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NBA聯盟中,球員們是如何演繹「熟能生巧」這個詞的?
「熟能生巧」這個詞,對於NBA聯盟中的球員而言,恐怕早已是「家常便飯」,都是滲入他們骨子裡的特性。
不停地重複籃球動作,是NBA球員們連睡覺時都需要保持的動作,也正是因為有了這個特點,才讓他們獲得了那麼大的成就。
「孰能生巧」在NBA中就等同於熟練的籃球競技水平,從每場籃球比賽的每個鏡頭都能夠看出「熟能生巧」的差距在哪裡。
從比賽開始跳球開始,到球員發起進攻,完成投籃,搶下籃板,開啟反攻,打平比分,看似簡單的比賽流程。
殊不知比賽中的每一時刻,球員們較量的就是他們在場下的訓練成果,也是檢驗他們籃球水平的重要時刻。
但熟練程度也是有差距的,就像「熟能生巧」之間的差距匯聚到一支球隊,那就是極大的實力差距。
從比賽一開始的進攻,為什麼雙方球隊要依靠球隊中鋒來跳球,這當然是跟球員身高有一定的關係。
而事實上是更有頭腦的球員會佔據比較大的優勢,因為跳球不但是競爭雙方球員的身高,而且還有很多因素。
比如彈跳力,時機地把握,最後是撥球的方向,因為跳球者在規則限制下是無法拿球的,這也是球商的一方面。
從球隊控衛接球,往往是這個位置上的球員來發起組織進攻,當然像詹姆斯那樣能從一號位打到五號位的是比較特殊的。
隨著詹姆斯年齡地增長,他的打法愈發全面,也打得更加理智,而從控球能力方面也能看得出他的「養生打法」。
再回歸到進攻發起者,往往這個時候需要八秒過半場,同樣也需要考慮面對防守者的過球技術。
看似那麼簡單的跳球到控球,其實裡面的技巧性很多,當然後面一系列的籃球動作也都是如此。
從球員競爭過程中的投籃、扣籃、絕殺等籃球動作,都是平常訓練中不斷積累才能打出高水平的表現。
就說投籃這個動作,有過打球經歷的朋友應該知道,在場上比賽,不單是靠身體素質就可以勝任的。
平常的那種訓練環境跟真正比賽中人山人海的高壓環境,投籃運動員的心理壓力是巨大的。
如果說庫里單賽季三分球命中記錄數是402個,命中率在45%左右,而對應三分球出手數將近900個。
而這個900個球場上的三分球出手數,再比對球場下訓練中的三分球訓練個數,這個數據恐怕是非常人能想像的。
除此之外,在進攻段中的扣籃和補籃就更是如此,在把握時機方面非常重要,尤其是補籃中更為關鍵。
要掐准籃板時機,同時完成得分動作,兩個動作往往都是在防守球員的重壓之下進行的,可見其難度有多大。
當年費舍爾用0.4秒完成絕殺對手的好戲,而前不久宣布退役的大衛李也是用零點幾秒的時間完成接球絕殺。
這背後需要的是不斷訓練,恐怕不是普通的「孰能生巧」就能夠達到的,也是讓人嘆為觀止的境界。
要說到防守,可能想到關於「熟能生巧」的,那一定是製造進攻球員的進攻犯規,因為時機和角度的要求都很高。
由於NBA規則中有些比較死板的限制,在吹罰進攻犯規時,往往需要裁判看到防守球員正對位進攻球員的進攻方向。
什麼樣的位置,什麼樣的角度,再加上時機地把握,這一些系列的動作連貫起來,只有達到行雲流水般才可能會吹。
說到罰籃就更不用說了,不單單是考驗罰球的熟練程度,還需要檢驗球員的心理抗壓能力,絕不是我們看上去得那麼簡單。
手力跟心理結合所展示的罰球動作,如果沒有達到「熟能生巧」的水準,那麼基本上命中率就上不去,穩定是很難很難的。
現代籃球中,貌似三分球越來越成為NBA主流,而其中考驗的是熟練的綜合能力,稍不集中注意力,就無法完成精準投籃。
而曾經那些演繹「孰能生巧」的籃球運動員,也是向我們詮釋了太多太多關於籃球的經典內涵,都是滿滿的回憶呀!
剛剛享受兩件球衣退役殊榮的科比,用那美如詩畫的後仰跳投,在我們的青春記憶中留下了美好回憶。
還有那面不改色的「石佛」鄧肯,幾乎是「百發百中」的打板絕招,讓人看了是不得不心生敬畏。
如今的「老司機」諾維茨基,仍向世人展示著他那招「金雞獨立」,威力也是不減當年呀!
TAG:陳暉 |