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瑞雪兆豐年:古代雪神文化與物候意義

瑞雪兆豐年:古代雪神文化與物候意義

文/止水

近日,各地迎來2018年以來的首場降雪,人們在朋友圈中曬雪的同時,也常會借用「瑞雪兆豐年」這句農諺,寄予對新年的美好願望。

武當山雪景(資料圖)

本文結合對「雪」的解字,雪神文化、二十四節氣及中國古代農事物候,簡單對農諺背後所代表的文化意義加以探究,供讀者參考。

「雪」的本義

此外還有「玉塵」之說:白居易《酬皇甫十早春對雪見贈》詩:「漠漠復雰雰,東風散玉塵。」玉塵,想必諸位並不陌生,本指古代傳說中仙家的食物。

淵鑒類函·道部·仙二》引劉向《列仙傳》中載:「一叟曰:『君輸我瀛洲玉塵九斛,阿母療髓凝酒四鍾。』」可見,雪在古人心目中確有特殊地位。

雪神是誰?

在中國傳說中,雪神的說法有多種。一說為姑射。《莊子·逍遙遊》中有:「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

明杜雲構《袁節寰晉大司馬奉命乘傳錦還序》:「(袁可立)營菟裘里門外,置身壺嶠,煙鬟蠟人,望之以為藐姑射氷雪人也。

冰清之美(資料圖)

其二,是「青女」。《淮南子·天文訓》:「至秋三月……青女乃出,以降。」而古代文人筆下也常有青女記錄,如南朝梁蕭統《銅博山香爐賦》中有載:「於時青女司寒,紅光翳景。」

唐杜甫《秋野》詩之四:「飛霜任青女,賜被隔南宮。

李商隱《霜月》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月中霜里斗嬋娟(資料圖)

比較這兩種說法可以看出,人們在對雪景所呈現出的美感,都會以女仙的冰清之美加以寄託。同時在日常生活里,在形容女子之美時,也會有用上「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日,飄飄兮如流風之回雪」等帶有「雪」的妙語進行表達。

瑞雪兆豐年

二十四節氣之中,有兩個節氣中含有雪字:「小雪」與「大雪」。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0個,通常在公曆11月22或23日。

古籍《群芳譜》中說:「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大雪在小雪之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大雪,十一月節,至此而雪盛也。」這一小一大,相擁而至,正表明天氣已開始變寒冷,雪是最明顯的標誌。

小雪(資料圖)

雪神文化源於何處?

我們從中國歷代氣象變遷中關於求雪的記錄中也許可以找到一些線索。竺可楨先生曾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引述胡厚宣的一段資料中寫到:

竺可楨先生(資料圖)

「在20多年前胡厚宣曾研究過這些甲骨文,發現了下列事實:在殷代時期,中國人雖然使用陰曆,但已知道加上一個閏月(稱為第十三個月)來保持正確的季節;因而一年的第一個月是現在的陽曆的一月或二月的上半月。在殷墟發現十萬多件甲骨,其中有數千件是與求雨或求雪有關的。在能確定日期的甲骨中,有137件是求雨雪的,有14件是記載降雨的。

這些記載分散於全年,但最頻繁的是在一年的非常需要雨雪的前五個月。在這段時間內降雪很少見。當時安陽人種稻,在第二個月或第三個月,即陽曆三月份開始下種;比現在安陽下種要到四月中,大約早一個月。」

瑞雪兆豐年(資料圖)

可見,早在殷朝時期,人們就為農事順利而求雨雪。現今農諺的「瑞雪兆豐年」,也正是為了「保暖土壤,殺除蟲害,積水利田」。

我國古代是農業大國,勞動人民在生產過程中,通過對動植物生長規律及生活習性進行長期的觀測,及當時所反映的氣候特徵,逐漸形成我們熟知的「物候」。

竺可楨文章也舉例說明關於古代如何判定春分的方式:「在山東省近海地方的郯國人民,每年觀測家燕的最初來到以測定春分的到來。

家燕(資料圖)

左傳》提到郯國國君到魯國時對魯昭公說,他的祖先少皞在夏、殷時代,以鳥類的名稱給官員定名,稱玄鳥為「分」點之主,以示尊重家燕。(《左傳》昭公十七年「秋,郯子來朝,公與之宴。昭子問焉,曰:『少皞氏鳥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鳳鳥氏,歷正也;玄鳥氏,司分者也。』」)

總結以上,雪神文化正是以古代勞動人民農業生產過程中對雪的「保暖土壤,殺除蟲害,積水利田」的需求為源頭,藉助人們的藝術聯想形成了一種對美感的追求而形成的文化體系。

筆者截稿時,各地依然是銀裝素裹。在此,祝各位福瑞安康。

(編輯:景卿)

歡迎關注全真龍門派祖庭北京白雲觀官方微信

歡迎關注爻乂爻微信號,

一個嚴肅而不失趣味性的道教神學研究者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三教共融尊聖帝:巍巍宏大南嶽廟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