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道咸同光四朝詩史一斑錄》編纂源流考述

《道咸同光四朝詩史一斑錄》編纂源流考述

歡迎掃描本文紙刊二維碼。

清人選清詩是清代詩學研究中的重要課題,常熟孫雄所著《道咸同光四朝詩史》即是一部於清末問世的本朝詩歌選本。而在此之前,孫雄編纂了規模更為宏大的《道咸同光四朝詩史一斑錄》。《道咸同光四朝詩史一斑錄》所涉名家及詩作頗豐,這既得益於孫雄豐富家藏、好友的幫助,也與他在報刊登載征詩啟示之舉有關。孫雄在《道咸同光四朝詩史一斑錄》中拋棄了雕版、鉛印、石印等久已成熟的印刷方法,使用了在當時尚未普及的「鋼筆版」印製工藝,極大地提高了刊印速度且節約了成本。此種方式,也十分符合孫雄在編纂《道咸同光四朝詩史一斑錄》中所提出的「信手捏取」「未為定本」等指導思想。

一、「詩史閣」中著書四載——《一斑錄》的問世

早在光緒三十三年(1907)暑假過後,孫雄便著手準備《一斑錄》的編纂事宜。孫雄編纂詩集的意願,此時已「於胸中者十年」,可謂醞釀長久。光緒三十四年(1908)五月,孫雄以油印本形式發行了《一斑錄·初編》。孫雄此時正在北洋學堂作監督,他是在課餘之時編輯該選本。該書一經問世,旋即引起極大轟動。吳士鑒、趙椿年對該書的編纂抱有很大希望,力薦該書。在得到前輩諸多名家指點後,孫雄編纂詩集的興緻愈發積極,至宣統三年(1911)年元月,《一斑錄》已經出版至第十七編。與此同時,宣統二年(1910)十二月,以《一斑錄》為基礎的《四朝詩史》問世。孫雄雖言「十八九等編亦已寫印」,但筆者並未見十八編之後的實物。再加上在宣統二年(1910),孫雄開始重新雕版印製《四朝詩史》,故筆者認為《一斑錄》極有可能只出版至第十七編。隨著清王朝的結束,後續若干編並未刊印。《一斑錄》頗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其征詩方式及刊印方法,這兩點直接影響到《一斑錄》及此後《四朝詩史》的成書。

二、多樣化的詩歌素材來源方式

從《一斑錄·初編》開始,孫雄便竭儘力氣地遍尋近人詩作,其渠道主要有三種:一是依靠自家藏書,二是有賴好友的四處尋覓,三是在報刊雜誌刊載征詩啟示。

孫雄憑一人之力完成《一斑錄》的編印工作,這首先離不開「眉韻樓」里豐富的藏書。清代常熟地區的藏書文化綿延不斷,孫雄是孫原湘裔孫,宿有家學,故其亦鍾情於藏書。孫雄不僅家藏豐富,且得益於其聲名遠播,許多慕名之人均延請他為自己的詩文集作序題籤,這再次開闊了孫雄的選詩視野。豐富的家藏加以親自寓目的大量詩集,是孫雄編纂《一斑錄》的重要詩歌素材來源。

孫雄不僅坐擁「眉韻樓」內豐富藏書,他還主動出擊,通過諸好友尋覓佳作。孫雄在清末的京師交往範圍極廣,許多文人墨客均向其郵寄佳作,在這其中,同鄉好友徐兆瑋最為功不可沒。徐兆瑋一生著作多達百餘種,且十分注意對鄉邦文獻的搜集,其梨棗今多藏於常熟圖書館。他與孫雄交往甚深,孫雄經濟拮据時徐兆瑋常出手相助,《一斑錄》及《四朝詩史》的編纂與出版即曾得其幫助。

值得注意的是,孫雄還在《國學萃編》、《北洋官報》等刊物發表征詩啟事。隨著近代報刊傳媒的發展,文人征詩方式逐漸多樣化。通過刊登征詩啟示,孫雄得到了為數不少的佳作。孫雄於清末常參與文人的結社活動,他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加入著裙吟社和漫社,隨即又參與到沈宗畸領銜的《國學萃編》的編輯工作,他於《國學萃編》刊登征詩啟示之舉顯然得益於此。光緒二十七年(1901),《北洋官報》在天津成立,該報很快成為清末最有影響力的地方官報之一。孫雄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被袁世凱任命為北洋學生監督,他此後長期在北洋政府內任職,這為他在《北洋官報》刊載征詩信息提供了極大便利。

三、「鋼筆版」的刊印方法

面對紛至沓來的佳作什篇,以何種方式印製《一斑錄》成為擺在孫雄面前的棘手問題。清末廣為使用的書籍刊印方法有雕版、石印、鉛印等。「雕版」長期以來是中國古籍出版印行的主要方法,然雕鑿之工頗為費力,且製版周期甚長。「石印」以石面制板,且需要特質的藥水和墨水,對印刷工藝有較高要求。「鉛印」的印刷速度雖快,然它有賴於鑄造活字,其成本與難度絲毫不亞於雕版。孫雄在編纂《一斑錄》時,他心中實際上就已有印製《四朝詩史》的長遠計劃,儘管當時《四朝詩史》的名字尚未確定。所以孫雄並沒有要求《一斑錄》的刊印「一步到位」,《一斑錄》甚至有「稿本」的性質。與雕版、石印、鉛印之法相比,「鋼筆版」的最大優勢就是便捷、省時。且與雕版、鉛印等需要繁瑣的制字過程相比,「鋼筆版」僅憑作家一人之功即可完成。

不置可否,「鋼筆版」中錯誤較多且印量較小,故在宣統二年(1910),孫雄便奏請時任直隸總督陳夔龍重新刊印《一斑錄》。得到陳夔龍批准。不久,在《一斑錄》基礎上的《四朝詩史》於當年十二月問世。《一斑錄》持續數年的編纂,為《四朝詩史》的順利問世提供了重要基礎。儘管孫雄論詩遭到了費行簡、錢仲聯等人的批評,但他長期以來地持之以恆地編纂詩選,為我們保留了晚清許多重要的詩歌史料。虞山地區長久以來保持的詩學傳統,也在他的著作中得以延續。

(原載《北京社會科學》2017年第12期,有刪減。作者單位: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社會科學 的精彩文章:

TAG:北京社會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