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對聯書法為啥越來越沒個性?一些以丑為美的極品書法總是登堂入室

對聯書法為啥越來越沒個性?一些以丑為美的極品書法總是登堂入室

貼春聯是大多數人家的春節選項之一。春聯有很多講究,對法、張貼等都有規矩。但總體來說,無非內容與形式兩個方面。形式的主要成分是書法。在過去,春聯書法能彰顯門第品味,即使窮人家也會請擅書者代擬、代書。

而現在,春聯大多為印刷品,在其中不難發現一些以丑為美、不知丑為何物的極品。

古人有將書法分為逸品、神品、妙品、能品、佳品等品類的方法,但在很多人看來,依然會有初次面對中式烹飪分量時的茫然,「少許」、「酌量」等等,對沒有實操經驗的人說了等於沒說。

書法品鑒在當下於一般人確是個難題,原因之一是中國書法傳統失卻生活土壤已數十年(請注意,是生活土壤,而非生存土壤)。中國書法由過去的實用價值、藝術價值兼具,到現在徒剩藝術價值,這是一個重大的變化。嚴格地說,書法藝術的欣賞者不是培養出來的,而是涵養造就的,也就是環境使然。這種養成在古代當然不成問題,可現在不同了,「書法」只是藝術品而非必需品。拿毛筆寫字對國人是越來越陌生了,沒有了書寫的日常熏陶,成為合格「欣賞者」的通路自然曲折。而當懂得欣賞的人愈來愈少時,這藝術便曲高和寡了。有一天被搶救和保護也未可知。

舉個例子,時人評價書法,少有從藝術價值、藝術特色分析的,脫口而出的往往是書者擔任什麼職務,多麼大的名氣,市場交易的價格,或被某某重要機構、個人收藏等等。誠然,上述條件亦可作為評價一件作品水準的參照,但不是最重要的。臧否作品應著眼大至風格、面貌,小至章法、用筆,著眼書法創作的一般規律,一句話,著眼於作品本身。鑒於書法作品對客體——欣賞者,有一定的要求,即:欣賞者的視域和素養決定了欣賞水準。現今觀者面對書法作品「豬鼻子插大蔥」、「驢唇不對馬嘴」的情形比比皆是也就不足為奇了。

培養懂得書法的欣賞者,在過去很多年不被重視的原因一方面這的確是一件費時、耗力的事,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受傳播條件的制約。如今新媒體異軍突起,狂飆突進。有志於書法藝術傳播的書家和業者,應高度重視新媒體的運用,將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視作書法傳播煥發活力的一次重大機遇。

現今書法傳承主要依靠兩類人:書寫者與欣賞者。而在毛筆時代是無此分野的:會寫、擅寫的自然懂得欣賞,懂得欣賞的也多半會寫、擅寫。一筆好字對古代文人不過是基本要求。如今,與其說「一筆好字讓電腦給廢了」,還不如說一筆好字被時代拋在腦後了。從普及和傳承的角度看,培養欣賞者與培養書寫者是同樣重要的,某種程度上培養欣賞者甚至更重要。因為欣賞者有可能成為未來的「傳播者」與「練習者」。

眾所周知,沒有傳播,書法藝術不可能綿延至今。而在書法實用價值日漸式微的今天,沒有傳播,或者說沒有優質傳播,書法傳承則將舉步維艱。

曾經紅火過的「電視書法」,今日視之,恍若傳奇。那是一次視覺技術和視覺藝術的完美牽手!基於當年電視之影響力,不知有多少年輕人從那時開始與翰墨結緣,「電視」成為普及書法藝術一時之「功臣」。

而目前的書法傳播現狀是:業內人士在傳播對象上更注重書寫者(即所謂「同道」),而忽略欣賞者,書法漸成「圈子裡的遊戲」;在傳播手段上依然主要依賴於報紙、雜誌等傳統紙媒。即使有少量新媒體的運用,也都還未成氣候。這對於「書法人口」的形成極為不利。現今這種狀況如何讓不特定人群,尤其是年輕人通過某種新穎、便捷渠道,感知書法美,認同書法美,進而漸入書法門徑呢?

新媒體所具有的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多媒體與超文本,個性化與社群化,皆可成為書法傳播的有利條件。因為它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 就終端而言,方便到一部手機就可以完成一切。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書法傳播,抓住了新媒體即抓住了年輕人,抓住了年輕人即抓住了可能懂得欣賞書法的人。反之,則中國傳統書法將難與時進,香火不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品評 的精彩文章:

欣賞啟功先生書法,是藝術享受,法度嚴謹,給人高雅的視覺衝擊

TAG:書畫品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