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東太后之死(下)

東太后之死(下)

四、議立光緒帝

西太后慈禧(1835~1908)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十九歲的載淳病死,其時皇后雖有孕在身,但尚無其他皇嗣。兩宮皇太后召集王公大臣等於養心殿議立新君。慈安有心立奕的兒子為帝,想在會議上發表自己的意見,又擔心慈禧不同意,期期艾艾地說不出口。慈禧卻朗聲道:「皇后雖已有孕,卻不知何時誕育,皇位不能久懸,應當即刻議立嗣位之君。」奕抗聲答道:「皇后的產期就要到了,應當暫且秘不發喪,如生下皇子,就即位為帝;如生下皇女,再議立新君也不遲啊。」王公大臣等似乎都贊同這個意見,但卻無人公開響應。慈禧搖頭說:「不行,南方州郡尚不安定,中原無主,何以鎮撫人心?萬一國本動搖,那就為禍不淺了。」幾位軍機大臣都點頭稱是。到了此時,慈安才不得不開口說:「據我的意思,恭親王的兒子可以承襲大統。」奕一聽,連忙跪伏於地,連稱不敢。作為奕來說,別人提名自己的兒子當皇帝,自然要謙讓一番,而慈安由於久已懾於慈禧之威,一句話才出口,就已氣餒,哪裡敢再堅持。慈禧目無全牛,知道這件事可以力爭,便扭頭問宗室載治的意見。載治見慈禧不屬意於奕之子,當然不敢表態支持。慈安乘勢又說:「依照承襲的正常次序,應當立溥倫為大行皇帝嗣子。」溥倫就是載治的兒子,載治也連忙跪地磕頭,連稱不敢。慈禧正色道:「你且慢推辭,你原本是奕紀的兒子,後來過繼給奕緯的,前代的歷史上也有進這種先例么?」奕緯是道光帝旻寧的長子,咸豐帝的長兄;奕紀則不是道光帝這一系的,疏遠得多了。奕沉吟一陣後說:「明英宗朱祁鎮以庶子即位為帝,和這種情況差不多。」英宗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兒子。宣宗寵幸孫貴妃,孫貴妃卻未生育,就偷了某宮人的兒子育為己子,這就是朱祁鎮。孫貴妃又不斷在宣宗面前進讒言,使宣宗廢掉了正宮皇后,朱祁鎮才以庶子被立為皇太子,得以即位。慈禧於前朝史事熟悉得很,立即駁斥道:「這個例子不足為據。英宗之立,是孫貴妃欺矇宣宗的結果。再說英宗在位時,國家並不安寧,土木堡之戰,他自己也成了蒙古軍的俘虜。後來雖被放回,但國中已經立了他的弟弟朱祁鈺為帝,直到八年之後,英宗才乘朱祁鈺生病時奪回了帝位。」奕一時語塞,王公大臣也沒有誰再吭聲。慈禧就扭頭對慈安道:「據我的意思,應當立奕譞之子載湉。大家宜從速決斷,不可延誤!」奕譞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咸豐帝的親弟弟,受封為醇郡王。大家一眼就看出了慈禧的私心,因為奕譞的福晉就是慈禧的妹妹柳兒,載湉亦柳兒所生,年方四歲。慈安默默無言,似乎不同意,但又難以啟齒,眾大臣更加不敢反對。唯獨奕勃然作色道:「若是皇后有嗣子,倒也罷了。今既從宗室中選取,理當選年長的為君,這個規矩怎可不顧?」慈禧並不正面回答,只是說:「既然議而難決,可以用投名法來決定。」慈安點頭同意,絕無異言,奕也不便再反對。於是各人在一紙條上寫了自己的姓名與所選之人,投入一小匣子中。投畢揭曉,則奕投溥倫,另外有三人投奕之子,其餘都是投的載湉。其實慈禧的頭腦冷靜得很,她知道自己是清宮中真正掌實權的人物,那些王公大臣們怎敢不順著自己的旨意呢?故而臨時想出一個投票法,以示公允。而憨厚的慈安以為天意如此,自然不會再爭執。這樣,載湉即位,是為光緒帝。兩宮太后再次垂簾聽政。

五、撞破隱情自殞命

慈禧既按自己的意願立了光緒帝,權勢益盛,漸漸地公然與諸伶人聚宴談笑。這在宮禁之中是絕對不允許的,而慈禧卻恬然不以為怪。不過,她畢竟還有點忌憚慈安,尚不敢讓慈安知道。不久,慈禧患病不能視朝,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也未痊癒。慈安念及慈禧處理政事有決斷之才,遇事經常去與她商議,順便探視其病況,並藉此機會以聯絡情誼。一天,慈安起來得過早了些,駕臨慈禧的寢宮時,服侍的太監與宮女等都大出意外,來不及進去稟報。慈安也連連搖手,叫她們不要作聲,自己則輕手輕腳地往裡走。她的本意是體恤病人,怕驚擾了慈禧。將到寢宮時,見裡面簾幕沉沉,遮蓋得嚴嚴實實,似乎聞到一股血腥氣。慈安也未在意,及至進到裡面一看,但見慈禧橫卧於床上,旁邊趴著一個身著優伶服裝的男子,正在為她撫胸捶腰,一副狎昵猥褻之狀。慈安本來不容易發怒,如今目睹堂堂太后竟與一個優伶做出這不堪入目的情狀,不覺氣憤填膺,怒不可遏,立即喝令太監把這個優伶拖下去,又厲聲數落慈禧的罪過,並且說:「我受先皇帝遺詔,本應賜你一死,姑念你有治理國家的才能,又與我情如姊妹,何忍下此辣手?而你卻穢亂宮廷,一點也不顧及名譽,不怕天下人議論么?如不速速改過,我可不能再以私情而廢公義了!」話未說完,慈禧早已涕淚交迸,長跪於地,乞求饒命。慈安心腸一軟,自己也陪著淚流不止。慈禧又以天日為誓,堅決改悔,倘若故態復萌,寧願伏斧鑕而死。善良的慈安以為是肺腑之言,反而對她好言勸慰,只是傳令將那優伶立即處死。據說這個優伶姓金,直到二三十年後,慈禧也病死了,其家人才敢將這件事泄露出來。相傳慈禧因懷孕後墮胎,得了「血崩」症,醫藥無效。後來吉林省貢來數枝巨形人蔘,狀如嬰孩,煎湯服後,才漸漸痊癒。而金伶案發之日,正是慈禧大病將愈之時。

恭親王奕訢(1833~1898)

從這以後,慈安以為慈禧一定會感念我不殺之恩,改過自新,儘力協助我治理國家了。而慈禧則想:你竟然撞破了我的隱私,我的把柄既已落入你的手中,我若不先聲奪人,置你於死地,以後還有我說話的餘地么?於是便想出了一條毒計。慈安平日喜吃小食,常常隨身帶著個點心盒,裡面裝著糕餅、餑餑等,覺得腹中飢餓時,就隨意取出來吃一些。慈禧早已注意了這一點,有一天閑談之間便說:「我這兒有一個新召進宮來的廚師,製作的小食最為精緻,我可叫他制一些獻過來,求姊姊鑒賞。」慈安以為她關心自己,高興地一口應允。那一天是光緒七年(1881年)三月初十日下午,慈安吃了慈禧獻的小食後,便出來坐朝。當時接見的文武重臣有恭親王奕、大學士左宗棠、尚書王文韶、協辦大學士李鴻藻等,他們都說確見慈安皇太后容顏和怡,毫無病容,只是兩頰稍微有點紅,其狀如剛喝了一點酒,大家也都不以為異。諸王大臣退出後,已是午後四點鐘了,忽然從內廷傳出噩耗:慈安皇太后已駕崩了,請諸位王公大臣速速入宮議事!大家無不驚駭欲絕。按照清宮的老規矩,但凡太后、皇帝、皇后生病,都要傳御醫診視,而且先要傳詔讓軍機處知悉其事;醫生開了處方、配了葯,也必須由軍機處檢視。今突如其來,既未傳御醫,更未開方劑,不由眾人不生疑團。

卻說諸王公大臣入內至慈安寢宮,但見慈禧坐在矮椅上,目視幾個宮人替慈安小殮,從從容容地自言自語道:「東太后一向沒什麼病,日來也未見有什麼動靜,為何忽然生此暴變呢?」說到這兒,微微露出哭泣之腔,諸臣都頓首慰解,竟無一人敢問慈安之病狀的,連恭親王奕也畏懼慈禧之氣焰,噤若寒蟬,草草而成喪禮。但凡後、妃死了,必傳其親屬入內瞻視後,才開始收殮,這也是清宮的一條老規矩,而慈禧卻不讓人召鈕祜祿氏的親屬入宮。群臣懾於慈禧之淫威,無一人敢提及此事。

東太后的葬禮也很簡單,據目擊者記載:其送殯隊伍的前導並沒有什麼排場,與平常民間出大殯的沒有多大差別,東太后的棺槨亦與尋常人家差不多。為了掩人耳目,慈禧還命人擬了一份所謂東太后的「遺詔」,「遺詔」中說:「……本月初九,偶染微痾…… 不意初十日病勢陡重,延至戌時,神忽漸散,遂至彌留,年四十有五……」其餘不外叫小皇帝光緒節哀、諸大臣要盡心輔佐光緒、喪事從儉等。同慈安死前之情狀稍一對照,就能看出不少漏洞,何況遺囑本身也有多處是難以自圓其說的,只不過沒人敢追究罷了。可憐慈安以皇太后之尊,就這麼不明不白地被謀害而死,竟無片紙隻字敢為其訟冤的,實在是可悲可嘆!

【主要參考資料】

  《清史稿·德宗本紀》  《清史稿·后妃傳》  《清史稿·丁寶楨傳》  《清朝野史大觀·清宮遺聞》  何德剛《春明夢錄》  許指嚴《十葉野聞》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外文史大觀園 的精彩文章:

東太后之死(上)

TAG:中外文史大觀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