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7國家科學技術獎公布啦!這些項目這些人獲獎!

2017國家科學技術獎公布啦!這些項目這些人獲獎!

2018年1月8日,一年一度的國家科學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以表彰為我國科技事業和現代化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張高麗、王滬寧出席大會。

南京理工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澤山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侯雲德,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自1999年設立至2017年度,共有29位科學家登上了我國科技界的最高領獎台,被授予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下面一起來認識一下這29位為國家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們:

向上滑動閱覽

2000年度一一吳文俊,中國數學機械化研究的創始人之一;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兩人共同同獲得了2000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

2001年度一一黃昆,中國固體物理學、半導體技術奠基人之一;王選,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的創始人;

2002年度一一金怡濂,中國巨型計算機事業的開拓者之;

2003年度一一劉東生,中國環境學專家、地質學家、「黃土之父」;王永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2004年度,最高獎得主空缺;

2005年度一一葉篤正,著名氣象學家;吳孟超,「中國肝膽外科之父」;

2006年度一一著名遺傳學家、小麥育種學家李振聲

2007年度一一閔恩澤,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吳征鎰,著名植物學家,植物物區系研究的權威學者;

2008年度一一王忠誠,我國神經外科的開拓者之一;徐光憲,著名的化學家和教育家、「稀土之父」;

2009年度一一享有國際盛譽的數學家谷超豪;「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著名的航天技術專家孫家棟

2010年度一一被譽為「高溫合金之父」的師昌緒;內科血液專家血液硏究的領軍人物王振義

2011年度一一我國粒子加速器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謝家麟;被譽為「人居環境科學創建者」的吳良鏞

2012年度一一鄭哲敏,國際著名物理學家、力學家、爆炸力學專家;「中國預警機之父」王小謨

2013年度一一張存浩,我國高能化學激光、分子反應動力學開拓者和奠基人;我國核武器發展的開拓者和奠基人程開甲

2014年度一一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核武器研究和國防高技術發展的領軍人物于敏

2015年度一一最高獎得主空缺;

2016年度一一我國高溫超導研究的奠基人之一趙忠賢;在青蒿素髮現上做出科學貢獻的屠呦呦

2017年度一一一生專註於研究火炸藥,突破了多項世界性的瓶頸技術的王澤山和我國分子病毒學和基因工程藥物的主要奠基人侯雲德

同時,這次大會還評選出271個項目,分別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以及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按照有關規定,從2017年起,每年三大獎的授獎總數由以前的不超過400項,改為不超過300項,競爭更加激烈;同時,今年的評選也堪稱「史上最嚴、最透明」。

經過學科專業評審組、評審委員會和獎勵委員會三級評審,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71個項目和9名科學家。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35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33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6項,一等獎4項,二等獎6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70項,特等獎3項,一等獎21項(含創新團隊),二等獎146項。7名外籍科學家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想知道2017年我國科學界都有哪些重大的科研成果脫穎而出,獲得了這些獎勵嗎?這些獲獎項目都有什麼特點?小編在頒獎儀式結束後第一時間整理相關資料,及時為眾位網友奉上最新、最全的解讀

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治的

「中國模式」和「中國技術」

獲得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為代表的新發傳染病防治體系重大創新和技術突破」,在發現新病原、確認感染源、明確發病機制、開展臨床救治、研發新型疫苗和診斷技術等方面取得六項重大創新和技術突破,創建了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治的「中國模式」和「中國技術」。

2013年,一場未知病原的呼吸道疾病席捲江浙滬,患者伴有咳嗽、高燒等癥狀,部分重症患者病情在短期惡化,導致呼吸道或多器官功能衰竭。

在這場被稱作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中,浙江大學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和她領銜的項目組挺身而出,不僅及時遏制了疫情的蔓延,相關成果還對今後我國傳染病的防治產生了深遠影響。

李蘭娟回憶當時的情景:病人一個個來了,把我們9號樓傳染病的病房都住滿了,後來又把9號樓下面兩層都開發出來,浙江的所有病人都住到了我們醫院。首先當時是確診不了,確診了之後當時也不知道拿什麼治。

經過對這一不明原因呼吸道疾病的病原學進行深入研究,確認此次疫情的罪魁禍首是一種新型重組變異的禽流感病毒——H7N9。

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是急性炎症引發的呼吸道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如何控制炎症,是當時穩定患者病情、治癒疾病的一大難題。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李蘭娟院士潛心研究的「李氏人工肝」成了「勝負手」。

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的病房中,李蘭娟指著一台「人工肝」機器說:

李蘭娟:人工肝的原理就是把病人血液引流出來,通過這樣一個泵讓他體外轉動,能把病人的血細胞和血漿分開。那血漿分開以後,把血漿當中的炎症介質、炎症因子,還有毒素清除掉,起到了一個肝臟在體外的解毒功能。

在抗擊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的過程中,項目組摸索出四大體系和兩大平台,包括病原早期快速識別技術體系、預警預測技術體系、感染和發病機制研究體系、危重症救治技術體系和疫苗研發技術平台、診斷技術快速研發平台。

四大技術體系和兩大技術平台,對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的早發現、早診斷和疫情控制起到了關鍵作用:

李蘭娟:這麼短的時間,我們就公布了三大成果,一個就是病毒變異。一個就是證明患者有細胞因子風暴導致了病人危重甚至死亡,再一個是證明活禽市場的禽傳染人,就是病人身上的病毒和活禽市場的病毒同源性達到99.4%。

同時,中國抗擊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的「中國模式」,也得到了國際上一致的高度評價,為全球提供了「中國經驗」,展現了「中國力量」

李蘭娟:避免了SARS悲劇的重演,也為全球提供了中國的經驗。

特高壓±800kV直流輸電技術

「讓煤跑路」變成「讓電跑路」

獲得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特高壓±800kV直流輸電工程」,是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送電距離最遠、技術水平最高的輸電技術。

2010年,我國自主建成世界上技術水平最先進的雲南-廣東、向家壩-上海特高壓±800kV直流輸電示範工程

電壓由±500kV提升至±800kV,電流由3000A提升至5000A及以上,「特高壓±800kV直流輸電技術」帶來的最大變化是什麼?

項目第一完成人 南方電網公司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立浧解釋:

李立浧:採用±500kV直流輸電技術,佔地比較大,損耗高,不經濟,所以發展±800kV直流輸電技術,發展大容量高效率更遠距離輸電技術,是實現我們國家能源戰略的一個迫切需求和科技創新的一個重要方向。

我國能源資源和負荷需求呈逆向分布格局,西部大型清潔能源基地與東部負荷中心相距達到1000至3000公里,傳統的輸電技術損耗極大,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舒印彪形象地解釋,特高壓±800kV直流輸電技術,使曾經「讓煤跑路」,變成「讓電跑路」

舒印彪:沒有特高壓之前,我們都是哪裡用電就在哪裡建電廠,把這個責任給了煤炭的運輸。造成了資源緊張,煤電油運緊張,既不經濟,又帶來了大量污染,東部地區環境也不堪重負。我們能不能變輸煤為輸電?這是一方面。第二個能不能把西部的新的能源,水電、風電、太陽能這些新能源,集約開發輸送到東部來解決能源平衡問題。

目前,我國在運在建特高壓直流工程14項(12項在運、2項在建),累計換流容量2.2億千瓦、線路長度2.5萬公里,總輸電能力11060萬千瓦,輸送電量中80%以上為清潔能源,搭建了我國清潔能源運輸的主幹線、大動脈。

李立浧:每年可以減少東中部地區煤電消耗標煤1.7億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5億噸。超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成為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主要的輸電通道。

這條連接我國東西部的「電力動脈」本領有多大?

特高壓輸電技術是世界上電壓最高、經濟輸電距離最遠的直流輸電技術,然而項目的研發並非一帆風順——直流電壓提高後,外絕緣、過電壓和絕緣配合、電磁環境、裝備研製、系統安全穩定控制等都是世界級難題,難度極大。外國沒有的東西,我們中國能不能搞?敢不敢搞?

舒印彪:如果說我們一查文獻,一看上項目,說外國人沒搞出來,中國人搞不了,這個心理障礙必須克服。特高壓外國人確實沒有人搞,中國人的科技人員能夠突破前人沒有突破的技術水平,也能夠做出西方世界級企業沒有做出來的東西,使我們在特高壓技術上或者在電工技術上能夠取得領先的地位。

2017年12月,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為巴西美麗山水電站高壓直流送出成功架起橋樑,成為自「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以來,我國在國外取得成功的、最有影響力的工程之一。

舒印彪:帶動我國特高壓產業全產業走出去,我們現在是海外資產600億美元,對外出口80多個國家和地區。你沒有這張名片,你沒有特高壓給帶來的大家對你的認可,沒有這個標準的這個保障和引領,也是很難的。

此外,基於特高壓直流工程,我國主導編製並發布相關國際標準6項,建立了世界上首個特高壓直流全套技術標準體系。我國在國際電工標準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極大提升。

李立浧: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是國際上公認的我國領先世界的技術,是能源電力領域的重大創新,是世界電力工業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實現了中國創造和中國引領。項目社會經濟效益特別顯著。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說,這一項目正是體現了今年獲獎項目的一大鮮明特點——服務國家戰略,彰顯中國力量: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實現了中國創造和中國引領,對於加快我國能源轉型升級,促進「一帶一路」建設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

獲獎項目既有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的重大項目,也有致力於改善民生的科技創新。

華北克拉通破壞機制的發現和論證,破解了困擾地球科學家近百年難題

煤制油品/烯烴大型現代煤化工成套技術的開發和應用,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掌握煤制油品/烯烴大型現代煤化工工業技術的國家

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被探明,讓水稻的產量和品質之間的矛盾不再難以調和

還有為公眾所熟知的蛟龍號、石墨烯等項目也都出現在獲獎名單之中。

有關負責人:基礎研究重大成果持續的產出,徹底改變了一等獎連續空缺的局面。國防科技自主創新再攀高峰,國防建設和國家安全領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的關鍵技術突破。助推人民生產生活改善和產業的轉型升級,中西部地區呈現出新的亮點。

此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凸顯,今年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中,企業參與完成的佔81.6%,為近五年來最高。

有關負責人:說明企業在原始創新活動中的參與度大幅提升。同時企業以重大項目為依託,技術創新主導作用進一步增強。

破解燃煤污染問題

讓煤像天然氣一樣乾淨

獲得此次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燃煤機組超低排放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為破解燃煤污染問題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這個項目正是在浙江大學和浙江省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等單位長期的產學研用合作下取得的突破。

截至2017年6月,浙能集團旗下燃煤機組全面實現超低排放

項目完成人、浙江大學教授高翔:所以說我們只有把煤炭做得更乾淨,才能從根本上保障我們的能源安全,解決我們PM2.5的污染問題。我們的目標達到天然氣的排放限值,就是煤能不能做得像天然氣一樣的乾淨。

高翔和他的團隊經過長期的技術攻關,在氮氧化物、顆粒物、二氧化硫等多污染物高效脫除和協同控制技術研究方面取得突破,首次實現了複雜煤質和複雜工況下的煙氣多污染物超低排放。

高翔:我們這個是高效協同脫除污染物的超低排放系統,而且是智能化的超低排放系統,通過我們的這個系統來實現我們的高效率、高可靠、高適應和低成本。

從催化劑的研發、到解決細顆粒物脫除效率低的問題,研究過程中,團隊攻克了一系列難關,成果迅速輻射全國,推動了全球最大的清潔高效煤電體系的建設。

高翔:這個系統再加上這些關鍵技術的解決,我們率先成功把超低排放系統用在了國內首個電站鍋爐的超低排放,就是嘉興電廠,它優於世界最嚴的排放標準限值。我們把這個技術推廣給大家,來解決我們的能源問題,特別是解決我們的灰霾問題。

首個燃煤機組超低排放示範工程——嘉興嘉華電廠

站在實驗平台上,高翔興奮地說,解決燃煤機組的污染只是第一步,多污染物高效脫除的技術未來有著更大的前景。

高翔:不光火電,包括鋼鐵建材化工有色冶金工業鍋爐,都需要超低排放技術,我們最終的目標就是通過我們的技術來解決中國的固定源的污染問題。

據介紹,2017年進一步拓寬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專家推薦的渠道,同時,學術組織的推薦作用也得到了了充分發揮。雖然推薦渠道增加了,但是獎項總數進一步減少。而且在這次堪稱「史上最嚴」的評獎過程中,對完成人報獎間隔年限和論文規範使用出台了更嚴格的規定,來引導科技人員潛心研究,加強科研成果的沉澱積累和實踐檢驗。

有關負責人:一是規定2015年和2016年三大獎獲獎項目的全部完成人不能作為2017年三大獎推薦項目的完成,遏制了部分完成人搭車報獎,拼湊報獎的現象。二是規定國家自然科學獎提交評審的論文專著數量,由原來的不超過20篇減少為不超過8篇,力求營造求實創新重質量輕數量的風尚。

此外,在評審活動當中,所有的節點都遵循有章可循,有據可依,按章辦事的原則,從制度層面,最大程度杜絕人為操作的可能性。

除了堅持評審駐地實行半封閉管理,相關人員手機集中封存,計算機操作記錄有痕,評審全過程錄音錄像存檔等常規措施外,進一步在紀律建設上下功夫。

今年評審期間,除監督委員會現場履行監督職責外,駐科技部紀檢組組長親自帶隊到評審會現場檢查指導工作,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工作辦公室也連續兩年到會視察,都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記者:潘毅、劉會民

新媒體:王茜、武司宇

綜合:新華網、人民日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之聲 的精彩文章:

這十個人曾改變中國,震驚世界…2017年,他們永遠地離開了

TAG:中國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