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7年慢綜藝扎堆,安徽衛視《蜜食記》如何為準一線衛視解鎖垂直爆款?

2017年慢綜藝扎堆,安徽衛視《蜜食記》如何為準一線衛視解鎖垂直爆款?

一句話總結2017年電視圈,莫過於政策變動、網綜崛起、慢綜藝、選秀、文化類節目扎堆。

慢綜藝尤為突出、幾乎貫穿全年。從年初《嚮往的生活》、暑期的《中餐廳》、到10月的《親愛的客棧》、《青春旅社》,再到12月的《三個院子》,幾乎個個都是上億、甚至幾億的投入。

事實上,野心越大,難度越大,各家PK的莫過於人物關係、感情共鳴、及瑣碎生趣的細節。

當一線衛視開始扎入全景式慢綜藝領域廝殺,投入越來越大、嘉賓越來越多、故事線越來越複雜的時候。對其他衛視來說,還能從中分一杯羹、實現突圍嗎?筆者注意到,在這波慢綜藝熱潮中,安徽衛視自製的一檔垂直慢綜藝《蜜食記》,一年連續做了兩季,性價比非常高。

相比第一季初次試水,第二季全面升級、越發醇熟。從收視看,從第一期CSM35 0.262%一直飆升到了0.549%,直逼一線衛視的同檔節目。在預算有限、卡司不大的情況下,這檔《蜜食記》是如何講述真實的閨蜜關係、舒心的田園生活,強勢虜獲觀眾、口碑和金主霸霸的呢?

相比第一季,《蜜食記2》如何實現全面升級

有沒有一種可能,花很少的成本,每一集講一個單集人物故事?

沒錯,《蜜食記》正是這樣一檔汪聰帶著她的閨蜜遊山玩水、烹飪美食、嗨聊人生的節目。每到一個地方,兩人會尋找當地最有名的特色食材,體驗其傳統地道的製作方法,每一樣食材都需要經過親手採摘和製作,從打、敲、洗、泡、磨、篩的動作中,相互配合、承擔、分配、成全,成就出食材的精髓。

做出來的是菜,散發出來的是幸福的味道,情至深則無言,親手製作的一湯一飯是當代人對友情最為珍視的體現。當然,每一段旅程中除了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收穫一份份滿滿的情義,還能尋覓到每一個地方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人文。

第一季,汪聰帶著譚湘君、葉青等閨蜜分別去了重慶、香港等地兒,動手捕魚、下廚做飯、邊吃邊玩,不經意間,還會講一點相處之道、人文情懷。到了第二季,節目的嘉賓陣容、旅廚地點的維度被大大擴寬。除了宅男女神如SNH48成員外,還增加了像「烏賊劉」劉語熙這樣的網紅主持、像柴碧雲這種上升期年輕演員。

一整季看下來,有像馮薪朵這種形象青春、健康、雙商頗高、很討喜的,其單期在優酷點擊量破1千萬;有像柴碧雲這種經歷了《演員的誕生》的爭議,被節目治癒、溫暖了其他人的。

在安徽衛視,收視率最高的一期由蔣方舟創下,這是年少成名的90後美女作家蔣方舟,第一次參加如此走心、走胃的旅廚類真人秀,在節目中也第一次展現出很多真性情的一面。

除了是文藝青年、廚房小白,你也能輕易捕捉到她少女心的一面,比如淡定地自爆飛機上被陌生人求婚、訂婚禮物是花生酥這種奇葩事,既有趣也有嚼勁。節目組加持得很好,夜裡給汪聰蔣方舟臨時搭了一個電影屏,兩人拿出自己旅行時的珍貴照片,隨性地交換故事,很真誠、令人羨慕和回味。

事實上,這正是節目傳達的理念所在,對友情的聚焦和回味。每一期節目中,汪聰會跟不同的嘉賓好友獨自相處,都說旅行是最考驗朋友之間的關係,日常生活中的習性、飲食習慣各有不同,在旅行過程中會發生更為緊密的碰撞,是互相嫌棄?相愛相殺?還是配合默契?答案已然在節目中。

顯然在特定的環境磁場下,雙方相處狀態會與平時略有不同,朝夕相處、同席而卧、共同學習烹飪,在一餐一食中,感情慢慢升溫變得更為緊密,感受對方的稜角、付出、收穫,才能真正走進對方的內心。

不得不說,相比第一季的青澀和匆忙,第二季明顯更加從容、有趣、豐富和遼闊。

既有回到田園的舒適感、又有覓食天然食材解決溫飽的趣味性,具有中國各地風土人情的秀麗壯闊,輔以美女主持做豆乾這種柴米油鹽做點綴。必須承認,能創造收視高點的東西,一定不是說教、不是紀錄片,它是能帶來溫暖、慰藉、帶來視覺享受和精神營養的。

養樂多持續力捧,《蜜食記》是如何和金主相互成就?

眾所周知,快綜藝看的是結果,慢綜藝看的是過程。

在筆者看來,《蜜食記》最大的成功在於抓住細分人群,有獨特的定位。如製片人強調的那樣:「我要的是簡單明了的人物關係,不花里胡哨、不撕逼、很溫暖,就像一股清流。」

誰能想到,就是這樣一檔不依賴大明星的原創節目,第一季結束後,安徽衛視能以這麼快的速度、順利推出第二季。據《蜜食記》製片人介紹:「核心原因是客戶覺得第一季效果很好,能幫品牌造勢、吸粉。剛好第二季是秋冬季,做的話剛好可以講食物對人類的回饋。」

事實上,除了養樂多與節目的品相、調性一致,隨著節目的熱播,很多節目的粉絲都變成了產品的忠實消費者。有了《蜜食記》美女嘉賓的加持,這種品牌認可度、好感度、感情濃度也在不斷飆升。數據顯示,《蜜食記2》的主力群體是25-34歲,因為高度聚焦年輕用戶,今年安徽衛視還出奇制勝、製作了2.0版的創意中插,即拍攝了「養樂多飲品屋」的廣告。還有這種操作?

是的,用心的節目組為養樂多包下了北京北鑼鼓巷的一家咖啡館,將其打造成「養樂多飲品屋」,那裡有飲品屋的「老闆娘」汪聰、有每一集故事的溫情花絮。最重要的是,有一款款用養樂多製作的甜蜜飲品,溫暖著過路人的心。短短2分鐘、客戶拿來就可以自己做單次傳播,在收穫對生活指導意義的同時,也成為品牌線下傳播的利器,簡直分分鐘被它圈粉了好嘛?!

不禁感嘆,要是每檔節目都能像《蜜食記》這樣開腦洞、提供超額服務,還會愁金主嗎?

安徽衛視《蜜食記》給其他衛視示範了新的生存可能?

不管怎麼玩兒,《蜜食記》核心的情感關係會不變,真實永遠是它的底色。

但《蜜食記》也是經歷過換檔的。從原本的周四晚10點檔,四期之後調到了周日晚21:20的黃金檔。原本收視壓力會更大,畢竟面對《三個院子》、《漂亮的房子》等同期競爭,但效果並不差,因為收視底盤好,《蜜食記》也堅挺地保持在0.5%上下,並沒有因此遜於一線衛視大綜藝。

在筆者看來,這得益於節目的垂直性、獨特性。相比一線衛視全景式大綜藝,《蜜食記》做的早,在還沒有慢綜藝的概念時,沒借勢成熟節目模式or經驗,靠原創性殺出一條差異化道路。它不止是美的、也不止玩常規的任務,它專心做一對一的閨蜜,直戳觀眾內心!

試想一下,投入才千萬級,但卻收穫了不錯的收視率、口碑、還獲得了金主的兩季力捧。也難怪大家會把它定義為「小而美」的垂直類優質IP,據說節目還會做第三季、第四季。

據製片人介紹,下一季還會要繼續創新,但慢綜藝的看點是情感關係這個核心不會變,2018的蜜食記將會更富有青春價值、更有趣味能量,連宣傳詞都想好了,「心有青春,一路加分」,以期給這個IP充值新的生命力。

《蜜食記》的成功,其實也刷新了業內對慢綜藝的認知。即「想做出好節目並不一定要花很多錢。」、「一檔設想100分的節目,每個環節都可能會減點分,最終可能只有60分。那怎麼辦呢?你只能嚴格要求所有人都往100分、100分做,這樣最終的效果還能足夠美。」

在《蜜食記》製片人看來,「小而美」的核心詞,不是「小」而是「美」。小是相對的,美也是相對的。我們認可的「美」,必然引用舒馬赫先生的「佛教經濟學」觀點:耗財驚人地小,都獲得特別滿意的效果。

審視一下:蘋果、無印良品、The Body Shop等充滿強烈精神特徵的品牌,到波普、搖滾或靈修等某種文化象,都有這種「小而美」的演變規律——只是這些我們記得的「小」,成功擊中了某一群體甚至一代人的某種情節而被追捧變成一種「大」。

言下之意,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出小而美的內容產品,就像安徽衛視不是頭部衛視,不能強求它生產動不動斥資幾億的節目,你必須找到精準的方向,倒逼它們把性價比做出來。

所謂適者生存,每個平台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安徽衛視《蜜食記》的試水,也算是給所有準一線衛視、二三線衛視一次很好的示範和提醒。要麼做全民綜藝,要麼做垂直爆款,不止於此,如果從一個爆款開發更多衍生系列、挖掘出產業鏈的價值,想像空間一定更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指尖綜藝榜 的精彩文章:

TAG:指尖綜藝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