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高血壓我國最大流行病之一 專家:注重早期防治 把握降壓關鍵

高血壓我國最大流行病之一 專家:注重早期防治 把握降壓關鍵

1月9日下午,由市衛計委、今晚傳媒集團主辦,市醫院協會、市醫師協會協辦的「百姓健康大講堂」舉辦了第七十四期主題為「高血壓:該知道什麼?該做好什麼?」專場講座,邀請了武警後勤學院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李玉明教授主講,並為廣大讀者提供現場諮詢服務。百餘名讀者參加活動。

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它不僅僅是血壓數值升高,而是一種心血管綜合征,可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眼底出血、視力下降甚至失明、冠心病、心力衰竭、腦卒中、慢性腎病、尿毒症等多種靶器官損害。

目前,中國高血壓管理指南採用以下診斷標準,即未服用降壓藥物的情況下,非同日三次測量上肢血壓,收縮壓≥140 mmHg,和/或舒張壓≥90 mmHg診斷為高血壓。2017年11月,美國心臟協會發布了新版高血壓指南,將高血壓的診斷界值又下調到了130/80 mmHg。

武警後勤學院附屬醫院心臟中心李玉明教授表示,高血壓是我國最大的流行病之一,亟需加強人群管理。2016年中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CDC)公布了31省市17萬成年居民高血壓疾病負擔調查。顯示我國高血壓患病率為27.8%,控制率僅為9.7%。在3億高血壓患者當中,估計有2.6億患者血壓未控制。

2017年10月,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在《柳葉刀》雜誌在線發表了China PEACE研究。這是迄今為止我國覆蓋最廣、規模最大的高血壓管理現況調查,包含了來自中國31個省的約170萬35-75歲成人(研究定義高血壓為收縮壓≥140mmHg或舒張壓≥90mmHg)。結果顯示,在進行年齡性別調整後,高血壓患病、知曉、治療和控制的標化率分別為37.2%,36.0%,22.9%和5.7%。

研究表明,血壓從115/75mmHg起,收縮壓每升高20mmHg或舒張壓每升高10mmHg,冠心病及卒中發生風險增加1倍。通過控制高血壓可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發病及死亡。China PEACE研究顯示中國高血壓患者的知曉率僅為36.0%,說明我國居民對於健康的主觀意識和科學認知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正確測量血壓 篩查高危人群

有肥胖、高鹽飲食習慣、缺乏運動、高血壓家族史等高血壓危險因素的人群,應定期篩查高血壓。正常健康成人每1年也至少要測量1次血壓進行篩查。出現頭暈、頭痛、心悸、氣促等癥狀時,要儘快測量血壓。日常到醫療機構就診時,均要測量血壓。

在測量血壓之前,應安靜休息5-10分鐘。採用端坐位,背靠椅背,雙腳平放於地板。手臂平放於桌面,上臂與心臟在同一高度,確保袖帶中央置於肱動脈上方。測量前30分鐘內不吸煙、不飲用含咖啡因飲品。每次測量血壓,需間隔1分鐘採集2-3次讀數並記錄。醫生將計算平均血壓,判斷您的血壓水平,並根據您合併的危險因素給出適合的目標血壓。如果是在清晨測量,需在起床後排空尿液,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休息5分鐘後測量血壓。憋尿會使血壓升高。

血壓測定包括診室血壓、家庭自測血壓和動態血壓檢查。家庭自測血壓操作簡便,是高血壓患者優先推薦的血壓測量方法。高血壓患者在早上服藥前和晚餐前應至少測量2次血壓,間隔1分鐘,然後取平均數。如果更換降壓藥物,應在藥物變動2周後連續獲取1周的血壓值,並交給醫生評判。家庭血壓日記可以作為診斷高血壓和調整降壓藥物的依據。目前臨床實踐中診室多採用汞柱血壓計。家庭自測血壓往往採用電子自動血壓測量方法,一般認為這種測量方法所得數值比診室汞柱血壓計測量結果偏低5-10mmHg,與傳統的診室血壓測量結果之間還是存在差異。有一部分人平時在家測量血壓不高,到診室後測量血壓就高於正常,稱之為「白大衣性高血壓」,這需要進行動態血壓監測來鑒別。較之診室血壓和家庭自測血壓,24小時動態血壓檢查在診斷白大衣性高血壓和區分原發性、繼發性高血壓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

針對難治性高血壓,要注意篩查繼發性原因,有一些繼發原因是可以糾正和治療的。其中最常見的有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腎臟實質病變、腎臟血管病變和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等。夜間打鼾的高血壓患者,應進行睡眠呼吸監測,如確實存在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應根據病情採取減重、佩戴呼吸機等措施改善夜間低氧。

重視高血壓患者的綜合管理

生活方式干預是預防和治療高血壓的前提和基礎。合理飲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和心理平衡是健康的四大基石。年齡、鈉鹽攝入量過多、吸煙、飲酒、超重、精神焦慮等均會影響血壓。其中的大部分影響因素都是可以通過改善生活方式來避免的。應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如果需要控制體重,則需每天鍛煉60-90分鐘。飲食方面的油脂應盡量來自魚、堅果及植物油,限制飽和脂肪酸及反式脂肪酸攝入,如奶油、黃油及動物油。控制鹽及糖份添加。

鹽是高血壓的重要環境因素之一,高鹽攝入會引起血壓的升高。全民減鹽是推動我國高血壓防治進程的重要策略。減鹽應是政府倡導、社會推動、民眾依從的大健康行為。人類對於鹽的生理需要量僅有1-2克/天。WHO建議每天攝鹽量應小於5克。我國居民的膳食鹽攝入量在12-15克/天左右,高於歐美3-4克/天。        人類對鹹味覺感知能力的差異主要受環境因素影響,而非取決於遺傳背景。人類的鹹味覺感知度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被重新設定的,一旦個體被長期置於低鹽飲食環境時,其對食鹽的味覺敏感度即會增加。減鹽應從嬰幼兒階段開始,並貫穿於整個生命里程中。婦幼專家比較認同的觀點是,從新生兒到一歲以前,不建議在輔食中額外添加食鹽。減鹽的同時,提倡多食用含天然鉀豐富的水果、蔬菜和其他食物,適度補鈣。

對於同時合併有糖耐量異常和高脂血症的高血壓患者,應注重多重危險因素的綜合管理。規律的運動、控制體重、控制血糖和血脂都十分重要。規律的有氧運動可以改善胰島素抵抗,增加胰島素敏感性。針對有危險因素的高血壓患者,合理的使用他汀類藥物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一般高血壓患者的血脂控制目標為LDL-C<100mg/dl(2.6mmol/L),而有冠心病、糖尿病的高血壓患者則應降至LDL-C

降壓治療的關鍵

李教授表示,合理的藥物選擇、降壓達標是降壓治療的關鍵。降壓治療講求個體化原則,醫生會根據患者整體情況綜合評估,選擇合適的單葯或者聯合藥物治療。目前臨床上五大類一線降壓藥物包括:鈣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利尿劑和β受體阻滯劑。這五大類藥物分別針對交感神經系統,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水鈉代謝等不同途徑來發揮降壓作用。β受體阻滯劑主要作用於交感神經系統,鈣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可抑制血管收縮。利尿劑和鈣拮抗劑具有排鈉作用,可用於鹽敏感性高血壓的治療。

不同的降壓藥物作用於不同的血壓調節系統,採用聯合藥物降壓治療,適用於大部分的高血壓患者,可以提高患者對降壓治療的反應性。如果血壓高於目標值20/10 mm Hg,初始就應使用2種一線降壓藥物或固定劑量復方製劑。

血壓要降到什麼水平才達標呢?傳統觀點認為,不同人群降壓目標值不同。普通高血壓患者為

高血壓要堅持長期治療、長期達標。只有長期使血壓達標,才能有效地預防靶器官損害及併發症。定期與醫生保持良好溝通,利於監測病情及調整治療方案。病情較重者每半個月-1月隨訪1次,病情較輕者每2-3個月隨訪1次。

高血壓是我國最大的流行病,也是心腦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險因素之一。目前,不論醫務工作者還是老百姓,對於高血壓的的危害仍缺乏充分認識與足夠重視。直至發生了冠心病、心力衰竭、腦卒中、慢性腎病、尿毒症,才不得不「亡羊補牢」,投入巨大的資源、人力和物力進行治療和康復。因此,亟需通過多種形式加強全社會對血壓管理必要性的認識。通過社會、區域及社區的政策引導,生活方式干預等,提高民眾的健康素養,積極的預防和治療高血壓,使危險因素消彌於初起之時,這對我國慢病人群防控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專家介紹

李玉明

武警後勤學院附屬醫院心臟中心 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武警部隊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天津市心血管重塑與靶器官損傷重點實驗室主任。中華醫學會天津分會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高血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

1月9日下午,由市衛計委、今晚傳媒集團主辦,市醫院協會、市醫師協會協辦的「百姓健康大講堂」舉辦了第七十四期主題為「高血壓:該知道什麼?該做好什麼?」專場講座,邀請了武警後勤學院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李玉明教授主講,並為廣大讀者提供現場諮詢服務。百餘名讀者參加活動。

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它不僅僅是血壓數值升高,而是一種心血管綜合征,可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眼底出血、視力下降甚至失明、冠心病、心力衰竭、腦卒中、慢性腎病、尿毒症等多種靶器官損害。

目前,中國高血壓管理指南採用以下診斷標準,即未服用降壓藥物的情況下,非同日三次測量上肢血壓,收縮壓≥140 mmHg,和/或舒張壓≥90 mmHg診斷為高血壓。2017年11月,美國心臟協會發布了新版高血壓指南,將高血壓的診斷界值又下調到了130/80 mmHg。

武警後勤學院附屬醫院心臟中心李玉明教授表示,高血壓是我國最大的流行病之一,亟需加強人群管理。2016年中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CDC)公布了31省市17萬成年居民高血壓疾病負擔調查。顯示我國高血壓患病率為27.8%,控制率僅為9.7%。在3億高血壓患者當中,估計有2.6億患者血壓未控制。

2017年10月,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在《柳葉刀》雜誌在線發表了China PEACE研究。這是迄今為止我國覆蓋最廣、規模最大的高血壓管理現況調查,包含了來自中國31個省的約170萬35-75歲成人(研究定義高血壓為收縮壓≥140mmHg或舒張壓≥90mmHg)。結果顯示,在進行年齡性別調整後,高血壓患病、知曉、治療和控制的標化率分別為37.2%,36.0%,22.9%和5.7%。

研究表明,血壓從115/75mmHg起,收縮壓每升高20mmHg或舒張壓每升高10mmHg,冠心病及卒中發生風險增加1倍。通過控制高血壓可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發病及死亡。China PEACE研究顯示中國高血壓患者的知曉率僅為36.0%,說明我國居民對於健康的主觀意識和科學認知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正確測量血壓 篩查高危人群

有肥胖、高鹽飲食習慣、缺乏運動、高血壓家族史等高血壓危險因素的人群,應定期篩查高血壓。正常健康成人每1年也至少要測量1次血壓進行篩查。出現頭暈、頭痛、心悸、氣促等癥狀時,要儘快測量血壓。日常到醫療機構就診時,均要測量血壓。

在測量血壓之前,應安靜休息5-10分鐘。採用端坐位,背靠椅背,雙腳平放於地板。手臂平放於桌面,上臂與心臟在同一高度,確保袖帶中央置於肱動脈上方。測量前30分鐘內不吸煙、不飲用含咖啡因飲品。每次測量血壓,需間隔1分鐘採集2-3次讀數並記錄。醫生將計算平均血壓,判斷您的血壓水平,並根據您合併的危險因素給出適合的目標血壓。如果是在清晨測量,需在起床後排空尿液,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休息5分鐘後測量血壓。憋尿會使血壓升高。

血壓測定包括診室血壓、家庭自測血壓和動態血壓檢查。家庭自測血壓操作簡便,是高血壓患者優先推薦的血壓測量方法。高血壓患者在早上服藥前和晚餐前應至少測量2次血壓,間隔1分鐘,然後取平均數。如果更換降壓藥物,應在藥物變動2周後連續獲取1周的血壓值,並交給醫生評判。家庭血壓日記可以作為診斷高血壓和調整降壓藥物的依據。目前臨床實踐中診室多採用汞柱血壓計。家庭自測血壓往往採用電子自動血壓測量方法,一般認為這種測量方法所得數值比診室汞柱血壓計測量結果偏低5-10mmHg,與傳統的診室血壓測量結果之間還是存在差異。有一部分人平時在家測量血壓不高,到診室後測量血壓就高於正常,稱之為「白大衣性高血壓」,這需要進行動態血壓監測來鑒別。較之診室血壓和家庭自測血壓,24小時動態血壓檢查在診斷白大衣性高血壓和區分原發性、繼發性高血壓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

針對難治性高血壓,要注意篩查繼發性原因,有一些繼發原因是可以糾正和治療的。其中最常見的有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腎臟實質病變、腎臟血管病變和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等。夜間打鼾的高血壓患者,應進行睡眠呼吸監測,如確實存在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應根據病情採取減重、佩戴呼吸機等措施改善夜間低氧。

重視高血壓患者的綜合管理

生活方式干預是預防和治療高血壓的前提和基礎。合理飲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和心理平衡是健康的四大基石。年齡、鈉鹽攝入量過多、吸煙、飲酒、超重、精神焦慮等均會影響血壓。其中的大部分影響因素都是可以通過改善生活方式來避免的。應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如果需要控制體重,則需每天鍛煉60-90分鐘。飲食方面的油脂應盡量來自魚、堅果及植物油,限制飽和脂肪酸及反式脂肪酸攝入,如奶油、黃油及動物油。控制鹽及糖份添加。

鹽是高血壓的重要環境因素之一,高鹽攝入會引起血壓的升高。全民減鹽是推動我國高血壓防治進程的重要策略。減鹽應是政府倡導、社會推動、民眾依從的大健康行為。人類對於鹽的生理需要量僅有1-2克/天。WHO建議每天攝鹽量應小於5克。我國居民的膳食鹽攝入量在12-15克/天左右,高於歐美3-4克/天。        人類對鹹味覺感知能力的差異主要受環境因素影響,而非取決於遺傳背景。人類的鹹味覺感知度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被重新設定的,一旦個體被長期置於低鹽飲食環境時,其對食鹽的味覺敏感度即會增加。減鹽應從嬰幼兒階段開始,並貫穿於整個生命里程中。婦幼專家比較認同的觀點是,從新生兒到一歲以前,不建議在輔食中額外添加食鹽。減鹽的同時,提倡多食用含天然鉀豐富的水果、蔬菜和其他食物,適度補鈣。

對於同時合併有糖耐量異常和高脂血症的高血壓患者,應注重多重危險因素的綜合管理。規律的運動、控制體重、控制血糖和血脂都十分重要。規律的有氧運動可以改善胰島素抵抗,增加胰島素敏感性。針對有危險因素的高血壓患者,合理的使用他汀類藥物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一般高血壓患者的血脂控制目標為LDL-C<100mg/dl(2.6mmol/L),而有冠心病、糖尿病的高血壓患者則應降至LDL-C

降壓治療的關鍵

李教授表示,合理的藥物選擇、降壓達標是降壓治療的關鍵。降壓治療講求個體化原則,醫生會根據患者整體情況綜合評估,選擇合適的單葯或者聯合藥物治療。目前臨床上五大類一線降壓藥物包括:鈣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利尿劑和β受體阻滯劑。這五大類藥物分別針對交感神經系統,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水鈉代謝等不同途徑來發揮降壓作用。β受體阻滯劑主要作用於交感神經系統,鈣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可抑制血管收縮。利尿劑和鈣拮抗劑具有排鈉作用,可用於鹽敏感性高血壓的治療。

不同的降壓藥物作用於不同的血壓調節系統,採用聯合藥物降壓治療,適用於大部分的高血壓患者,可以提高患者對降壓治療的反應性。如果血壓高於目標值20/10 mm Hg,初始就應使用2種一線降壓藥物或固定劑量復方製劑。

血壓要降到什麼水平才達標呢?傳統觀點認為,不同人群降壓目標值不同。普通高血壓患者為

高血壓要堅持長期治療、長期達標。只有長期使血壓達標,才能有效地預防靶器官損害及併發症。定期與醫生保持良好溝通,利於監測病情及調整治療方案。病情較重者每半個月-1月隨訪1次,病情較輕者每2-3個月隨訪1次。

高血壓是我國最大的流行病,也是心腦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險因素之一。目前,不論醫務工作者還是老百姓,對於高血壓的的危害仍缺乏充分認識與足夠重視。直至發生了冠心病、心力衰竭、腦卒中、慢性腎病、尿毒症,才不得不「亡羊補牢」,投入巨大的資源、人力和物力進行治療和康復。因此,亟需通過多種形式加強全社會對血壓管理必要性的認識。通過社會、區域及社區的政策引導,生活方式干預等,提高民眾的健康素養,積極的預防和治療高血壓,使危險因素消彌於初起之時,這對我國慢病人群防控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專家介紹

李玉明

武警後勤學院附屬醫院心臟中心 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武警部隊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天津市心血管重塑與靶器官損傷重點實驗室主任。中華醫學會天津分會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高血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高血壓 的精彩文章:

TAG:高血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