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與科舉,歷史中的政治
唐詩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當它與科舉碰撞的時候又會擦出哪些火花呢?王國維先生曾經說過一句話:「一代有一代之文學」,這句話就告訴我們,每一個時代具有每一個時代特定的文學標誌樣式。王國維先生在提起唐朝時期的文學的時候,只說了一句話「唐之詩」,唐代的文學體裁是詩。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提到:「唐詩何以勝我朝,唐以詩取士,故多專門學之,我朝之詩所以不及也。」唐朝將詩歌作為取士的必要手段,所以促進了詩歌的創作。
唐朝以詩歌作為取士的手段,詩歌對於中國古代的影響可謂是源遠流長。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叫《詩經》,《詩經》內容廣泛、思想也非常的深厚,距離今天也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詩歌還具有教化功能,中國一直強調用詩歌來教育人,例如《詩經》就是當時的一直宣揚教化的政治手段。在《禮記》中曾經記載孔子說過這樣的話:「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到一個國家通過觀察當地人的言談舉止行為方式,就能知道這個地方的人所受到的教化,如果這些人的特定的品質詩溫柔敦厚,他們是受到詩的影響。可見孔子也非常看重詩,他曾經對他的弟子說道:「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詩不僅可以擴大一個人的知識面,而且還可以是一個人的心智成熟,還可以有利於社會交往,提高你的言談能力。
詩歌是外交賦詩言志的提點,春秋戰國時期上層領導見面了,不可能像今天老百姓見面又是擁抱又是握手。晉文公重耳當年在流亡江湖的時候來到秦穆公的地盤,兩個人一起吃飯。在酒席上重耳就背誦了一首詩叫《河水》,背誦這首詩是告訴秦穆公,河是當時的黃河;黃河之水向東流,最後會匯入波濤洶湧的大海,您這兒就是大海,我會聽您的話的,我最後都會匯到你這裡來的。秦穆公就背誦一首《六月》,這首《六月》詩寫的是尹吉甫輔佐宣王輔佐周宣王征伐的故事。他的意思是說重耳我會幫你的忙的,我不會坐視不理的,這就是用兩首詩歌,達成了外交上的一些政治訴求,所以當時的《詩經》已經很大程度上參與了政治建設。
參與政治建設的到了唐代有了重要的表現就是作為改革措施。公元680年也就是調露二年,當時的主考官叫劉思立,這個人當主考官的時候發現當時的考生存在一個很嚴重的問題,考試的的重大弊端就是:「進士惟誦舊策,皆亡實才」考生都不去背誦官方規定的教材,他們在拿別人已經寫好的範文,在反覆的閱讀和反覆的理解,學習別人的答題經驗,實際缺乏的是自己應有的經學根底,他向朝廷提出一個建設性的異議就是進士試雜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後試策。
在考試的過程中,雖然有人對詩歌考試提出了非議,中間有兩次罷考,不允許在考詩歌,但最後在短時間內又得到了恢復。這說明詩歌在科舉考試中非常有生命了,這說明它是具有本身自己的魅力的,很受當時的人的歡迎。
TAG:歷史有點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