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重大科技:嫦娥四號探月球背面 北斗全球組網
「慧眼」衛星遨遊太空,C919大型客機飛上藍天,量子計算機研製成功,首艘國產航母下水,「海翼」號深海滑翔機完成深海觀測,首次海域可燃冰試采成功,「復興號」賓士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剛剛過去的2017年,科技創新捷報頻傳,充分展示了我國的創新活力和創造偉力。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重大科技創新取得新進展,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上水平。2018年,廣大科研人員將會創造出什麼樣的驚喜?哪些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值得期待?
探月工程——
首次探測 月球背面
記者 馮 華
2018年,中國探月工程將實現新突破。嫦娥四號任務將於今年實施兩次發射任務,實現國際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並巡視勘察,譜寫月球探測歷史新篇章。
國防科工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劉繼忠介紹,嫦娥四號今年的發射任務將分別於5月和12月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實施。計劃5月發射中繼星,首次在地月朗格朗日L2點放置衛星,實現月球背面與地面站之間的測控通信;12月發射著陸器和巡視器,在中繼測控支持下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開展就位和巡視探測,科學探測數據再通過中繼星轉發至地面接收站,開展相關科學研究。
月球背面始終背對地球,屏蔽了地球的無線電、閃電和極光等干擾信號,在月球背面獨特的電磁環境條件下,開展低頻射電觀測研究,將填補100KHz—10MHz射電天文觀測空白,有望取得行星際激波、日冕物質拋射和空間傳播機理等方面原創性成果。劉繼忠介紹,月球背面與正面的地質特徵存在很大差異,嫦娥四號對月球背面開展形貌、物質組成、月壤和月表淺層結構的就位與巡視綜合探測,將促進對月球早期演化歷史的新認知。
嫦娥四號任務肩負人類探索未知領域的重要使命,將突破一系列極具挑戰的高新技術,實現國際領先,是開展後續月球探測的序章,也將促進人類探索向更加深遠的太空邁進。
我國探月工程開始於2004年,計劃在2020年前按「繞、落、回」的發展思路分三期組織實施,實現探月工程既定目標。
北斗衛星——
密集發射 全球組網
記者 余建斌
「2018年底前,將發射10多顆北斗三號組網衛星,建成基本系統,覆蓋『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到2020年,將發射30多顆衛星,向全球提供服務。」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發言人冉承其介紹。
2017年11月5日,北斗三號首批兩顆全球組網衛星「一箭雙星」成功發射,比北斗二號技術更先進的北斗三號系統從此開始進入全球組網階段。到去年年底,中國北斗已開通服務五周年,完成了北斗二號系統建設並在我國及周邊地區提供服務,北斗三號系統全面建設穩步推進,目標是在全球範圍內提供服務。
「天上好用,地上用好。」北斗這五年實現了歷史性跨越,也越來越深入人心,GPS這個美國全球定位系統的名字,已經不再是衛星導航的唯一代名詞。老百姓使用的智能手機中,北斗正逐步成為標配。
中國北斗,正以嶄新姿態、更強能力、更好服務,實現著服務全球、造福人類的承諾。
TAG:飛行總動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