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層次越高的人,越早明白這一點

層次越高的人,越早明白這一點

《請回答1988》里有一場戲,讓我十分有共鳴:

女主的姐姐寶拉與父親都不善表達,平時也沒有多少溝通。

直到寶拉結婚那一天,她都不知道父親正確的鞋碼,給父親買了一雙並不合腳的皮鞋。婚禮當天,父親寧願在腳後跟塞上滿滿的紙巾也要穿著那雙鞋。

婚禮結束,他們各自讀著對方給自己的、包含著深切的感恩與抱歉的信時,感情爆發,慟哭不已。

原來父女兩個人,互相愛得很深,並互相抱歉著給予對方太少。

從小,我和父親的關係就不太好。準確的說,是我單方面討厭他。

我記得他總愛喝酒,而且每次都會喝得爛醉。在他的酒友們家裡吐的到處都是,接著我和媽媽會接到人家的電話,去把他給領回來。

我尤其嫌棄他每次喝醉酒會湊過來親我和弟弟的臉蛋。

因為他不喝酒的時候,不太會表達感情,所以幾乎不會抱我或者弟弟。

這種情況,直到前兩年才有所改善。

我長大了,明白了一些道理,所以開始試著關心他;他變老了,身體再不能經受那麼多酒精的侵蝕,所以開始控制自己喝酒的量和頻率。

不過,讓我真正打開心結的,是我結婚前一天晚上。

那天,我病得很厲害,上吐下瀉,晚上還發起了高燒。

迷迷糊糊中我覺得腳的位置放了什麼東西。踢了踢沒反應,然後我又睡著了。

那天早上醒來,我才發現,我的父親在我的床尾,蜷縮了一晚上。

我想,這就是父愛吧——沉默、壓抑而又濃烈。

我很慶幸,我明白了這一點。

在這世界上,父母和子女的關係應該是最親密的。

可是很多時候,和他們吵架卻更不容易原諒彼此,而且會放大自己的委屈。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雙方都太愛對方了,所以對彼此的愛會有更多的期待,會自以為是地覺得了解對方。

其實,每個人都不是誰肚子里的蛔蟲,有些事還是要說出來,溝通很重要。

就像《那些年我們沒談過的事情》中的茱莉亞和父親。茱莉亞曾經期待父親更多陪伴,父親則期待茱莉亞的理解。最終,二人因一個契機在一起相處幾天並敞開心扉,重新接受了彼此的愛。

事實上,父母並不能陪伴我們整個人生。他們大都只能陪伴我們:孩童時期,少年時期,中年時期。

就在這三個時期,雙方對彼此的需要也是不對等的。

1

孩童時期

童年經歷對一個人的影響至關重要。

茱莉亞的母親早逝,所以不得不在很小的時候就與父親相依為命。

但父親總是很忙。小茱莉亞每天放學都盼著能見到父親,但陪她做作業的總是父親的助理華萊士。

晚上睡覺的時候,茱莉亞總是看著吊燈的陰影發獃。

茱莉亞慢慢在長大,也漸漸習慣了經常看不到父親的日子。

孩童時期,孩子們對父母的依賴性是最大的,孩子們需要父母。

但這一時期也是父母事業的穩定階段。他們需要更多的精力投入工作。

所以陪伴好孩子,又能不耽誤工作成了他們此刻最大的壓力。

2

少年時期

少年時期是孩子趨於成熟的標記,他們漸漸開始獨立,對父母的依賴也慢慢減少。

茱莉亞戀愛了,在一次偷偷溜出去玩的時候。對方是個德國共產黨員。

當時的柏林牆還未拆,德國民眾中就有2%是間諜,整個國家人心惶惶。

但是19歲的茱莉亞完全不在乎這些,她只知道她喜歡這個因翻牆摔到她身上的男孩,並要和他在一起。

茱莉亞的父親很快知道了此事,強制把茱莉亞帶了回來。

過了不久,就傳來茱莉亞初戀男友被炸死的消息。

茱莉亞從此恨上了父親,並且很快就搬出了父親的房子,父親的錢,她一分錢也不想用。

少年時期,父母的事業漸漸得心應手,可以有精力處理與孩子們的關係。

可是孩子們長大了,他們需要更多自由,而不是接受父母的命令。

這個時期雙方最容易發生爭吵,產生隔閡。父母怕孩子學壞,孩子卻對一些事情開始好奇。

其實,此時父母可以利用「說反話」的方式來保護孩子順利度過這一時期。孩子們如果能感受到自己作為一個「獨立」人被尊重,就不會逆反得太厲害。

3

中年時期

中年時期,孩子長大成人,基本都要開始組建自己的新家庭。

茱莉亞要結婚了,不過她只是給父親寄了一張沒有地址的請柬。不久她又接到了電話,父親死了。

葬禮和她的婚禮是同一天。

起初茱莉亞一點也不難過,直到她收到一個大箱子,裡邊是一個栩栩如生的父親的機器人。

說明書里說,這是父親送她的最後一個禮物。

這個機器人有父親所有的記憶,只要打開遙控器,父親就可以再次陪伴她六天。

茱莉亞很反感與父親共度六天。

但是,總總原因,她還是和父親上路了。

一路上,父親向茱莉亞講述了他和茱莉亞母親的愛情故事,講述了自己以前的故事,講述了很多茱莉亞不曾聽過的事情。

父親還告訴茱莉亞,其實她的初戀情人並沒有死,17年前曾給茱莉亞寫過一封信。但是由於父女二人的關係,父親總也沒機會向茱莉亞說起這封信。

在父親的幫助下,茱莉亞找到了自己的初戀。只是,六天很快過去了,自稱是茱莉亞父親的機器人留下一封信回到了箱子里……

茱莉亞對父親的情感開始變得不再是恨,而是想念。

中年時期,孩子們開始組建自己的家庭。也漸漸會站在父母的角度考慮問題。

這個時候父母也老了,他們的人生進入下坡階段:身體變差,也不再有精力做事業,而且孩子們也會離開這個家,組建自己的家庭了。

如果父母與子女有隔閡,那麼這個時候,是雙方化解的最佳階段。

所以,這個階段的父母不要嘴硬,多跟孩子們說說自己的心裡話。孩子們也要擔負起家長的角色,多體諒和包容我們的父母。

之後的階段,就是多一天陪伴就賺一天的日子了。

父母陪伴孩子成長,孩子陪伴父母變老。

在這個陪伴的過程中,我們漸漸學會了愛。

所以,我們要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盡量給孩子們陪伴,在他們學著獨立的時候適當放手。

相應的,作為孩子,我們也要不斷地去與父母和解。畢竟,我們才是這世上最親的人。

不要等到有一天,一切都來不及。

參考書籍:馬克·李維《那些我們沒談過的事》

圖片:來自網路

作者:七月流火(1992~不詳),精讀讀友會會員。愛好讀書,旅行,聽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精讀 的精彩文章: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體現在這件事上

TAG:精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