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偷走」蘇聯空間站?—電影《太空救援》背後的驚天陰謀和歷史真相

「偷走」蘇聯空間站?—電影《太空救援》背後的驚天陰謀和歷史真相

原標題:「偷走」蘇聯空間站?—電影《太空救援》背後的驚天陰謀和歷史真相



前言


1985年3月10日,「挑戰者」號太空梭準備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執行一個大膽的任務:與失去控制的蘇聯「禮炮7號」空間站強行對接並捕獲,將其收到太空梭的貨艙中後再返回地球,以此竊取蘇聯的航天技術和數據。1982年發射的「禮炮7號」空間站原計劃在1985年3月進行一次宇航員長時間停留,但2月11日莫斯科郊外的任務管制中心突然與空間站失去了聯繫,這便給了美國人插手的機會……本文作者Saturn V,原載公眾號「軍武次位面」,轉載已獲授權。


「禮炮7號」空間站


上述這一切聽起來相當瘋狂,到底是不是確有其事?至少對於俄羅斯導演克里姆?斯彭科來說這足夠真實,以至於在電影「太空救援」中得到了戲劇性的呈現。美國的太空追蹤裝置沒過多久便注意到「禮炮7號」已經失控,幾小時之後五角大樓提出了一個大膽且誘人的計劃。當時「挑戰者號」太空梭正在進行發射兩個通信衛星的最終準備工作,既然如此為什麼不發射一個空的貨艙呢?把「挑戰者號「送到「禮炮7號」的軌道上後把空間站從軌道上帶下來,這樣美國便能竊取到蘇聯方面敏感的軍事機密。(這也可以算是具有大質量下行能力的可返回式航天器的巨大優勢所在,主頁君注)在對「偷取」「禮炮7號」的政治後果進行幾個小時的權衡之後,美國國家安全局局長林肯?福勒在午夜給總統羅納德?里根打電話並告知此計劃,在經過一番猶豫後,里根給「偷」蘇聯空間站開了綠燈。實際上,這個任務完全符合里根的「戰略防禦計劃」(該計劃通常被稱為「星球大戰計劃」),該計劃旨在建造對蘇聯彈道導彈攻擊的防禦網,同時還包括摧毀和俘虜蘇聯衛星。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已經在1984年10月進行了一次綵排任務,「挑戰者號」提前發射到「禮炮7號」的軌道上並回收了一顆小型間諜衛星,作為秘密在軌道上捕獲「不合作」對象的第一步。



太空梭軌道器貨艙


蘇聯會如何回應這樣一個直接「偷」走空間站的挑釁性行為?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關係在1979年因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在歐洲增加部署核武器以及里根啟動「戰略防禦計劃」計劃之後一直處於低谷。當時克里姆林宮的領導人是73歲的康斯坦丁?切爾年科(Konstantin Chernenko),在勃列日涅夫逝世僅15個月後,切列年科便作為前任領導人勃列日涅夫的第一門徒被任命為蘇共總書記。但到了1985年初,切爾年科的病情已經惡化到他幾乎無法管理蘇聯,而美國也深知此點,因此在莫斯科掌舵人不足的情況下,蘇聯應不會對「偷取」禮炮7號的行為進行直接的核打擊報復。由於準備時間很短,NASA選擇了兩位有實際蘇聯空間站操作經驗的宇航員,法國人讓?盧普?克雷蒂安(Jean-LoupChrétien)和帕特里克? 波德里(Patrick Baudry)。二人曾在蘇聯接受短期訪問「禮炮7號」空間站的訓練。法國宇航員的加入引起了蘇聯軍事情報部門對「挑戰者號」飛行真實目標的懷疑。蘇聯軍事情報部門於2月24日正式將擔憂通告了蘇聯國防部長索科洛夫。很快蘇聯政府和太空部門官員會議決定必須要在美國下手之前,儘快執行「禮炮7號」的救援任務。



電影中的延日尼科夫和薩維林赫


蘇聯當時正在研製「暴風雪號」太空梭,但是首飛還至少要等上好幾年的時間因而趕不上「禮炮7號」的救援。這項艱巨的任務最終還是落到了「聯盟號」飛船和兩位經驗豐富的宇航員身上:曾在禮炮六號和禮炮七號執行過4次短期任務的弗拉基米爾?延日尼科夫(Vladimir Dzhanibekov)和1981年在禮炮6號積累了積累75天常駐經驗的維克托?薩維林赫(Viktor Savinykh),薩維林赫更是原計劃3月份前往「禮炮7號」執行長期任務機組中的一員。但救援任務無法在NASA發射「挑戰者號」之前準備完成,不過1985年3月10日病重的切爾年科去世,他留下的權力真空使得蘇聯對「禮炮7號」被「偷」的反應變得不可預測。出於謹慎五角大樓在發射倒計時前幾小時取消了任務,並由NASA官方對外宣稱是由於技術原因。不過美國並沒有放棄,「挑戰者號」重新搭載了一個空間實驗艙模塊,並於1985年4月29日由一組不同的機組人員發射,以便與失控的「禮炮7號」空間站進行近距離接觸。機組人員的任務是在實際捕獲前對空間站進行拍攝檢查,為重新安排在6月份的「偷取」任務做好準備,同時軌道器貨艙中的空間實驗艙模塊亦可對攜帶物體再入返回地表進行很好的模擬。



空間實驗艙模塊

不過這次蘇聯的火箭搶先一步完成準備,6月6日聯盟T-13飛船成功發射。兩天後宇航員延日尼科夫和薩維林赫利用新開發的激光測距技術,手動控制聯盟飛船和「禮炮7號」的不受控旋轉同步並成功完成對接。但即使這樣也沒有阻止NASA和美國政府繼續對「禮炮7號」打算盤。美國人確信蘇聯的救援行動最終將會失敗,他們希望至少有一名宇航員死亡,因此甚至在「發現號」太空梭的軌道器中空缺出一個位置以便搭載倖存的宇航員。這樣NASA將一箭雙鵰,不僅「偷」到寶貴的空間站,還可通過拯救蘇聯宇航員來向國際社會表現出美國的善意。然而在接下來的幾天中,俄羅斯人展示了能被永遠稱讚的「一蹴而就」的精神。面對著極低的溫度和逐漸升高的二氧化碳濃度,延日尼科夫和薩維林赫想方設法恢復了禮炮七號的電力,並逐步修復了失控的空間站。在蘇聯電視台向全世界播放了兩位宇航員的成就後,「發現號」太空梭在6月17日發射的任務改為部署四顆墨西哥通信衛星,「偷取」蘇聯空間站的計劃徹底破產。



完整手動對接流程


如果你覺得剛才所說的故事十分瘋狂且很像陰謀論,那是因為這段被「太空救援」電影戲劇化描述的歷史確實是沒有任何證據佐證的陰謀論。(想打人么?哈哈,作者在地球對面,你能拿他怎麼樣啊?主頁君注)電影里的描述可以追溯到一個叫做「禮炮之戰:太空偵探」的俄羅斯紀錄片,正如「太空救援」電影本身一樣,儘管總的來說特效,演員表演等的質量都不錯,但劇本基於的歷史故事卻是來源自虛假的調查新聞。事實上只需要進行一些基本的事實調查,便可發現「太空救援」電影講述的歷史故事實際上漏洞百出。



影片對接片段


確實「挑戰者號」太空梭在1985年冬末有一個被取消的,並載有法國宇航員的任務,但是「挑戰者號」並非在飛行當天由於政治原因在發射倒計時幾小時前取消。STS-51E原定於2月20日發射,部署NASA的第二顆跟蹤和數據中繼衛星(TDRS-B)以及加拿大宇航局的Anik C-1通信衛星。法國宇航員波德里和克雷蒂安於1984年3月開始在休斯頓進行太空梭任務訓練,主要目標是繼續進行一系列由克雷蒂安在1982年「禮炮7號」任務中開始的超聲心動圖實驗。但波德里是和其餘宇航員一起在1984年8月被分配到的STS-51E任務,比蘇聯控制中心失去「禮炮7號」的聯繫要早數個月。TDRS-B衛星的故障最終迫使NASA在1985年3月1日取消了這次任務,此時「挑戰者號」已經被推上了LC-39A的發射架兩周之久。「挑戰者號」在對外宣稱發射前6天的3月4日被送回太空梭垂直整合設施,並在3月7日重新放平以安裝為STS-51B任務準備的Spacelab-3空間實驗艙模塊,安裝完成後「挑戰者號」於4月29日重新發射。



此段完全不符合歷史,從無軌道器如此接近「禮炮7號」


STS-51E取消之後,NASA將除波德里以外的機組人員重新分配給1985年4月中旬發射的「發現號」太空梭的STS-51D任務,原來的51D機組除載荷專家沃克以外都順移到了預計六月份發射的STS-51G任務。波德里也被重新分配到51G任務,原因是因為在51E取消的時候,沃克的藥物加工實驗設備已經安裝在「發現號」太空梭上,因而沒有多餘空間放置波德里的超聲心動圖設備。執行STS-51G任務的「發現號」太空梭在1985年6月4日推上LC-39A發射台,並於次日,聯盟T-13飛船發射的前一天,在貨艙中安裝了墨西哥,阿拉伯和AT&T的通信衛星,並非紀錄片中所述的「四顆墨西哥通訊衛星」。



STS-51B任務(上)和STS-41G(下)的傾角



聲稱兩個「挑戰者號」太空梭的任務,1984年10月的STS-41G和1985年5月的STS-51B,接近「禮炮7號」空間站的軌道是沒有完全沒有根據的。首先此種變軌並大幅度接近空間站不可能不被蘇聯發現,其次軌道機制使得「挑戰者號」不可能接近「禮炮7號」,兩次任務飛行軌道傾角為57°,遠高於禮炮的51.6°傾角。不管那次任務,太空梭軌道器都沒有足夠燃料來完成5.4°的軌道傾角變化。最為關鍵的是通過「偷取禮炮7號」來竊取蘇聯軍事機密這一動機並不成立,和1970年代三次代號為「金剛石」的載人間諜衛星空間站不同,「禮炮7號」是民用空間站,蘇聯不僅公開發表了許多所得實驗數據,更包括部分空間站設計細節。無論美國能從「禮炮7號」的捕捉任務中收集到什麼信息,都不足以為此任務產生的巨大政治風險所正名。



在「太空救援」電影中有提到,「禮炮7號」長13.5米,最大直徑4.15米,因而能放入長18米,最大直徑4.6米的太空梭軌道器貨艙內。事實上在1986年最後一次「禮炮7號」的載人任務後,蘇聯提升了該空間站的軌道以希望有一天和美國太空梭尺寸類似的暴風雪太空梭可以回收。尺寸合適是否意味著美國太空梭就能輕而易舉地「偷取」呢?其實不然。首先美國宇航員需要太空行走來移除空間站外層設備,比如巨大的太陽能電池板和空間站的各種天線使空間站能放入貨艙,接下來美國宇航員還必須要從空間站內卸載大量設備減輕質量。太空梭軌道器的最大再入返回載荷約為14.4噸,但1982年「禮炮7號」的發射質量便接近20噸,經過三年多次補給後空間站早已遠超20噸。當然這一切還是在軌道器有能力抓住並穩定不受控旋轉的空間站,並有辦法控制拆卸後的空間站正好對準軌道器貨艙的前提下。這一系列操作對於準備充分的暴風雪太空梭機組人員來說已經足夠具有挑戰性,更不用說對只知曉部分設計細節的美國太空梭機組人員,類似的任務幾乎不可能完成,搞不好還會搭上機組人員的性命。



軌道器和「禮炮」空間站等比例對接圖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如果蘇聯沒有拒絕里根政府在1984年1月提出的聯合模擬太空救援任務,那麼用來「偷取空間站」的「挑戰者號」太空梭本來是可以幫助蘇聯救援「禮炮7號」。如果聯合模擬任務可行,里根很可能會在年初的美國國情咨文演講中宣布,因為正是1984年年初的國情諮詢中里根宣布建立現在國際空間站前身的「自由空間站」計劃。未經證實的報告表明聯合太空救援提議在1985年初再次提出,很可能是在美國發現「禮炮7號」不受控旋轉後,不過又被蘇聯拒絕。可以說蘇聯從一開始便對美國太空梭的軍事用途有著高到難以置信的偏執,比如相信軌道器能夠變軌潛入大氣層後將核彈扔到莫斯科上空,這一偏執也是1976年蘇聯決定發展暴風雪太空梭的一個關鍵因素。此外太空梭於1985年1月執行的第一個保密美國國防部任務(STS-51C),也進一步加深了蘇聯對太空梭其他軍事用途的懷疑。


「自由空間站」設計圖(看起來很眼熟是不是?


令人惋惜的是,在冷戰結束近30年,大量冷戰時期的太空設計用途徹底解密,就連美俄的「太空婚姻」都已持續20餘年的今日,俄羅斯拍的「太空救援」電影依然保留了蘇聯時期瘋狂的偏執。這恐怕便是常說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吧。平心而論,「太空救援」是一部拍攝水平蠻高的電影,聯盟T-13飛船救援任務本身,尤其是延日尼科夫和薩維林赫驚天的完美配合手動操作對接,以及臨危不亂的性格,都是蘇聯乃至全世界宇航員的楷模。而這個大膽的空間站救援任務,也是俄羅斯接近乃至持平阿波羅13號的傳奇,本身就值得以一部紀錄片來回味。然而在蘇聯的偏執和改編的大旗掩蓋下,「太空救援」從嚴謹的紀錄片變成了一個虛構故事的典範。



發射量逐漸減少的質子M(綠線)和聯盟(紅線)火箭


而這背後,或許也透露著俄羅斯對蘇聯時代航天事業的一種病態懷念。隨著印度和美國SpaceX作為廉價發射商的逐步崛起,俄羅斯的商業太空發射市場被逐漸蠶食,唯有載人航天苦苦支撐,但這一壟斷也預計要在2020年徹底結束。國際上的制裁更對俄羅斯航天雪上加霜,不僅新火箭的開發遙遙無期,維持現役聯盟和質子M火箭質量都成問題。或許俄羅斯人真的很懷念那個佔據半壁江山,勢與西方世界爭雌雄的太空競賽時代吧。

(全文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航天愛好者 的精彩文章:

他在月球上飆過車,飛過4種飛船,6次進入太空,他是宇航員中的傳奇

TAG:航天愛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