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千年過去了,這裡是唯一採用最原始手工曬鹽方式的地方!

千年過去了,這裡是唯一採用最原始手工曬鹽方式的地方!

1

1300多年的曬鹽歷史

關於古鹽井的傳說,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而有史料的記載,也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千年過去了,這裡的人們還保持著最傳統的手工曬鹽方式,也是唯一採用最原始手工曬鹽方式的地方

鹽井鹽田,位於西藏東南部與滇北高原毗連處的昌都芒康縣鹽井古鹽田,據史料記載,早在唐朝時期這裡就開始曬鹽。目前該處有鹽田3000多塊,從事鹽業生產的居民有320多戶。

擦洛卡

「鹽井」之名是由產鹽所得,藏語為「擦卡洛」,「擦」是鹽的意思,「擦卡洛」就是生產鹽的地方。獨一無二的原始曬鹽方式和當地特殊的自然環境形成了自然和人文融為一體的世界奇觀。

鹽井是一個充滿神奇、靈性的凈土

境內雪山林立、 江河縱橫、原始森林鬱鬱蔥蔥

古老的茶馬古道從這裡 進入西藏,鍋莊舞和弦子舞是這條古道上的絕妙神韻

在瀾滄江東西兩岸的沙灘和懸崖陡坡上 層層搭建鹽田,凝聚了世世代代藏族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他們創造了文明,也創造了美

他們在江畔開山鑿井,取出岩層深處含鹽的滷水倒入鹽田,經陽光蒸曬、風乾,結晶成鹽

瀾滄江兩岸滷水資源豐富,鹽田分布在瀾滄江兩岸,以瀾滄江為界,江東出產白鹽而江西的加達村則出產紅鹽

紅鹽有個美麗的名字「桃花鹽」,因其與三月桃花盛開的顏色相近而得名。紅鹽具有良好的保健養生療效,是當地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

因為沒有平地,塊塊鹽田都是像修棧道一樣,用木頭搭起來,也像一層層的梯田,他們把表面抹平,水是不能滲漏的,取出岩層深處含鹽的滷水倒入鹽田,經陽光蒸曬、風乾,結晶成鹽。

生活

2018的藏地

製鹽的工作一般都是由女人們來完成的

在那一張張臉上總是能找到最質樸、最燦爛的笑容

平整的鹽田像鏡子一樣,映著他們的笑容,有種神秘的美感

MORE

紅白兩岸

儘管同取一江之水,兩岸的鹽田卻涇渭分明地出現紅、白兩色

西岸的加達村鹽田是紅色,東岸上下鹽井村的鹽田卻白色,並因此被稱為紅鹽井和白鹽井

這種看似神秘的現象源於瀾滄江兩岸土質的不同加達使有紅土鋪鹽田,而上下鹽井卻用細沙或白土鋪田

1

美麗的鹽田

陽光從山谷灑落,站在高處看下去,鹽田就像一塊塊的平面鏡子,上面繪著陽光的金色,天空的藍色,有漂浮的白雲,還有山川的巍峨,每個時刻,每個回眸它都是最為夢幻的存在!

千百年來

不管外界如何變幻流轉

這裡的人們

始終只遵循著一種古老單一的營生

——曬鹽

這裡是「陽光與風的作品」

鹽井在歷史上,是吐蕃通往南詔的要道,也是滇茶運往西藏的必經之路。可就是在這樣一個堪稱世外桃源的地方,居然還有座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

西藏和平解放前,地方政府嚴格限制其它宗教進入西藏地區,一位法國傳教士在1855年卻通過與當地政府的交易,機智地換來了修建教堂所需的地皮與水源,並興建了這幢天主教堂。1855至1959年間,先後有17名不同身份的外國傳教士來到這裡傳教。

這裡的居住人群主要是納西族和藏族,所以,納西族東巴教和藏傳佛教,以及天主教文化,和諧地共存在這個橫斷山脈深處的小村裡

一戶人家,可能媽媽信藏傳佛教,爸爸信天主教,孩子又改信了其他教

總之,若是青年男女戀愛,信仰有所不同,家人是不會幹涉的,耶穌和釋迦牟尼像可以共處一室,多少年來,各教派之間從未發生過矛盾和衝突。

教堂所在的上鹽井村,村民不到一千個,是這座教堂主要的信仰人群。天主像前,敬獻的是潔白的哈達,所使用的《聖經》,當然也是全世界唯一的一套藏文版《聖經》。

2009年,千年古鹽田被列為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其井鹽曬鹽技藝被列入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作為一部活的傳統井鹽生產歷史,在當今世界各地極為罕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