礪刃有聲故事會:中國成語故事之三十六:負隅頑抗
操舊業馮婦搏虎,再權衡孟子舍齊
今天講的成語是「負隅(yú)頑抗」,我把故事總結成了兩句話,「操舊業馮婦搏虎,再權衡孟子舍齊。」
故事發生在戰國時期,有一年,齊國發生大饑荒,甚至許多人被餓死。孟子的弟子陳臻(zhēn)聽到這個消息,急忙來找老師,心情沉重地說:「老師,您聽說齊國鬧饑荒了嗎?人人都以為您會去再次勸說齊王,請他打開棠邑(yì)的糧倉救濟百姓。我看,您不能再這樣做了吧?」
「唉!」孟子長嘆一聲,「再這樣做,我就要成為馮婦了。」
看到弟子有些疑惑,孟子就向陳臻講述了馮婦的故事。春秋時期,晉國有個獵人名叫馮婦,是遠近聞名的打虎能手。但是不知道什麼原因,後來不幹這行了。他立志要發奮讀書,成為一名善士,也就是行善有德之人,並發誓說,「今後死也不再和這些野獸打交道了。」
有一天,他外出經過一片荒野,看見一群人正在追捕一隻大老虎。老虎跑到一座山下,背靠大山的角落,在與人們搏鬥,沒有人敢接近它。(原文是:「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yīnɡ)。」)打虎的人看見馮婦來了,就十分熱情地前去迎接,希望他來幫忙。馮婦看到這樣的情景,覺得不出手相助的話,眾人可能會有生命危險,於是就捲起衣袖參加到打虎的隊伍中來。結果,馮婦的勇猛絲毫不減當年,經過一場激烈搏鬥,老虎終於被馮婦打死了。在場的眾人都很高興,稱讚他是為民除害的大英雄。但這件事傳到了讀書人耳朵里,他們卻譏笑馮婦不遵守自己的誓言,居然又重操舊業去打老虎。
孟子講這個寓言,是說馮婦只是表面的改變,並沒有真正地從內心改掉打虎的行為,自己不準備去「再作馮婦」啦!
但是,我們從孟子這段話的語氣里可以感覺到,他並不是完全否定馮婦的作為,因為馮婦打虎後得到了眾人的擁護,而只是讀書人在譏笑他。難道孟子竟會因為怕人譏笑而不再去勸齊王開倉救民嗎?其實,孟子心中十分清楚,之前齊國遭遇饑荒,孟子就多次勸齊王開倉放糧,賑(zhèn)濟百姓,可齊王不聽啊!這次眾人都希望孟子再去勸,可是孟子知道,齊王已不願意用他,不願意聽他的話了。
可見,孟子說這段話時,是處在一種矛盾的心態中,正如馮婦再次打虎一樣,不再次去打虎吧,眾人正有危難需要自己幫助。再次去打虎吧,又放棄了自己的追求,而且被讀書人所譏笑。孟子也是一樣,不去再勸齊王吧,災民的確需要救濟。再次去勸齊王吧,又明知他不會聽,而且自己正準備離開齊國,再去勸他,不是又放棄了自己離開齊國的打算了嗎?何況還要遭受齊王身邊人的譏諷。權衡再三,孟子還是準備離開齊國,不去自討沒趣了。其實,學生陳臻是了解老師的處境和心情的,所以在向老師提出大家的願望後馬上又說 「殆不可復」,意思是您不能再這樣做了吧?
「負隅頑抗」這個成語,就出自上述馮婦的故事,常用來比喻敵人依靠某種條件頑固抵抗,堅持不投降。負,依靠;隅(yú),現在寫作軟耳旁,同山字旁的「嵎」,指山勢彎曲險要的地方。
故事來自《中國成語故事》,快樂起航改編播講
TAG:礪刃少年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