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楚漢爭霸時期的外交戰略新說

楚漢爭霸時期的外交戰略新說

前文我們講到了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複雜紛亂且長期分裂的社會形態中,諸侯間各自對外戰略及中國第一個統一王朝——秦朝的建立的漫長過程及其所帶來的深遠影響和給予我們的深刻啟示。現在讓我們繼續探討兩漢和其衍生形態——三國時期的外交戰略演變過程。而筆者需要指出的是,自秦國統一天下開始,中國和中華民族就已經開始其長達兩千多年的疆域擴展與最終定型和多民族融合的進程。因此,從本小節開始,筆者基本會分為「中華地域內部的權勢主體間外交戰略演變」和「作為整體的中國對域外國家的外交戰略演變」兩個從一而終的思路進行探討(秦以前的中華地域內極少與域外產生積極的並載於史冊的交往活動,因此,我們在前文只討論中華地域內各地方勢力的外交戰略演變及成敗得失)。同理,在論述歐洲部分時,也是跟以上同樣的行文思路。

一楚漢爭霸時期——從春秋戰國到大一統時期的外交戰略過渡

因為歷史的縱向時間段上的聯結性和緊密性,我們在此把秦漢當成一個整體,是有助於將這一時期權勢主體間的外交戰略作出更為清晰而有連貫性的解釋的。

我們在前文「東周/春秋戰國」一節里,已經簡要介紹了秦國統一天下之後所實行的一系列中央王朝的對內對外戰略,主要可以概括為「北逐匈奴、南撫夷越」八個字。字數極少,但「含金量」巨大。這是一個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社會整體發展水平的迅猛發展的情勢下,中國中央王朝作為域內無可質疑的主導力量,再次登上歷史舞台。因為王朝壽命短促——實際上,從秦始皇末年到整個二世時期,秦王朝因為內爭外亂,其對外戰略的展開和延續只有十載光陰。本來可以繼續向更廣、更深處發展的歷史大勢戛然而止,告一段落,實在令人唏噓。

有人問:楚漢爭霸是在秦末漢初時期中華地域內的兩個主要權勢主體間的爭鬥,與外交戰略有何關聯?知其一,不知其二也。

首先,楚漢爭霸是一場春秋戰國時期外交戰略與大一統時期的中央王朝外交戰略之間爭鬥。春秋戰國時期,權勢主體生死競合,興亡更替,而最終由一個擁有大戰略和大戰略思想的西方秦國終結。在這一時期,權勢主體間爭鬥的對象是「盟主」和「霸主」,而秦統一後,則是轉變為對中華地域內彼時被稱為「夷狄」的外交戰略。與鬥爭對象的文化風俗、生存生產等全方面的不同,決定著外交戰略上的與時俱進的必要性。

其次,它也是原先的權勢主體及其後代與新興的權勢主體及其友黨之間的爭鬥。楚漢爭霸時期,不僅項劉稱兄道弟,各自與其他地方諸侯也是如此。他們集結在反秦的大旗之下是勢在必行、理所當然,一旦反秦功成,則旗號各異、目的不同。項羽及除劉邦之外的所有諸侯都主張裂土封侯,矛盾則主要集中於誰來當盟主或霸主而已。簡單來說,作為世襲的傳統貴族,他們一眾只滿足於繼承祖宗之業,名揚天下。尤其是項羽的「衣錦還鄉」說,最具代表性。劉邦則不同,裂土封侯只是過程,而非結果。個人及隨從皆出身底層,知道世事艱難,世態炎涼。因此,對具體鬥爭過程中的殘酷現實的認識和對統一大業的渴望的程度的不同,決定著歷史的走向是返回到周處分封天下還是秦朝的極權統治。漢初的韓王信和盧綰的反叛,正是這一道理的佐證。

最後,它更是舊的外交思想與新的外交思想之間的爭鬥。二者的根本分歧在於,分封制下的諸侯朝貢制與中央集權制下的絕對統治的矛盾,難以調和。而前者已被歷史證明,在先進的生產生活條件下,下至黔首,中到官僚,上至諸侯君主,各自內部及相互之間的關係早已今非昔比。何況,春秋戰國紛爭五百年,足以證明井田制的田園牧歌早已是鏡花水月,過往雲煙。外交起於內政,外交戰略延伸於內部治理,外交思想則總結於內部關係,一脈相承。從此,不論是中華地域內的權勢主體間外交戰略,還是作為大一統時期的中華帝國外交戰略,都秉承這一不變傳統。有的人分不明辨不清,中國歷史上的統一結局,到底是時勢使然,還是思想使然,是現實成就了理念,還是理念照進了現實,如今,這不就是很明了的嗎?由此可見,日後中行說的叛漢歸胡,則是這一外交思想在中華地域內的首次運用。匈漢二者間碰撞的火花,也可作為此後二千年中央王朝和各地方勢力或夷狄部落之間外交思想和戰略的肇始或淵藪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單身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沒有前任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