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古代戰馬有多重要?相當於現在的裝甲車 尋常步兵奈何不了

古代戰馬有多重要?相當於現在的裝甲車 尋常步兵奈何不了

原標題:古代戰馬有多重要?相當於現在的裝甲車 尋常步兵奈何不了



在古代,騎兵就是野戰之神。強大的戰略、戰場機動能力使騎兵能夠縱橫沙場,在戰爭中往往起到決勝的作用。世界上的名將,亞歷山大大帝,羅馬後三頭之一的安東尼,中國的霍去病、呂布、馬超都是騎兵將領。

騎兵打仗賣力,但兵種建設的成本卻很昂貴,尤其是在戰馬上面。一匹戰馬所消耗的糧草抵得上五個平民的口糧,所以,歷朝歷代都把軍馬作為國家重點工程來抓,其意義不亞於今天的航空發動機。



先秦時期最高軍事長官就叫「司馬」,可見馬匹對於一國軍隊的重要性。明太祖朱元璋也說了,「馬政」是國本,一百年不動搖。號召全民來養馬,但是馬沒養好,還把大明江山丟了。


戰馬的數量和質量直接決定了軍隊的作戰能力。漢朝開國年間,馬匹數量稀少,皇帝的座駕都找不到四匹毛色相同的馬,大臣上朝用的車都是要用牛來拉的。


這樣的情況就導致了軍隊騎兵數量的不足,在戰爭中難以作出機動應對的手段,所以在漢朝初年,中原屢屢被匈奴打臉。御駕親征的漢王劉邦還被圍在白馬山差點就回不來。


漢朝對匈奴劣勢的真正改觀還是在於霍去病打下了河西走廊,一來砍掉了匈奴人的前進基地,二來獲得了河西走廊的牧場,得以大量獲得軍馬充實部隊。



河西地帶歷來是戰馬的重要產地,漢末時期的董卓、馬超,西夏的李元昊,乃至於民國的馬家軍都是依託河西走廊的騎兵起家的。就是到了今天,河西走廊現在還保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山丹軍馬場。

河西走廊地區物產並不豐富,人口也很稀少,但卻是兵家必爭之地,原因就在於有軍馬這個戰略資源。宋朝初年的時候還能和遼國打得有來有往互有勝負,能逼得遼國訂下「澶淵之盟」這樣的合約,但到了後面就越來越抽抽。



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雍涼地區被西夏分出去了,河西走廊的馬場就和中原說拜拜了。被逼的沒辦法的宋朝就只好從大理進口雲南的小矮馬補充騎兵,但戰鬥力有多強你就可想而知了。


明朝時,女真、蒙古是北方的兩大軍事威脅,但這兩方的騎兵究竟哪家更強。


戰馬的品質也是尤為重要的一點。歐洲近代軍隊對輕重騎兵的一項簡單界定是「重騎兵騎大馬,輕騎兵騎小馬」。這其實是有道理的,就像重型戰鬥機要配備大推力航空發動機一樣。


戰馬體型越大,就能裝備更厚重的鎧甲,衝刺速度更快,衝鋒距離更遠。中原地區的戰馬普遍低矮,先秦時期的軍馬肩高138厘米,漢初跌落到135厘米,對戰鬥效果影響極大。



軍馬身體素質不佳,在戰場上減員就很厲害。像明朝「三大征」打蒙古的時候,一次出兵戰馬就死亡5000多匹。沒了戰馬就沒了騎兵,沒了騎兵戰爭的主動優勢就丟掉了。

朱元璋之所以從眾多反元勢力中脫穎而出,很重要一點就是在於很早就掌握了騎兵力量。光靠步兵難以和元朝的鐵騎相抗衡,也沒有速度和其它競爭者摘桃子,騎兵是朱元璋在短期內實力躍遷的一個關鍵因素。



元朝在內地有一個很大的國營馬場--廬州馬場,位於安徽西部,也就是朱元璋起家的地方。同他相比,其它反元勢力手中的馬匹少的可憐,浙江的方國珍只有190匹。


而朱元璋掌握了廬州馬場後一下就擁有戰馬1000多匹,大量的資源使朱元璋迅速的和其它的競爭者們拉開了差距。之後明太祖的北上戰略也把獲取馬匹作為一個重點來抓,打山東拿下益都馬場,打河北收攬燕趙地區的軍馬。



幾步下來,明朝的騎兵隊伍翻了幾番,元朝騎兵戰損後得不到補給,就只能退回到草原上了。也正是因為意識到軍馬是戰爭問題的關鍵所在,所以朱元璋在任上大搞「馬政」,號召全國上下有條件的家庭都來養馬,寓馬於民,為軍隊做戰略儲備。


但是這樣一刀切的行政命令,想是用散戶養馬的方式來替代大型馬場是有問題的,養馬在古代是資金密集、技術密集的產業。個體農戶既沒有財力也沒有足夠的技術改良馬種。



比如引進西域、蒙古的優良馬種進行雜交,因而最後無論是在質量上、數量上都不能和專業馬場相提並論,養幾匹農用的冷血馬還成,作戰用的溫血馬就很難搞出來。


不僅如此,還加重了農民負擔,搞的中原經濟失衡,從而間接的製造出內地的民變來,當然這些就都是後話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迷彩虎軍事 的精彩文章:

都是打越南 為什麼我們一個月就拿下 美軍10年都搞不定?

TAG:迷彩虎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