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戰爭史上的五次「馬奇諾」悲劇

戰爭史上的五次「馬奇諾」悲劇

來源中國軍網

失敗的指揮官總是嗤笑著前人犯下的錯誤,然後又一腳踏入相同的戰爭悲劇!

距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已經七十餘載,曾經被稱作為二戰史上最大的敗筆、最沉默的戰爭機器——馬奇諾防線,也早已淪為街頭小兒口中傳唱的經典笑料。在洲際導彈的硝煙劃破萬里長空的今天,防線的概念已經逐漸模糊在戰爭中,但是世界各國的指揮官們卻又不斷重演著另一幕「馬奇諾悲劇」。

即便是在信息化作戰背景下的21世紀,「馬奇諾防線」式的悲劇仍然揮之不去,它就像一條沉重的巨蟒盤踞在指揮官的腦海中,禁錮著勝利之花的盛開。

今天,讓我們再次重溫戰爭史上的五次「馬奇諾」悲劇,從中汲取戰爭勝利的微光。

龍卧於野,卻僵化成殤

即便是最新的戰爭勝利經驗,也不能為下一場戰爭提供勝利的保證,但是習慣在戰壕里浴血廝殺的貝當元帥,卻忘記了這條戰爭的鐵律,他被一戰凱旋而歸的榮光蒙蔽了雙眼。

1928年,帶著「永遠把敵人和戰爭擋在國境之外」的宏偉夢想,在凡爾登戰役的指揮官貝當元帥的支持下,一道雄踞在法比邊界的偉大工程拔地而起,這座法國投入無數人力物力,構築而成的具有異常強大的防禦體系,可以獨立支持作戰數月的永備工事群被稱作「馬奇諾防線」。

但是隨著德國人轟鳴的戰車從阿登山脈翻越而來時,這座法國人的驕傲便坍圮成一座吞噬希望的黑洞。

孫子曾言,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深藏九地之下的馬奇諾防線在九天之上的敵人面前,一敗塗地!自此,龍卧於野,卻僵化成殤!這是舊的戰勝經驗潰敗在新戰爭面前的巨大總結!

馬奇諾防線開始成為保守和僵化的代名詞,但是馬奇諾防線並不是孤獨的,在未來的戰爭中,它會迎來許多曾嗤笑過它的將領。

在科技的黑洞面前,曾經的真理會塌陷成深淵

世人皆知珍珠港事件,而不知塔蘭托。珍珠港事件是二戰的巨大轉折點,但是塔蘭託事件卻是整個戰爭史上的偉大里程碑!

1940年11月11日,英國「卓越」號航空母艦搭載21架「旗魚」式飛機,襲擊了義大利的塔蘭托港口,這一事件宣告了「以空制海」未來時代的到來。但是悲劇的是,贏得勝利的英國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親手創造的偉大,依舊沉醉於水面艦隊的傳統交戰方式。

1941年11月英國為了打擊日本在太平洋地區的囂張氣焰,丘吉爾下令遠東艦隊奔赴太平洋戰場,艦隊主力包括赫赫有名的「威爾斯親王」戰列艦和「反擊號」戰列巡洋艦,英國對這所艘擊沉德國超巨型戰艦「俾斯麥」號的「不沉戰艦」充滿了信心。

但是,英國人曾親手創造的「以空制海」的壯觀,將重演在自己的身上。僅僅用了三天,在日本航母艦載機的打擊下,英國遠東艦隊就被撕成碎片,被撕碎的還有英國海上霸主的過往榮光。

在航母面前,英國遠東艦隊不正是一座海上的馬奇諾防線嗎?

從陸地到海洋,馬奇諾防線式的悲劇,昭示著舊經驗在新戰法面前的無力!

不同的戰場,勝利者與失敗者的角色總在輪轉

當「馬奇諾防線」式的悲劇蔓延成經典的失敗案例時,不可一世的日本曾在太平洋戰場上狂妄叫囂,但是卻在遼闊的歐亞上,日本犯下同樣「馬奇諾式」的悲劇!

二戰期間,日本人動用百萬勞工在吉林琿春、黑龍江東寧、虎頭、黑河和內蒙古海拉爾等地區一線,修築了長達1000公里的鋼鐵堡壘,重炮、機槍、掩體和碉堡將這裡布置得敵人插翅難入。1945年8月蘇聯紅軍向盤踞在東北的日軍發起了進攻,這座被日本人賦予極大希望的東方「馬奇諾」防線,卻在蘇聯盤旋騰空的轟炸機面前,絲毫沒有還手之力,從天空傾倒而下的汽油,從蒼穹呼嘯而至的炸彈,將日本人最後的希望撕成粉碎。

這座防線唯一有別於馬奇諾的地方在於,它是在遍體鱗傷中見證了新的作戰樣式對舊軍事的碾壓,它的累累傷痕也反映出舊時代在新變革面前的垂死掙扎。

將生命交給防守的雄鷹,將失去進攻的能力

當世界邁進20世紀70年代,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收穫大片土地的以色列,為了永遠佔據西奈半島,在蘇伊士運河東岸修建了一條防線,該防線長170千米,縱深7千米,上設混凝土碉堡,下鋪石油管道,地面上配以坦克、大炮等密集的立體交叉火力,並設置了「火障」和「沙陣」等防線,史稱「巴列夫防線」。

時任以色列國防部長達揚驕傲的宣稱,「任何企圖渡過運河的埃及軍隊都將在24小時內被消滅」。以武立國、以戰著稱、將進攻視為生命的以色列雄鷹,開始沉醉於這條防線帶給他們的安全感,一如一戰之後的法國,自然結局自然也如法國。

你要相信,敵人總會在你打盹的時候等待你!

1973年10月6日,埃軍趁以軍歡度「贖罪節」之機,悍然發起戰爭,被以色列宣稱為固若金湯的巴列夫沙陣,在高壓水泵面前潰不成軍,不到24個小時,埃及軍隊便徹底摧毀了巴列夫防線,大軍長驅直入以色列國土。

世界已經向前邁進了三十年,但是馬奇諾式的悲劇仍然揮之不散,究其原因,思想上的馬奇諾防線仍然存在,才是失敗的關鍵。

當大縱深防禦遭遇全縱深打擊,失敗是唯一出路

也許馬奇諾本人也沒有預料到,在二戰結束後的半個世紀後,仍然有人重演他的悲劇。1991年劃時代的海灣戰爭爆發,橫亘在美國人面前的是一道長240公里,寬八公里,由沙堤、鐵絲網、雷區、反坦克壕和火攻陣等組成的宏偉防線,它的名字叫做「薩達姆防線」,這是薩達姆精心為美國人設置的硬骨頭。但是美國人沒有像德國繞過馬奇諾防線一樣,而是選擇了從天空跨過。

1990年的伊拉克擁有一支阿拉伯國家中最強大的軍隊,其總兵力包括95萬正規軍、48萬預備役部隊,裝備坦克5600輛、裝甲車7500輛、火炮3800門、作戰飛機770架,薩達姆還按照蘇聯模式建立起KARI一體化戰略防空體系,不可謂不強大。

薩達姆曾對軍隊發表講話說:「你們知道空軍不可能決定地面戰爭……這是經過所有常規戰爭和解放戰爭證明的規律,最後一個證明的是越南戰爭。」

但是1991年時的美國,已經不是越南戰爭時的美國,可伊拉克還是兩伊戰爭中的伊拉克。

於是,在美國F-117戰機、反輻射導彈、戰斧式巡航導彈構築的全電磁干擾和精確打擊面前,「薩達姆防線」再一次繳械投降。

馬奇諾式的悲劇,就是新型作戰方式對舊戰爭模式的碾壓!

為什麼馬奇諾式的悲劇會一次又一次的出現在戰爭史上呢?

就像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所言,「只要那些貧困落後、憤怒不滿的國家的軍火庫里還充斥著低技術、低精確度的武器、愚笨型而非智能型的坦克和大炮,那麼所有工業時代的作戰方式和武器,包括挖戰壕、建地堡、人海戰術、肉搏戰等,都將毫無疑問的被繼續開發利用下去」。

思想上的馬奇諾防線,才是馬奇諾防線真正揮之不去的原因!

「馬奇諾式」的防線,不再是固定的,而是始終在轉換著形體,始終在變化著容貌。

我們必須避免,下一次,在陸地、海洋甚至是天空中,我們耗費所有的國力精心構築的防線,成為又一場變種的馬奇諾式悲劇。

從越南戰爭的泥潭中走出的美國,1991年發動海灣戰爭,空地一體戰的精彩演繹震驚世界;非接觸作戰和戰略癱瘓戰的戰法,在科索沃戰爭中大放異彩;隨後的阿富汗戰場更是將精確作戰和特種作戰,詮釋的淋漓盡致。五環打擊理論、快速決定性作戰和網路中心戰等,一個又一個新型作戰理論騰空而出。

永遠不拘泥於上一場戰爭的勝利經驗,永遠在實驗新的戰法,這就是美國軍隊在近代無戰不勝的秘訣。

自2016年以來,美國先後出台了三份關於人工智慧的報告:《國家人工智慧研究和發展戰略規劃》《為人工智慧的未來做好準備》以及《人工智慧、自動化與經濟》,並在2017年12月份美國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發布題為《戰場「奇點」:人工智慧、軍事變革和中國未來軍力》報告,人工智慧開始成為美軍關注的下一個焦點。

而我們要努力沉思,下一場戰爭的「馬奇諾」防線又將會以怎樣的形態誕生呢?我們的努力,會不會成為敵人戰機轟鳴下的馬奇諾防線?唯有這樣,我們才能不做新戰法下的犧牲品。

也許,在下一場戰爭中,人類都將成為人工智慧面前的「馬奇諾防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休假歸隊,母親的一個吻讓軍人紅了眼眶……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