苗,被譽為中國乙肝疫苗之母

陶其敏(1931-2017)

2017年11月15日,我國著名的實驗診斷學專家、免疫學專家、肝病專家,北京醫科大學原肝病研究所所長陶其敏教授11月1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陶其敏,1956年畢業於山東醫科大學醫療系,同年分配到北京醫科大學人民醫院內科工作。1958年8月籌備生物化學研究室,1960年開始從事關於酶學、蛋白質的臨床生化工作。1963年任檢驗科生化研究室主任及檢驗科主任,1972年開始做肝炎的實驗室研究並長期從事病毒性肝炎研究,率先在國內純化了乙肝病毒核心抗原,此抗原成為我國乙肝核心抗原的標準品。同時,她還建立了多項乙肝敏感而特異的檢測技術並推廣應用。

1975年,她研製成了乙肝血源疫苗,在沒有易感動物的情況下,為使疫苗能及早得到應用,她毅然選擇了自身接種,體現了科學工作者崇高的獻身精神,為乙肝疫苗的預防接種邁出了關鍵一步,也為我國乙肝的預防奠定了基礎,可謂一個改寫中國防控病毒性肝炎歷史的人。陶其敏教授先後獲國家及省部級科技成果獎31項,其中大部分是第一完成人,發表學術論文160多篇,可謂著作等身,為該領域奉獻了大量優秀的科研成果。

10

「掃地僧」永不止歇的「陀螺」人生

高伯龍(1928—2017)

2017年12月6日,國防科技大學原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激光陀螺研究所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高伯龍同志因病逝世,享年89歲。

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常年穿一身綠色作訓服、一雙解放鞋;他,領銜造出中國第一個環形激光器,填補了我國激光領域的7項空白;他,從教60多年,培養的學生有的成為共和國的將軍!有的成為激光領域的知名專家……而他一直樂於作一名普通的研究工作人員!

拚命工作的高伯龍帶來如下成績單:1978年,製成第一代實驗室原理樣機。1984年初,高伯龍提出了進一步發展工程化的某型環形激光器的新設想。1993年初,伯龍在幾月之內交出工程化的新型樣機。在此期間,高伯龍還率領技術人員研製成功了全內腔綠色氦氖激光器,使中國成為繼美國、德國之後第三個掌握這種製造技術的國家。

2017,因他們感動!

2017,為他們送別!

2017,向他們致敬!

編輯:傅博凡

來源:中華讀書報、光明日報、人民網、科學網、中國新聞網、新華每日電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之聲 的精彩文章:

注意!看好你放在陽台的東西,高空墜物後果嚴重要擔責

TAG:中國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