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華體育代表隊的牛人們┃吳文虎、伍紹祖、陳希、施一公

清華體育代表隊的牛人們┃吳文虎、伍紹祖、陳希、施一公

原標題:清華體育代表隊的牛人們┃吳文虎、伍紹祖、陳希、施一公



(1959年,清華校長蔣南翔(前排中立者)與優秀運動員舉行座談會後合影。圖片來源:清華大學體育部官網。)

摘要:蔣南翔首倡的「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口號,濃縮德育和體育關係、國家和個人關係的精華。既凝聚清華人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真摯情感,又體現清華人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的實幹自律。


恢復和栽培體育代表隊


蔣南翔實現學生「又紅又專、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抓手,就是培養「三支代表隊」(政治,業務,文藝、體育)。1954年4月,清華體育代表隊恢復成立,有男女田徑、男女籃球、男女排球、男女技巧、足球、壘球、男子舉重、羽毛球、冰球等代表隊,共200餘人。


蔣南翔支持對文、體優秀人才建立「兩個集體」,即一個文藝或體育集體,一個班集體。1958年,學校從各系抽出文藝、體育骨幹隊員各100人左右,實行集中訓練、住宿和管理,設立運動員食堂(當時在北飯廳每晚加兩個雞蛋或兩根小香腸)。還配備輔導員,單獨按社團、代表隊建立黨團支部和團總支,加強政治思想工作。每個文體隊員都有「兩個集體」,這種組織形式當時在其他高校沒有,是清華首創,一直延續到現在。

蔣南翔鼓勵大學生運動員「要有業餘趕專業的志氣和辦法」。1959年,清華體育代表隊增加到38支隊伍、450人,在全國高校中體育代表隊規模最大、項目最多。2017年,清華建成40個項目、47支學生體育代表隊,共916名學生運動員,依然是全國高校中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學校體育代表隊。


蔣南翔十分關注運動員的全面成長,要求體育代表隊隊員學習不能差,要比平均水平高,否則不能進代表隊。他說,不能像舊中國在大學裡養一批「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體育棒子」。實踐證明,體育代表隊隊員是清華培養學生的「精品」,不是清華的「裝飾品」。


清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博導、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中國隊總教練吳文虎教授,是1955級清華電機系學生(後轉入自動控制系),1958年加入校中長跑隊,多次獲得過1500米和5000米的冠軍。他連續16年帶領中國隊參加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中國隊被譽為「總體實力最強的隊」。2009年在清華第一屆「我最喜愛的教師」評選中,他名列榜首。


2013年9月28日,清華大學紀念蔣南翔誕辰100周年系列研討會之五暨蔣南翔體育教育思想研討會在西體育館舉行。吳文虎在會上回憶,自己當年受到蔣南翔的鼓勵和馬約翰的指導,不僅在體育上獲得了成績,更加得到了意志力、人格和心態的鍛煉,在後來的工作中,也始終自覺地堅持學習、奮鬥,能夠團結人,克服困難。


伍紹祖是1957級清華工程物理系學生,學習期間加入射擊隊,1965年任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主席、全國青年聯合會常委。1985年,任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現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政治委員、黨委書記。1988年,他被中央軍委授予少將軍銜,同年任國家體委主任,此後主持我國體育行政工作11年多。

清華圖書館原館長薛芳渝教授,1970年畢業於清華無線電系,學生時代加入足球隊、射擊隊,退休後仍堅持每周打兩次網球、一次羽毛球,身體很硬朗。他說,「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健康是基礎。健康是「1」,學習、事業等其它的都是「1」後面的「0」;「1」沒有了,再多的「0」也只能是「0」。(清華新聞網《「四點半」的紀念與傳承》)


中央政治局委員、中組部部長陳希是1975級清華化工系學生,曾是校田徑隊員,6次參加首都高校學生田徑運動會,獲得男子100米、200米、400米3個項目的5次冠軍、3次亞軍。1981年在第20屆首都高校學生田徑運動會上創造男子100米高校紀錄。1982年5月27日,經第16次校長工作會議通過,正式授予陳希「清華大學模範運動員」的榮譽稱號。(清華大學體育部官網)


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施一公是1985級清華生物科學與技術系學生,曾是校競走隊員,創造校競走記錄。


蔣南翔首倡的「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口號,鐫刻在清華東大操場的看台外牆上,濃縮德育和體育關係、國家和個人關係的精華。既凝聚清華人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真摯情感,又體現清華人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的實幹自律。


細緻入微關愛學生的健康

在生活方面,蔣南翔滿懷熱忱關愛學生,給予他們力量和溫暖。1963年他得知學生負擔重、營養不足,立即組織後勤部門調查核實,書面報告上級,請求提高大學生伙食標準,得到中央批准,由原來的每月12.5元提高到15.5元。


他在學校建立女生工作委員會,調研女同學學習、生活方面的困難;連學生宿舍女廁所有幾個坑位,是否太少,學生早晨起床後上廁所是否排隊,是否有學生來不及上廁所就趕去出早操等細小問題,他都注意到了。他說小孩憋尿對身體發育不好,真是愛生如子。(劉文淵《教育家的品格與素質──回憶蔣南翔同志》)


三年困難時期,清華物質貧乏,一度連蔬菜都沒有,只有醬油湯,主食80%是玉米面做的窩窩頭。蔣南翔想辦法自力更生,組織同學在東大操場和現新體育館所在地種了一大片紅薯,收穫時不僅把紅薯全吃了,連紅薯秧也煮熟拌醬油全吃了。


1962年,他決定派近百名職工,在東北創辦克山農場,生產一些副食,補充師生營養。這批幹部職工出發前,他破例請客,語重心長地說:「我們的教職工很多人浮腫。派你們去東北辦農場,困難是很多的,要準備吃苦。人盡你們選,設備盡你們挑,但一定要當年拿回大豆來,爭取多少改善一點師生員工的生活。」這些職工不負眾望,第一年運回大豆20萬斤,第二年又運回大豆、糧食90萬斤,緩解師生吃飯和營養問題。(方惠堅等《蔣南翔傳》)

(2017年11月13日02:23一稿,11月24日23:04修訂,【山水微言·182】。本文為「師表校魂」大學校長系列之六,「蔣南翔史評三重奏」之二紅專篇,《「大清治國」的密碼》連載第9節。史評三重奏之一青運篇已完稿,之三狂飆篇待續。)


版權聲明:「山水微言」評論均為一人原創,個人轉載請保留「山水微言」署名,機構轉載需先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水微言 的精彩文章:

TAG:山水微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