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傳統政治倫理與思想理念的最後捍衛者-宋國

傳統政治倫理與思想理念的最後捍衛者-宋國

對於宋國的滅亡以及宋康王的所作所為,歷來爭議不斷,主要原因是兩本著名的典籍《史記》與《孟子》對此事的評價大相徑庭。先看《史記宋微子世家》所述:

前386年,齊湣王派大軍攻打宋國,宋國百姓四散逃竄,棄城不守,宋康公逃往魏國,死在溫地見圖1。

關於宋國滅亡的原因:

宋國擴張引發眾怒

據說宋國發生一件異事,一隻雀鳥生下一隻鷂鷹,太史卜了一卦,結果是:吉,小而生大,必霸天下。宋康王大喜,於是,起兵先滅滕國見圖2,然後攻佔孟嘗君的封地薛見圖2,再向東擊敗齊國,奪取五座城,向南戰勝楚國,佔地三百里,又向西打敗魏國。

宋康王暴虐無道

宋國一時強盛,宋康王便有不可一世的感覺。於是,宋康王在國內射天鞭地,砍倒神壇並將其燒毀,以表示自己聲威可以震懾鬼神。他整日飲酒做樂,命令國人高呼其萬歲,所以,天下人罵他是「桀宋」。

齊國的覬覦。

前288年,秦王自稱西帝,建議齊國稱東帝,共同進攻趙國。蘇代勸說齊王:關於稱帝問題,先看諸侯對秦國稱帝的反應,再做決策,如果諸侯們沒有反對,再稱帝也不晚,如果秦王由此而受到指責,齊國就不稱帝,而要趁勢收買天下人心。關於攻打趙國問題,不如放棄攻趙而選擇攻宋,因為宋國國君暴虐,有夏桀的惡名,攻打宋國,既可以在道義上立足,又可以威懾趙、楚、魏、衛。

再看《孟子滕文公下》關於宋國的記載:萬章問孟子:宋國要實行王政,但齊、楚討厭並討伐它,怎麼辦?孟子的回答方式基本還是老一套,引經據典之後,明確表示「仁者無敵、王道無敵,宋國行『王道』,齊、楚奈何不了它。」

《史記》和《孟子》對宋康王的評價截然不同,司馬遷認為宋康王是不可一世的暴君,稱之為「桀宋」,而孟子卻說宋國行「仁政」,最終必「無敵」,到底哪一個接近現實呢?

本文更認同《孟子》的說法,儘管宋國未必是真的「仁政」,孟子的預測也沒能成為現實,但相對於《史記》,本文還是更相信《孟子》,理由如下:

孟子與宋康王是同一時期人物,而《史記》畢竟在幾百年之後成書,從歷史見證人角度看,好像也是孟子更有說服力。

《孟子》一書提到他與魏國兩位國君、齊宣王之間的交往細節,儘管他們彼此之間有很多不愉快,孟子本身也有判斷失誤的情況,但孟子都沒有迴避,而對於和孟子沒有利害關係的宋康王,孟子更不必為其唱讚歌。

而《史記》中關於宋康王昏庸暴虐的例子,顯得非常無厘頭。宋康王射天鞭地、燒毀神壇,說是為了震懾鬼神,但看上去完全是一個精神躁狂者的表現。宋康王在位四十七年,一個精神有問題的君主能夠長期身居王位寶座,並且能夠不斷戰勝鄰近強國、開疆擴土嗎?

所以,筆者對《史記》的說法表示懷疑,本文認為宋國興衰的根本原因如下:

第一,無法解決王道政治自身固有問題是宋國先興後衰的主觀因素

就是說,宋康王確實曾經實行過所謂的王道政治,而且在一度產生了良性效果。宋國進行領土擴張一事應該有,前296年,五國合縱也有宋國,說明此時宋國已經是列強之一了。

宋康王所謂王政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如何執行的,因為史料有限,不是很清楚。不過,既然得到孟子的認可,一定與孟子的理念有所契合。孟子的政治理念是仁政民本,在政治制度方面主張保守,經濟理念表面是井田制,實質是平均地權,不搞獎勵制度(參考《孟子梁惠王》)。當然,孟子的政治經濟理念與傳統的分封制度理念已經有了很大不同,但是,相對於李克、吳起、商鞅等,孟子走的不算太遠,所以,相對而言孟子就更傳統一些。

按照孟子的想法,「五畝之宅,百畝之田」的家庭是社會主流,它既不同於傳統分封制度下按等級分配土地,也不同於法家的「獎勵耕戰」,孟子希望「百畝之田」這樣的中產者成為社會中間力量。因此,宋康公行「仁政」必然會促動大貴族的既得利益,進行重新分配社會資源的政治改革,不然哪裡來那麼多「百畝之田」呀!

在貧富分化較嚴重、等級森嚴的社會體系下,這一理念在實行初期會有良好效果,畢竟照顧大多數人利益嘛。

孟子雖然在經濟上比較激進,主張平衡財富分配,但在政治上比較保守,他不希望改變原有的政治等級關係、倫理道德標準。所以,當財富重新分配完畢之後,由於社會權力基礎沒有改變,人們的思想意識沒有改變,貧富分化的基因又在蠢蠢欲動,以歷史經驗看,最後,所謂的王道政治都要讓位於貧富分化造成的階級差異固化,差別就在於這種鬥爭的時間和強度。宋康王在位四十六年,這樣衝突在他執政的中晚期一定會發生,而且在其執政末期,他還面臨者繼承人之間鬥爭的問題,這些矛盾交織在一起,導致宋國衰弱、內亂。

第二,宋國地理位置容易引發紛爭是其被滅國的客觀因素

宋國的地理特點與魏國很像,位居中原、交通便利、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溫暖濕潤,在和平時期,這些都是促進經濟發展的有利因素,但是在戰爭年代,這就是豪強霸主惦念的目標。在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下,這樣的諸侯國,只要稍有疏忽,就會被周邊虎視眈眈的鄰居所吞噬。

第三,歷史潮流與當時的國際形勢

兼并重組為當時國際潮流。並且,在宋國的鄰居中,齊國最強。在秦國的持續打擊,韓、魏、楚益衰;趙國內亂之後,元氣損傷不小;燕國還在復甦之中;而此時齊國與秦國交好,經濟發達、國力雄厚,完全具備兼并別國的野心與實力。

宋國雖然與秦國也是友好關係,但是這種友好關係完全建立在利益基礎上。

要想讓秦國拿出真金白銀幫助宋國,自己必須獲利。試想,秦、宋之間隔著三晉和楚國,秦國幫助宋國也得不到實際的領土利益,可能還會讓東部諸侯認為秦國想把勢力延伸到中原地區,進而形成新的合縱聯盟。而如果齊、宋交戰,不論誰勝,秦國則可收漁翁之利。宋國勝利,可以壓制齊國的勢頭,齊國勝利,則可以利用其他諸侯對齊國的恐懼心裡,獲取外交利益,轉移矛盾。

戰國時期,諸侯紛爭,這不僅是地盤之爭,更是思想、制度之爭。從燕王姬噲禪讓天下而導致燕國大亂,到宋康王行「仁政」而被封為「桀宋」,回歸「傳統」的試驗均告失敗,宋國滅亡代表著傳統的王道政治徹底讓位於霸道政治,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原因就是「傳統」天生具有反對變化的基因,可是社會永遠處在變化之中呀!即便有些傳統力量的代表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識,想主動尋求變化,可是,革命革到自己頭上的滋味並不好受,在這個時候,體系外的力量反而沒有那麼多的牽掛,力量就顯得比較突出。

「霸道政治」與「王道政治」相比,不是說誰好誰壞,而是它對改變「傳統」的衝擊力更大,效果更明顯,所以才會「霸權當道,王道靠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辰四海歷史地理篇 的精彩文章:

秦楚恩仇之楚懷王客死異鄉

TAG:北辰四海歷史地理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