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劉備傾國之力伐吳,真的是為關羽報仇嗎?

劉備傾國之力伐吳,真的是為關羽報仇嗎?

文/東方永信

公元221年七月,蜀漢昭烈帝劉備率五萬左右的兵力伐吳,號稱「傾國而動」,其實是有點虛的,但是這五萬人已經是蜀漢的主力了。劉備打出的旗號是為關羽報仇,收復荊州。很多人都勸他不要這樣做,如趙雲第一個勸他把矛盾對準曹魏,劉備不聽。

後世很多文人就附會地認為,劉備明知道傾國伐吳未必能勝,可還是要這麼做,就是為了兄弟義氣,與關羽沒能同年同月同日,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當年桃園結義,兄弟們的誓言,一定要堅守到最後。如果真這麼認為,那就太幼稚了。

關羽死於公元219年,而他伐吳是公元221年,試問劉備如果真的是為了哥們義氣,公元219年當年為何不發兵東吳,非要等著公元221年再打?對一個政治家來說,這種情感再強烈,兩年了,也應該理性了。劉備伐吳其實另有打算。

關羽失去荊州後,劉備分兵兩路北定中原的戰略徹底崩盤。諸葛亮當年在隆中對中並沒有說明白兩路軍如何出擊,如何定中原,但是看看地理位置求知道了,從荊州北上定中原是最有效的。從漢中北上、東進極為困難,諸葛亮六出祁山都歷盡艱辛。

對劉備來說,失去荊州之後的蜀漢政權,北進心有餘而力不足,但是眼前唯一可以考慮的且在自己實力範圍內的就是圖荊州。劉備之所以要伐吳,就是因為他自己的戰略判斷,根據自己的實力,拿下荊州的壓力遠遠小於北上定中原。

同時,對劉備來說,一旦拿回了荊州,自己兩路出兵,北定中原的戰略依然可以實施。然而,劉備並沒有判斷好吳國的實力與意志。對東吳來說,荊州極為重要,不僅是東吳與蜀漢、曹魏的交接點,還是重要的戰略位置。

荊州無論落入誰手裡,東吳都將面臨軍事威脅。一旦掌控了荊州,東吳的西方、西北方就會極為安全。所以說,面對劉備的虎狼之師,孫權求和不成,只能戰,他沒有退路。這是關乎東吳存亡的事情,他肯定會與劉備拼個你死我活。

劉備沒有預料到東吳竟然有這麼大的意志,同時對地理環境、氣候水溫、山川風貌等,都沒有完全掌控好。同時,屯兵的方式,作戰的形式等方面,劉備又犯了忌諱。再者,關羽已死,張飛新亡,趙雲又斷後。劉備身邊已經沒有決勝千里的人了。

陸遜火燒連營,挫敗了劉備的主力,也挫傷了蜀漢新政權的元氣。劉備死後,諸葛亮用五年時間才將國家恢復了元氣。所謂的為關羽報仇,倒不如說是劉備一貫的冒進性格使然。這次失敗的邏輯起點其實是劉備匆忙吞併劉璋,造成荊州守衛不足的必然結果。

如果劉備穩住劉璋,拿下漢中,然後以荊州、益州、漢中之力圖中原,三國的形勢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了。說到底,劉備有雄才而無大略,最終軍敗身死,為天下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怪譚 的精彩文章:

TAG:文史怪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