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能理解為什麼那麼多人看不懂《妖貓傳》

我能理解為什麼那麼多人看不懂《妖貓傳》

人民群眾的娛樂活動是豐富多彩的。於是上周我去看了《妖貓傳》,我媽去看了《尋夢環遊記》。

看完《妖貓傳》我在朋友圈裡發:「陳凱歌太執著於極致的美了。《妖貓傳》裡面,有惡的東西,卻沒有丑的東西,不唯美的世界才是真實,但這只是電影啊。」

五分鐘後我媽回復:「不好看還花錢看,《尋夢環遊記》好看。」

然後我:

於是私信我媽:「媽,我的意思是《妖貓傳》還挺好的。」

我媽:「哦,我以為你是說只有美沒意思呢,《妖貓傳》我也看了,講的啥玩意?」

我媽:「《尋夢環遊記》有點意思,你應該看看。」

……

《尋夢環遊記》是個好片子,但是我想我認為的好和我媽認為的好一定不是一個好。

我媽對於這種浪子回頭金不換,叛逆少年全完蛋,家人不會害你的,be a family型劇情慾罷不能,但凡出現一定愛上。

但是對於花里胡哨、飛天遁地的情節和畫面通通無感。

這很正常,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欣賞目光的權利。

正是因為了解這種權利,我能理解為什麼那麼多人看不懂《妖貓傳》。

因為《妖貓傳》里展現的,是一種極致的、無用的美。

我們中的很多人,是不能理解「無用的美到底有什麼用」這件事的。

美的東西,其實人人都會欣賞和享受,但不是人人都能忍受無用的美,這種美存在於世間,是無意義的,是無用途的,是空。

就像波特萊爾說的:「為了藝術而藝術,為了美而美。」沒有含義,美是美本身。

所有人類的藝術形式,不管是繪畫、詩歌、雕塑,其本質都是一種表達容器,容器裡面裝的是人的認知和述求,藉助藝術這一純粹形式,完成自我的主體性建構。

然而康德與席勒對於德國古典美學的表述,卻像是對這一觀點的反向修正,推崇「極致的形式,空洞的內涵」,認為藝術(即形式本身)即有靈魂,主觀的表述越少(即靈魂越少),藝術就越純粹,美就越美。

《妖貓傳》裡面,這個美的符號就是楊玉環。

玄宗眼裡,她是權利最美麗的那層表皮;阿倍仲麻呂眼裡,她是榮耀的大唐本身;白龍眼裡,她是世間最後的善良和美好;群臣眼裡,她是霍亂的根源和象徵。因為沒有靈魂,因為是空,所以是絕好的繆斯,每個人可以向她傾倒自己的靈魂和自己的映射。

她是一個人,一個美人,但沒有人將她看做人。

除了李白。

李白明確告訴她:「我的詩,寫的不是你。」李白的寫的詩和美人,是純粹藝術化的,是存在於想像中的,這個美人不能真。

美人一真,反而假了,有了人間的代言,不再是純粹的藝術了。

所以李白的境界才是最高的。

所以貴妃才會對李白說:「大唐有你,才真的了不起。」

然而我能想像這部電影,這些討論,甚至我寫下的這些文字,在很多人的眼裡會化作一句「這有什麼用。」

討論美,美的形式,美的內涵,有什麼用?

沒有用,所以他們也沒有錯。

有一部分人仰望星空,總也要有另一部分人腳踏實地。

因為美不能當飯吃,藝術也不能。

人卻不能不吃飯,再偉大的人、再渺小的人,也不能不吃飯。

但是人類可不可以沒有美,沒有藝術,沒有思想?

我只說我認為的結論:不可以。

如果人類只追求有用,追求食能果腹,為何又會有人發出穿越千年的嘆息: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

若沒有藝術的星光,人類前行的道路,將永遠的,淹沒在一片粘稠的黑暗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投唄 的精彩文章:

TAG:投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