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張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激發民間藝術活力重現傳統文化魅力

張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漸入佳境

年關將近,在民樂縣首個非物質文化遺產河西寶卷傳習所——民聯鎮太和村裡,一場「鄉野之音·祥唱太和」的《河西寶卷》「盛典」紅火上演。來自張掖市六縣區和武威、金昌、嘉峪關市的數名省、市級寶卷傳承人齊聚一堂,進行寶卷念唱展演。與此同時,省內外的專家學者圍繞寶卷故事的傳承創新和振興發展進行研討交流。作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河西寶卷》——這種流傳近千年的民間說唱藝術,正在一次次保護與傳承中走出深閨,讓更多人領略到傳統文化的巨大魅力。

服飾是一個民族瑰麗文化的「代表作」。在裕固族姑娘楊海燕的記憶里,最美的場景莫過於童年時每逢盛大節日,牧民們穿著艷麗獨特的裕固族服飾,在草原上歡歌起舞的樣子。「是情懷,也是責任。」如今,已經用九年時間保護傳承裕固族服飾文化的楊海燕,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裕固族服飾傳承人,開發生產出3大系列150個種類的具有濃郁民族風情的裕固族服飾工藝品。而在張掖大地,一大批傳承人也同楊海燕一樣,秉承著文化傳承的理念,帶著情懷與責任,努力「喚醒」最美的民族記憶……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地區和民族傳統文化的珍貴記憶,展示了源遠流長的獨特生產生活風俗,彰顯著特色鮮明的民族文脈。河西走廊是東西經濟文化交匯之地,文化遺產十分豐富。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的見證和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近年來,作為古絲綢之路重鎮的張掖,搶抓「一帶一路」歷史機遇,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開展非遺資源普查,強化傳承人員培育,積極推動非遺產品市場化運作,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成效顯著,一個文化傳承的精神家園正在逐步形成。據了解,通過挖掘整理和積極申報,全市現有河西寶卷、裕固族婚俗、裕固族民歌、裕固族服飾4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省級34項,市級100項。

自2006年以來,我市組織人員深入農村牧區,走訪民間社團,挖掘瀕臨滅絕的傳統文學、傳統音樂、傳統美術、傳統舞蹈等民間技能技藝,尋找掌握傳統技藝的傳承人員,並整理成書籍文獻和視頻資料。在傳統節日和重大節慶活動,組織傳承人通過作品展覽、現場演示、節目表演等方式,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出深閨、搬上舞台。充分利用旅遊業井噴式發展優勢,創作編排了《裕固族姑娘就是我》《仙姑傳奇》《皮影戲》等30多個非遺劇目,扶持甘州小調、樂善忠義班、大鴨劇社等20多個民間社團成立演藝公司,通過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方式,有效解決民間社團演出資金短缺難題,實現非遺項目保護傳承和經濟創收「雙盈利」。

與此同時,我市不斷加大非遺資金投入力度,通過給傳承人發補助、建立場所、搭建平台和積極申報國家和省級傳承人等方式,進一步激發傳承人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積極性。目前已建成高標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場館2個、傳習所24個,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4名、省級45名、市級199名,每年爭取專項保護資金和補助經費200多萬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甘肅網 的精彩文章:

蘭州城關區金城路150平米違法建設被強拆

TAG:每日甘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