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Thomas Eller:手稿

Thomas Eller:手稿

▲Thomas Eller:《燃點》雜誌總裁

宋冬的文獻展秘密:一把鑰匙在第13屆卡塞爾文獻展的藝術商店裡公開出售。這把在卡塞爾的鑰匙,可以打開宋冬在北京工作室的保險箱。保險箱里有什麼秘密呢 - 可能是世上最大的秘密:「無一物」。不知情的觀眾能意識到,他們在每五年開一次的商店裡買下鑰匙的時刻,便成了藝術作品的一部分嗎?!又有人來到北京,敲響宋冬的門,打開保險箱,目睹這「一場空」嗎?!

這只是當下北京的藝·凱旋畫廊展出的作品之一,通過草圖、速寫或素描、模型、照片或其它藝術創作的痕迹,講述眾多重要藝術作品背後的故事。隋建國的作品《盲人肖像》,大量的實施方案旁邊,是其藝術實踐的紀錄短片;徐冰在史密森協會陳列的作品《猴子撈月》,你可以看到他一環套一環的思路。這些中國當代頗有成就的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的種種素材,已然成為探索或交流中國當代藝術界集體記憶的工具。展覽的出版物里,宋冬表達了他對 「草圖」 這個詞的喜愛,字面意思是潦草描繪的圖像,於他,這個詞更彰顯著其想像力的狂野不拘。

這次展覽由武漢合美術館的魯虹策展,深入探究藝術家的創作哲學。「中國當代藝術家手稿研究展」,這個題目稍顯沉悶,但集中呈現了這些看似毫不費力的藝術作品創作背後的深耕,還是給人一種平衡甚至是優雅的視角。儘管展覽中使用的其它中英文術語也都能表達這次展覽集中呈現的內容,但策展人聚焦「手稿(Manuscript)」一詞。

什麼是手稿?「manuscript」 來自兩個拉丁文字的組合:「Manus」 手和「scrivere」寫,「scriptus」 表示所寫的內容,所以「manuscript」是指手寫的東西。中西方不同語境下,「scripture」性質不一樣,所以我們最好也留意到寫和畫之間不同的美學觀念。在中國,寫和畫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實踐,而在西方,文字與圖像,更像是事物的兩面。

不過更有意義的是理解手稿可以實現不同的功能。首先,手稿可以是書寫或描繪的日記,私密地記錄著個人的日常,是可以隨時翻看的記憶庫。其次,手稿可以是在創作或交流藝術作品過程中的想法、架構和注釋。這些材料本質上並不十分私密,存在日後出版的可能性。第三,手稿也能作為 「manifestos」 (宣言),來源於拉丁語 「manifestum」,即人可以用手把握的東西。這個辭彙被藝術家、社會及政治團體廣泛使用以向公眾傳遞其意圖。對於歷史上的年輕藝術家,一篇書面宣言是其作品與觀眾的溝通橋樑,同時也為其尚待面世的作品做了鋪墊。

可以說日記、手稿、宣言有一個共同點,都在陳述藝術家的意圖,用以 a)理解自我(日記、手稿),b)傳達自我(手稿、宣言),具有個人色彩。所以對於手稿(包括日記、草圖及宣言),我們得持些保留態度,因為它們幫我們更好地理解藝術家的創作過程,但有時也是陷阱,只呈現藝術家自身希望相信或希望我們相信的東西。

簡而言之,手稿是藝術家意圖的陳述,但非藝術背後的真相。相反,藝術作品更凸顯藝術家或作品的真實感情。

當然,「drawing」(畫)和「writing」(寫)在不同語言體系下的理解的演變還可以探究的深得多,舉一個例子來說,義大利文藝復興早期,拉丁語「protrahere」 字面理解為從一點畫出一條線 - pro trahere。最早被用於表示各種類型的設計渲染(rendering of a design),如建築細節......幾十年後,這個辭彙在其建築涵義的基礎上,被引申為如今熟知的「portrait」(肖像)。而另一個拉丁語 「protractiones」, 曾僅僅指代一個現代西方樣式的個性結構。直到那時,「design」(設計)這個詞的現代意義才逐漸成為描述一個想法的構思和演變過程。但隨著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肖像畫的出現,歐洲作為一個文化中心的崛起開始了。

反映到魯虹提出的「手稿(manuscript)」這一構思中,這詞在中國當代藝術的語境下,可能已經經歷了詞義上的決定性轉變,已不同於它的西方詞源而指代一種不同的實踐。筆者缺乏適當的普通話技能,但建議在英語辭彙的選擇上,使用另一個詞語 「manupict」,更貼合當下中國當代藝術家的情況。這或許還能為打破西方在詞和物(Les mots et le choses)的固有模式提供一個新思路。

最後,必須為藝·凱旋畫廊及李蘭芳所呈現的這個展覽鼓掌。正值畫廊十周年之際,這是一個大膽又鼓勁兒的選擇。相比屈服於廉價的自誇和得意於過去的成就,藝·凱旋更希望通過將審視的目光投向藝術的創作從而將自身放置在了行業的頂端。

畫廊通常是向觀眾呈現藝術作品的場所。展覽一開幕,就表明藝術家已準備好呈現其作品,無需再雕琢。而參觀工作室又是完全不同的體驗,在那兒可以看到完成的作品和旁邊尚在創作中的作品。藝·凱旋呈現這些重要作品的 「manupicts」(手稿),更像讓大眾走進了藝術家工作室,這是不常見的,也正是這樣的特質使得展覽令人興奮!

畫廊在其周年紀念上與藝術家心手相攜,這是一個強大的聲明,也是一種確認。誰創造了藝術的真正價值 - 是藝術家,而非市場。

Thomas Eller 艾墨思

2017年11月於北京

宋冬部分參展作品

《印水》(行為)手稿 26.5x29cm 紙上鉛筆 199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昌藝術網 的精彩文章:

這一年的當代藝術展:回歸傳統還是走向未來?

TAG:雅昌藝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